-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馮天瑜文存: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6100472
- 條形碼:9787216100472 ; 978-7-216-10047-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馮天瑜文存: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精裝)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筆者從文化史視角考察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在《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專著中有所闡發,又主編專議此題的論文集《東方的黎明——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歷程》(巴蜀書社1988年出版),以后續有相關文章發表,集成《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商務印書館2010年出版)。今次修訂補充商務印書館本,輯為《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 ≈T篇成文,時間跨度三十余年,所議事項(包括陳列之數據)多有遷衍,今編保持舊文原貌,以見歷史軌跡。
馮天瑜文存: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精裝) 目錄
近代中國:多層級變革交叉互疊
近代轉進三期說
從元典的憂患意識到近代救亡思潮
傳統思想的近代轉型(《光明日報》訪談錄)
張之洞從清流黨到洋務派的轉變
張之洞治鄂:華中腹地由中古向近代轉軌
“沖擊一反應論”與“中國文化本位論”
兩種轉型說的長短得失
中國文化人歷史遞變:巫史-士大夫-知識分子
轉型中的知識分子
《轉型間學人評傳書系》總序
《新青年》民主訴求之特色
“五四”運動與文化轉型——2016年春訪談錄
文化體制變革的文化史探究
探索文化轉軌的新創獲——讀耿云志主編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
革命平議
革命:社會轉型的激進形態
辛亥革命與中國憲政淵源
魯迅筆下的辛亥革命
《孫中山與(少年中國)》序
辛亥革命研究兩岸互動
商務印書館《大革命寫真畫》再版序
中華書局《辛亥革命圖志》前言
臨危受命吳將軍
李西屏——革命陣營翹楚科教興國前軀
“改革運動健將”范熙壬
《先行者之歌——辛亥革命時期歌曲200首》序言
王國維對日趨革命化的近代中國變局的預見
近代革命論的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
開放歷程
中日交際
古典開新
馮天瑜文存: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精裝) 節選
《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 進入19世紀,隨著東西方社會發展水平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亞當·斯密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觀在西方漸居優勢。19世紀30年代出版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把這種中國文化觀提升到哲學的高度。黑格爾稱中國為“那個永無變動的單一”,又說:“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和主觀運動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中國和印度可以說還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而只是預期著、等待著若干因素的結合,然后才夠得到活潑生動的進步!痹谶@里,黑格爾已大體構筑了“沖式一反應”模式的框架,判定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自身無力進步,只有“等待”外來力量的拯救。不過,作為辯證法大師的黑格爾畢竟提出“若干因素的結合”方可有“活潑生動的進步”的預言,從而沒有全然陷入外因論! 19世紀中葉以降,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加劇,建立在歐洲中心論基礎上的世界史觀在歐美各國普遍流行。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海思等人著的《近世世界史》明確提出:“自古昔希臘羅馬時起,迄于今日,任人類史劇之主角者,為歐洲之白人!彼麄冃Q,自己的史著所“依次論述”的,是“在十九及二十世紀中,遠東不進步之黃種人,如何于睡中驚醒,開始接受歐洲之文化,以及愚昧之非洲黑人,如何置于歐人治下”。費正清在20世紀50年代著的《美國與中國》,以及費正清與鄧嗣禹合著的《中國對西方之反應》沿襲并發展這類觀點,正式提出“西方沖擊一中國反應”這一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模式。 “沖擊一反應論”包含著某些合理成分,它肯定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對前資本主義的東方文明的解體和變異所發生的歷史性作用,并且洞察到中國傳統社會及傳統文化進展迂緩的若干機制。然而,這個模式又存在明顯的缺陷——忽視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生生不已”的內在運動,忽視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自身的變異性,以及這種變異所包藏著的奔往近代的趨勢。正因為如此,“沖擊一反應”模式(以及與之相類似的“傳統一近代”模式、“帝國主義”模式)把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僅僅看作西方勢力入侵的結果,把中國近代新文化僅僅看作西學向東方的位移。此見顯然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因而也就難以幫助我們科學地汲取歷史的教訓。 在人類文明史上,純粹由外部輸入近代化的現象曾經發生過,但這種戲劇只能在北美洲、澳洲這類文明的“未開墾處女地”演出。16世紀以后,歐洲殖民者漸次踏上這些“新大陸”時,當地土著尚處在氏族社會階段,歐洲人可以無所顧忌,也基本未受阻撓地將自己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文化體系連同人口,一并從歐洲移植過來,建立起新的英吉利、新的法蘭西、新的愛爾蘭。然而,西方殖民者闖入印度、中國、日本等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文化傳統的東方國家,其情形則復雜得多! v史上的民族征服有三種可能: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產方式強加于被征服的民族;征服民族讓舊生產方式維持下去,自己滿足于征收貢賦;發生一種相互作用,產生一種新的、綜合的生產方式。④這是從經濟角度講的,從文化角度看也大體如此。西方殖民者對東方文明古國的征服,不可能只是單向的以西方文化強加于被征服的東方文明古國。而是“發生一種相互作用,產生一種新的、綜合的”文化形態。我們以為,這才是中國文化走向近代化的真實情況! ≈袊鐣椭袊幕⒎瞧矫嫜h、無進步動力的系統,而是一個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系統。誠然,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是緩慢的,但兩千余年的傳統社會畢竟有一個“前期一中期一晚期”的漸進過程。而在中國傳統社會晚期,即明代嘉靖一萬歷以降,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我國經濟史學界多年研究成果證明,這種發生在某些地區(如長江中下游、晉西南、珠江流域)、某些行業(如紡織、制瓷、礦冶)的資本主義萌芽,其發展程度(如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水平和生產關系所體現的近代性)并不亞于文藝復興時期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如佛羅倫薩)所達到的水平。 ……
馮天瑜文存: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管窺(精裝)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委員。從事中國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