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9547
- 條形碼:9787200159547 ; 978-7-200-159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本書特色
《老北京述聞》著重從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涵蓋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旨在通過講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煉首都文化符號,探討首都文化的特點與傳承。博雜中現傳統,粗獷中見講究。留住北京味道,傳承美食文化。爆肚兒、炸醬面、桃酥、糖耳朵、糖葫蘆、干蹦兒、姜豆干、油炸鬼、棗豆腐……北京小吃是回憶,是兒時的味道。更是北京人的情懷、精神和鄉愁。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北京小吃業發展的親歷者視角,甄選具有代表性的60余個北京小吃品種和京城百年老店的人文趣事,向讀者們展現豐富可口的京味美食文化,記錄當下傳統小吃行業的變遷,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和熱愛北京小吃文化。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目錄
北京飲食的來源
宮廷風味
官府風味
民族風味
各地風味
傳承有序的各類老字號與名菜名人故事
八大堂
八大樓
八大春
八大居
四大順
當代名店
豐富多彩的小吃
早餐
正餐
茶點
零嘴
北京小吃拾遺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節選
北京的“京”字,是個象形字。它的意思首先是“高”而“大”,數量多。 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京”字,就像一種高高的、上面尖尖的人工建筑。有層次、有高度、有變化,每一部分獨立成篇,合并起來,平衡且和諧。 和這個“京”字一樣,北京的“食”,也是層次分明、變化多端、獨立而又兼容、個性突出而不失協調。 一般情況下,從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環境,可以倒推出這個地區的飲食特點,用一句話提煉概括。比如沿海多食海鮮、內蒙古多食牛羊肉、西北以面食為主。而北京的飲食,卻很難總結出一句高度概括的話語。 從空間角度看,這塊相當于155個巴黎的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千百年來,一直處于開放的狀態。在地域上,北接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南銜華北平原,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這里碰撞、交匯,互相成就。 從時間維度看,北京,自智慧生命誕生,到文明興起,歷經幾十萬年,曾經有過幾十個名字。上古叫幽陵,夏朝稱冀州,周朝名薊,春秋為燕京,秦置漁陽,唐改名范陽,遼建南京,金筑中都,元為大都,明太祖朱元璋起名北平,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自南京北遷至此,相對于“南京”,而稱“北京”,也稱京師。清代沿用北京,民國用名北平和北京。新中國成立后,定名北京至今。 每一次名稱的變化,就代表著一次新人群的融入。每一次新人群的融入,就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了新的飲食風俗。北人南下,帶來了草原的飲食習慣。南人北上,帶來了江南的飲食文化。萬國來華,帶來了西方的飲食方式。 天南地北的食材、各個民族的講究、世界各地的烹飪技法,匯聚在這里,漸漸生根發芽,各自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和諧地演變成為北京今天的飲食格局。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形成了著名的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湘菜、閩菜、徽菜八大菜系。而北京的飲食,卻并沒有形成世所公認的獨立菜系。因為它太豐富、太有層次,與老子《道德經》中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隱隱相合。 就像一部戲劇,假如這部劇里的演員演技好,那么你記住演員的名字就比記住戲劇名字容易;對于一座城市,假如那里的飲食好,那么你記住—種美食的名字,比記住一座城市的歷史更加容易。 對于北京這座城市,飲食的美好完美地融入城市的歷史中。 按照飲食的來源,北京的飲食,大體可以分作四類:宮廷風味、官府風味、民族風味、各地(包括國外)風味。 宮廷風味 簡單講,宮廷風味就是皇帝、皇后這些帝國地位*高者日常的飲食風味。 這種飲食風味講究食品安全、配料固定、主次嚴格、調味純粹、季節分明。 元代宮廷膳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里寫得清楚明白,元世祖忽必烈的飲食,食材要考核著前朝名醫寫的《本草》一書里記載的食材使用,這樣對身體好。《飲膳正要》不是宮廷菜譜,但是被稱為中國古代營養學著作,從中也能看出,宮廷里的飲食,對食材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明萬歷年間,有一位叫劉若愚的太監,因為要給自己申冤,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寫了一本《酌中志》,成為后人了解明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文獻。從這本書里,我們能夠看到明朝皇帝的日常飲食記錄3明代食材比元代豐富,也極為嚴謹,絕對是食當季,用*鮮,搭配固定。清初文人宋起鳳寫了一本書叫《稗說》,提到了許多明代的風俗,比如,崇禎皇帝用膳時,“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亦畢集”。這些小菜包括: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蘆根、龍須菜、匏瓠、齏芹、野薤、苜蓿、榆錢等等,據說是明太祖想讓子孫莫忘民間疾苦,將百姓常吃的食材放入宮廷御膳中。這個記錄,使得我們知道明代的御膳具有“高檔食材和普通食材兼具”的特點。這也許就為后來宮廷的菜式傳入民間奠定了基礎。畢竟,如果食材太過難得,也無法在民間流傳。 到了清代,宮廷飲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宮廷禮制的組成部分,還融入了大量滿洲風俗。比如,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吃兩頓正餐,一次在早上七點前后,一次在下午兩點前后。正餐后,各加一頓小吃。 也許,這就促成了北京宮廷小吃的繁榮。而且,即便是宮廷里的主人,不同的等級,能夠吃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比如,皇帝每天的份例: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只,雞五只(其中當年雞三只),鴨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卜、水蘿卜、胡蘿卜共六十個,匏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干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皇后:盤肉十六斤,菜肉十斤,雞鴨各一只……皇貴妃:盤肉八斤,菜肉四斤,每月雞鴨各十五只。貴妃:盤肉六斤,菜肉三斤八兩,每月雞鴨各七只。妃:盤肉六斤,菜肉三斤,每月雞鴨各五只。 看到了吧,這妃子要是想吃羊肉,那可是沒有的。規矩夠嚴格吧。 宮廷飲食的規矩嚴格到不能隨意食用規定之外的其他食材,即使是符合條件的食材,也不能任意搭配。
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簡稱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或北京市政協)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組織,是北京市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組織形式,按照“三親”即親歷、親見、親聞的原則征集史料,存檔出版。 黎曉宏,北京文化專家,已出版《三平齋夜語》《人生大格局——三平齋夜語二集》《人生從容——三平齋夜語三集》《三平齋省思錄》等多部清言小品集。其“九思三平齋”微博粉絲已超過20萬,單條轉發量高達1萬次。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