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6604
- 條形碼:9787547616604 ; 978-7-5476-1660-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1. 聚焦農業。農業是百業之基,是國家關心的頭等大事。近十幾年來,每年國家的一號文件都聚焦農業。 2. 關注脫貧攻堅。特色農業往往立足于我國一些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關注特色農業,有利于幫助實現全面脫貧,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 3. 專業權威。本書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多所高校農業專業師生、特色農業地區農業經濟管理部門官員共同編寫。 4. 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前半部分總體論述我國特色農業發展,視角全面、廣闊;后半部分聚焦我國云南省、河北省4個特色農業縣的具體發展情況,細致入微。 本書適合農業研究者、高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師生、農業相關政府部門官員以及關注中國農業和貧困地區發展的非專業讀者。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特色農業的內涵、特點,特色農業的發展歷程和現實情況出發分析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從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舉措出發提煉總結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基于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政策“短板”,提出建立健全我國特色農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建議。 本書適合作為農業經濟領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高校師生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工作者進行學習、研究的參考用書。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目錄
前 言
綜合篇
**章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與支持政策研究
一、 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
二、 特色農業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意義 /
三、 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的成效 /
四、 國內外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和經驗 /
五、 我國特色農業的發展問題和政策“短板” /
六、 建立健全特色農業發展支持政策 /
現狀篇
第二章特色種植業
一、 特色糧油 /
二、 特色蔬菜 /
三、 特色水果 /
四、 特色中藥材 /
五、 特色飲料作物 /
六、 特色花卉 /
第三章特色畜牧業
一、 地方特色畜種 /
二、 特色草食畜牧業 /
三、 特色養殖 /
第四章特色漁業
一、 地方特色土著魚 /
二、 觀賞魚 /
三、 特色海產品 /
四、 特色淡水魚 /
五、 特色水生(淡水)植物 /
探索篇
第五章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探索
一、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
二、 云南省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
三、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問題和建議 /
第六章云南花卉、茶葉、水果、蔬菜和咖啡產業發展分析
一、 花卉產業 /
二、 茶產業 /
三、 水果產業 /
四、 蔬菜產業 /
五、 咖啡產業 /
第七章內蒙古自治區特色農業發展道路探索
一、 內蒙古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
二、 內蒙古特色農業發展基礎與面臨的短板 /
三、 內蒙古特色農業主要舉措與發展路徑 /
四、 內蒙古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和基本經驗 /
五、 內蒙古特色產業發展前景和發展支持政策框架建議 /
第八章內蒙古自治區特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
一、 內蒙古特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
二、 內蒙古特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
三、 典型企業案例分析 /
四、 產業技術需求和政策需求 /
縣級報告篇
第九章云南省師宗縣特色農業發展
一、 師宗縣特色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
二、 師宗縣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 /
三、 師宗縣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做法和思路 /
四、 師宗縣發展特色農業面臨的問題和建議 /
第十章云南省賓川縣特色農業發展
一、 賓川縣特色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
二、 賓川縣發展特色農業的扶持政策 /
三、 賓川縣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做法和思路 /
四、 賓川縣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建議 /
五、 賓川縣特色農業產業扶貧情況 /
六、 賓川縣特色農業發展案例 /
第十一章云南省彌渡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經驗和問題
一、 彌渡縣特色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
二、 彌渡縣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 /
三、 彌渡縣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做法和思路 /
四、 彌渡縣發展特色農業面臨的問題和建議 /
第十二章河北省懷安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產業扶貧
一、 懷安縣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
二、 懷安縣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
三、 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
四、 懷安縣推進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主要措施 /
五、 懷安縣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主要模式 /
六、 懷安縣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
七、 懷安縣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與產業振興的建議 /
參考文獻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節選
四、 國內外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和經驗 國內外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已經有較長一段時期,特色農業不斷孕育、發展,探索出了不同的發展模式。根據文獻梳理和調研,我們以荷蘭花卉、日本品牌農業和國內的特色農業發展調研情況大致理出了三種模式,概括如下。 (一) 以荷蘭花卉為代表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荷蘭是花卉生產與銷售大國,花卉至少有70%用于出口,其花卉插條和種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產國家,成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產原始材料中心。每年花卉產業可創造50億歐元的價值。 荷蘭花卉產業的現代化程度極高,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設施化水平高。荷蘭有世界一流的溫室系統和花卉生產設備。受氣候、日照和土壤限制,荷蘭大部分花卉常年都是溫室種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是世界玻璃溫室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溫室保證了花卉不受自然氣候的影響,溫室內部運輸和切花加工也大部分實現了電腦控制機械操作。 二是專業化水平高。花卉和觀賞植物多由家庭農場生產,種植者通過成為花卉拍賣市場的成員來實現與市場的對接。育種、玻璃溫室建造、運輸、栽培用土等都實現了專業化服務。越是專業,市場流通各個環節的科技水平越高,荷蘭園藝計算機系統、上盆系統、栽種機器人、移動式培育苗床、冷庫和分級捆束機等都領先世界。 三是市場化水平高。荷蘭是世界園藝交易、中轉的樞紐,在國際花卉市場中地位舉足輕重。這源于荷蘭有良好的市場機制和銷售體系。荷蘭花農一般不自行出售產品,而是通過成為拍賣市場的成員,按照拍賣市場的要求,把自己的全部產品送到拍賣市場進行拍賣。拍賣市場的另一頭連著大批發商和出口公司。這些批發商和出口公司在全國許多拍賣市場注冊登記,獲得席位,并向市場交納席位費、場地費和產品的包裝運輸費用。 四是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利益。郁金香經過荷蘭花農幾百年的培育,已有3000多個品種。為了保護育種者的權益,荷蘭政府嚴格執行有關的知識產權規定,要求生產者必須向某一種花卉的育種者付費并得到特許,才能生產、銷售這種花卉。 (二) 日本的品牌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日本農產品在國際上向來以品質好而著稱。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發展品牌農業。在明確的品牌定位下,日本的農產品品牌種類得以拓展,質量得以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加。日本品牌農業發展的經驗就是既注重開發農業品牌,又進行品牌營銷戰略研究,注重整合營銷思路,將品牌信息傳遞給本土消費者,提升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主要經驗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通過各地政府的資金支持,按照“一個營銷思路”完成“一村一品”建設活動。各地按照地方特色建立農產品品牌,在政府制定的統一標準下進行生產,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進行地區認證,由政府部門統一出資進行“一村一品”品牌宣傳和品牌銷售。日本發揮政府、協會等組織的作用,與農產品生產者合作創立品牌,組織并推動“一村一品”運動,以縣為單位發展品牌化農產品。抓住地方農產品的特色,根據特色建立品牌、宣傳品牌,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二是堅持高端優質的品牌定位。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強化農產品品牌定位,逐步放棄了附加值較低的初級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轉而著力發展高端、高品質品牌農業。日本品牌農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定位準,產出更營養、更健康、更安全的農產品,而不是盲目地提升產量。 三是重視對營銷對象的研究。在推廣農產品品牌的過程中注重調研,在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品牌營銷,使農產品推廣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樣的農產品可以根據消費者消費能力、使用用途等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銷售,例如通過差異化的包裝降低成本。由于營銷思路獨特,抓住了消費者心理,日本國民也更偏愛本國農產品。 四是注重品牌保護。日本農業區域品牌的發展首先建立在有效的法律保護之上,其對農業區域品牌的法律保護主要通過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得以實現,集體商標注冊成為*主要的權利保護方式。日本農協是農業區域品牌的擁有者,特別關注對地理標志使用的內部管理。日本政府則從模式創新、財政投入、信息服務、知識產權監控等方面為區域品牌提供支持。日本農協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于一體,不僅負責農協及其成員的各項經濟活動,負責政府補貼的發放,而且還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保護農民的利益。 (三) 國內特色農業發展的實踐和舉措 近年來,各地在主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出了不少實招,可將其歸納為以下方面。 一是編制規劃,聚焦重點產業。部分地區立足當地實際,結合本區域農業相關規劃,科學編制區域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規劃,聚焦重點產業發展。如云南編制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主動調整部門預算,2017年安排茶葉、花卉、蔬菜等重點產業發展資金2.6億元。2014年,廣西出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創建方案》。《方案》提出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特色興區”的原則,強化物質裝備建設、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建設一批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截至2017年5月底,全區各地建成或在建的示范區數量達到1567個,涵蓋了農林產業12個大類。 二是多渠道增加產業投入。云南省省級財政投入產業發展資金,集中優勢區域,圍繞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領、撬動作用;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鼓勵金融部門創新貸款擔保抵押機制模式,擴大放貸規模,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優化投資環境,切實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尤其是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大集團、大企業的跨界發展;引導企業增加對基礎設施、設施設備、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的投入,組織引導農戶加大對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等基地建設,加快推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三是推進園區、基地建設,構建完善的市場物流體系。為集中發展優勢,做強做大特色產品形成品牌效應,各地著力打造園區或基地。廣西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特色興區”的原則,建設一批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全區建成或在建的示范區數量達到1567個,涵蓋農林產業12個大類。2009年以來,昆明市明確重點打造10個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涉及以鮮切花種植、研發、交易、物流為主的斗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晉寧寶峰農產品加工園區,以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為主的宜良農產品加工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河北省2017年計劃著力優化蔬菜、水果、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和雜糧雜豆六大特色產業結構,拓功能、延鏈條、促銷售,構建產加銷游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優勢現代特色產業體系,力爭2017年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到4770萬畝,總產值突破2600億元。 配套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也是決定特色農產品能否呈現產地高品質的重要一環。例如昆明市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依托,集中力量扶持建設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大型專業物流配送公司,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呈貢區建成了全國知名的花卉、蔬菜交易市場。昆明70%以上的蔬菜和90%以上的花卉進入市外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南菜北運”“西菜東運”基地。陜西省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成立世界蘋果中心,以蘋果產業為主線,通過平臺化、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運作,打造集絲路蘋果交易所、蘋果博物館、蘋果云倉儲、蘋果嘉年華等為一體的“世界蘋果中心”,構筑全產業鏈一體化集群式發展體系,擴大“陜西蘋果”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 四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體系。貴州省2016年發布《貴州省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引領現代山地特色高產農業產業發展辦法(試行)》,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采取獨資或合伙的方式離崗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蒙古自治區著力扶持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其組織化與專業化程度,鼓勵合作組織加強與市場的聯系,成為特色農產品與服務終端之間良好流通的重要紐帶。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按照“自主經營、自愿結合、市場調節、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則,建立保護價制度、合同制度等,并引導企業與農戶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和利益分配機制,把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充分調動出來。不斷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提高發展特色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五是發展特色農業保險。近年來,浙江省已推出桑蠶養殖、青蟹、草莓、水蜜桃、蘑菇、金針菇、香菇、黑木耳、茶園種植、生豬價格指數、蘆筍價格指數、茶葉低溫價格指數、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等15個省定地方特色農業險種,成為全國農業保險險種*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率先在咖啡、蘋果上開展種植保險試點,涵蓋17個咖啡主產縣(市、區)14萬畝咖啡種植面積和4754戶咖農,以及昭通47287.92畝果園和10337戶農戶,分別收取保費317萬元和472.88萬元,為咖農和果農提供風險保障7000多萬元和約1億元。蠶桑、特色水果、蔬菜、花卉、茶葉、三七、天麻等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被納入云南省級財政補貼的特色農業保險試點范圍。特色農業保險的發展雖然還局限在我國局部地區,但已經在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風險防范和一定的保障作用。 六是實施品牌戰略。注重品牌效應,通過品牌引領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2015年廣西啟動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2”提升行動,即提升發展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桑蠶、食用菌、羅非魚、肉牛肉羊和生豬十大特色優勢產業,以及富硒農業、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大力推廣桑樹、甘蔗兩大生態循環利用技術;重點抓好1500萬畝糖料蔗、1500萬畝水果、1500萬畝秋冬蔬菜“三個1500萬畝”及桑蠶大宗特色產業。2016年,重慶市全面啟動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以提升特色農產品價值。主要工作包括: 從不同層面加大對柑橘、生態漁業等區域品牌的宣傳推介;深度挖掘、篩選一批巴渝傳統美食、加工技藝和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重點抓好山城沱茶、永川豆豉、黃花園醬油等品牌重塑,把“老字號”品牌發揚光大;加強江津富硒產品、石柱辣椒、永川秀芽、大足黑山羊等特色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七是借助互聯網構建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平臺。加快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運作擴大地區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也成為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手段。目前貴州省已形成以遵義市蝦子辣椒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形成的重要產地鄉鎮集市為紐帶的干(鮮)辣椒市場網絡體系,遵義辣椒暢銷四川、重慶、湖南、上海、新疆等二十多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日本、緬甸、尼泊爾、美國、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重慶較為活躍的農產品電商交易平臺及網店超過100個,經銷500多類農產品,構建起“主城區一級分撥中心—區縣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末端公共取送點”的三級物流區域布局體系,建設了300多個“快遞下鄉”網點,形成冷鏈物流四級節點,擁有冷藏車619輛,冷庫166座,培育冷鏈物流企業176家,本地的忠州豆腐乳、梁平張鴨子、豆筋、青花椒、榮昌豬、生姜、鵝、蜂蜜等頗受歡迎。
我國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陳潔,女,1973年生,蒙古族,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村綜合發展和農業經濟。現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曾主持課題50多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科研論文百余篇。獲第八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等學術獎勵多項。 馮逆光,男,1977年生,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綠色食品處處長。多年來對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方向、基本思路和重點舉措等進行研究,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有務實的研究,曾參與云南省委、省政府多項重要課題研究,參編著作多部。 喬光華,男,1965年生,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管理學博士。現為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內蒙古畜牧業經濟研究基地(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草原生態經濟、畜牧業經濟。 劉銳,女,1982年生,蒙古族,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與農村發展。發表文章30多篇,曾主持和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委托課題多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