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5841
- 條形碼:9787532785841 ; 978-7-5327-8584-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本書特色
◎本書是羅素對政治哲學的一大貢獻 ◎羅素意在提出一種政治哲學:*好的生活大都基于創造型沖動,沖動比有意識的目標更能塑造人的行為。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內容簡介
羅素在本書中的觀點形成于1916年早期,當時他在倫敦進行了一系列關于“社會重建原則”的演講,此時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駭人聽聞,而羅素的戰前政治經歷并沒有讓他意識到他的同胞對戰爭是如此渴望,甚而隨著沖突加劇變得更加好戰。因此在1915年年中,羅素通過分析社會行為、理性行為和感性行為的根源多方面地重新審視政治學的理論基礎。羅素意在提出一種政治哲學,它所基于的是沖動比有意識的目標更能塑造人的生活這樣一種信條。他把絕大多數沖動歸為兩類:占有型沖動和創造型沖動。他認為優選的生活大多基于創造型沖動,而很糟的生活大多源于對占有的熱愛。國家、戰爭、財產都是占有型沖動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現;教育、婚姻、宗教則是創造型沖動的體現。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目錄
001導言
001前言
一、 發展的原則
二、 國家
三、 戰爭作為一種制度
四、 財產
五、 教育
六、 婚姻與人口問題
七、 宗教與教會
八、 我們所能做的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節選
為什么人們默許國家的權力? 原因有很多,有些出于傳統,有些是非,F實和緊迫的。 服從國家的傳統原因在于個人要忠于君主。歐洲國家是在封建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初是封建領主的幾塊領地。但是,這種服從的源頭已經淡出歷史舞臺,現在可能只在日本起很小的作用,在俄國起更小的作用。 部落式情感,一直是忠于君主的基礎,它一如既往地強烈,現在更是國家權力的主要支撐。幾乎每個人都發現,感到自己是一個群體中的一員,被大家共有的友好和敵意所激勵,團結起來進行防御和進攻,對于他自己的幸福是至關重要的。但這樣的群體有兩種:一種本質上是對家庭的擴充,另一種是基于有意識的共同目標而形成的。民族屬于**種,教會屬于第二種。當人們深受宗教信仰左右時,民族分裂會走向瓦解,就像宗教改革之后的宗教戰爭那樣。這時,一個共同的信條比一個共同的國籍更牢固。在較之略輕的程度上,同樣的事隨著社會主義的興起也發生在現代世界。不相信私有財產的人,認為資本家是真正的敵人,他們之間有一種超越民族分歧的紐帶。它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抵擋當前戰爭所激起的熱情,但它使這些人在社會主義者中的痛苦程度要比其他人輕,并使重建歐洲共同體的希望在這場戰爭結束之際依然存在。然而,總的來說,對信條的普遍不相信使得部落式情感獲得了勝利,也使民族主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強烈。少數真誠的基督徒以及少數真誠的社會主義者在他們的信條中找到了一種能夠抵抗民族狂熱侵襲的力量,但他們人數太少,無法影響事件的進程,甚至無法令政府感到嚴重焦慮。 一個民族國家,它的團結主要來自部落式情感,但它的力量并非只來自部落式情感。它的力量主要源于兩種擔憂:對內是犯罪和無政府主義,對外是侵略;但兩種都是不合理的。 文明社會內部的井然有序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國家權威的不斷增加。如果不惹是生非的公民隨時面臨被搶劫、謀殺的危險,那將十分麻煩。如果膽大包天的人能為了劫掠而組織自己的軍隊,文明生活幾乎將不復存在。這種狀況中世紀時就有,沒有激烈抗爭它是不會消除的。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從現有的法律和秩序中獲利極大的富人,認為國家權力的任何縮減都可能會重蹈普遍無政府狀態的覆轍。他們視罷工為國家解體的前兆。他們對諸如法國總工會和“世界國際勞工”之類的組織感到惴惴不安。他們記得法國大革命的教訓,而且有一種并沒有什么不自然的想保住自己性命的愿望。他們尤其害怕為蓄意破壞、政治暗殺這樣的個人犯罪開脫的政治理論。在危險面前,除了維護國家權威并堅信與國家作對的所有行為都是邪惡的,他們看不到任何防衛。 愛國主義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情感 愛國主義建立在原始的本能和高度理智的信念之上。其中有對家、家人和朋友的愛,使我們特別渴望保衛我們自己的國家不受侵略;有對同胞的一種溫和的本能喜歡,一如對外國人的本能排斥;有一種自豪感,這與我們認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的成功息息相關;有一種在自豪感的暗示下、經由歷史所強化的信念,認為自己的民族代表一種偉大的傳統,代表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理想。除這些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更易受攻擊的因素,一種崇拜的因素,即甘愿犧牲,樂于將個人生活與國家生活融合在一起。這種蘊含在愛國主義中的宗教性要素對于國家的強大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為國犧牲這方面,它在大多數人當中爭取到了*優秀的。 愛國主義中的宗教因素通過教育得到強化,尤其是通過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得到強化,前提是不要學習太多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在每個文明國家,對年輕人的所有教育都強調本國的優點和他國的缺點。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的國家更優越,因而在出現紛爭時應得到支持,不管爭端從何而起。這種信念如此真摯而根深蒂固,它使人們耐心地甚至幾乎是高高興興地承受著戰爭帶來的損失與艱難困苦。就像所有真誠信仰的宗教一樣,它給人一種基于本能卻又使之升華的人生觀,使人對某一目的的投入超過對任何個人目的的投入,但在其解決方案中卻包含很多個人目的。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宗教,因缺乏普遍性而無法令人滿意。它所追求的善只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非為了全人類。它在英國人身上激起的欲望和它在德國人身上激起的欲望并不一樣。一個充滿了愛國者的世界或許也是一個充滿斗爭的世界。一個國家對其愛國主義的信仰越強烈,對他國所遭受的損害就越漠不關心。一旦人們學會將他們自己的善服從于一個更大的整體的善時,就沒有任何正當理由阻止人類的腳步了。正是摻入的民族自豪感在現實中很容易令人們萌生沖動,不吝犧牲地去駐守國家邊境。也正是這種摻入物毒害了愛國主義,使之作為一種宗教位列于旨在拯救全人類的信仰之后。我們不能避免人們愛自己的國家甚于愛別的國家,也沒有理由希望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就好像我們也不應該希望平等地愛所有的男男女女。但是,任何合乎需要的宗教都將引導我們通過對公正的愛來緩和感情的不公,通過實現人類的共同需求來普及我們的目標。這種變化發軔于猶太基督教,且必須發軔于一種僅為民族性的宗教,它的惡才能先得到凈化。 事實上,愛國主義還有很多敵人要對付。隨著人們通過教育和旅行獲取更多關于外國的知識,世界主義不可避免地發展壯大。還有一種個人主義在不斷增長,人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應當盡可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因為地理上的偶然性而被迫追求社會強加給他的目標。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工團主義和反資本主義運動在其傾向上是反對愛國主義的,因為它們使人們意識到目前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關心捍衛富人的特權,意識到國家之間的許多沖突都源于少數富豪的經濟利益。這種反對可能是暫時的,只是勞工獲取權力的斗爭的一個插曲。在勞工以為可以安享勝利果實的澳大利亞,充滿了愛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這是因為他們決心不讓外國勞工分走自己從優越地位中獲得的好處。英國如果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是不可能發展同樣的民族主義。但這種民族主義很可能是純防御性的。對外侵略的計劃,會在付諸行動的國家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富損失,這些計劃很難啟動,除非是交給那些通過私有財產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所產生的權力而強化了統治本能的人。 國家權力過度膨脹造成滔天大惡,卻鮮為人知 國家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提高了戰爭的效率。除了戰爭,現代大國的有害之處還在于它的幅員遼闊以及由此造成的個體無助感。一個不贊同國家目標的公民,除非他極有天分,否則別指望說服國家采納他認為更好的目標。即使在一個民主國家,除了極少數例外,幾乎所有問題都是由一小撮官員和名流決定的;即使是少數留給人民投票決定的問題,也是由鋪天蓋地的群體心理而非個體主動性決定的。這一點在美國這樣的國家尤其引人注目,盡管有民主制度,但絕大多數人仍對所有重大問題有一種幾乎完全無能為力的感覺。在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里,民意就像自然界的力量之一,幾乎完全不受任何人的控制。這種狀況——不僅在美國,也在所有遼闊的國家——導致了某種疲倦和沮喪,這讓我們聯想到了羅馬帝國。與古希臘或中世紀意大利的小城邦相反,現代國家幾乎沒有留下多少主動性的空間,也未能在大部分人身上培養出任何控制自己政治命運的能力。在這樣的國家里,掌權的那少數人都是對統治有著不正常的野心和渴望,并具有巧言令色和含糊其辭的談判技巧的人。其他所有人則因認識到自己的一無所知而相形見絀。 古老的君主制國家觀念中有一種奇特的殘存,即相信任何一部分人口生出的脫離整體的愿望中都蘊含著某種詭異的邪惡。如果愛爾蘭或波蘭渴望獨立——很明顯這種欲望必須堅決抵制——那么任何試圖使之成真的舉動都會被譴責為“叛國”。我能記得的唯一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挪威從瑞典分離出來,此舉雖獲贊同,卻沒被效仿。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只有戰敗才導致國家放棄領土:雖然這種態度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國家有更好的目標,就不會采取這種態度。之所以采用它,是因為幾乎所有大國的主要目標都是獲得實力,尤其是戰爭中的實力,而戰爭中的實力往往是通過將不情愿的民眾包含進來而增加的。如果民眾的福祉是*終目標,某一塊領土是否應包括在內或是否應形成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問題,將由該地區自由決定。如果這一原則被采納,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將被消除,國家中*殘暴專橫的要素之一將被去除。 國家造成的損害主要源頭在于以追逐權力為其主要目的。美國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美國可以抵御侵略此處寫于1915年。但在其他所有大國,國家的主要目標是擁有盡可能*強的外部力量。因此,公民自由被限制,反軍國主義宣傳受到嚴厲懲罰。這種態度根植于驕傲和恐懼:驕傲,就是拒絕和解;恐懼,就是對他國的驕傲和我們自己的驕傲相沖突的結果的懼怕。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即這兩種絲毫不會耗盡普通人的政治熱情的情感,完全決定了國家的對外政策。沒有驕傲,就沒有恐懼的機會:一個國家的恐懼源于另一個國家的驕傲。統治的驕傲——不愿以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外的手段決定爭端——是一種被擁有的權力所極大鼓舞的思維習慣。那些長期習慣于行使權力的人變得專橫、愛爭執,不能平等待人,非要與人為敵。人盡皆知,校長會議比大多數類似實體更容易引起激烈分歧:每位校長都試圖把其他人當成自己的學生;大家都不忿于被這樣對待,每個人也憤恨其他人的不忿。有充權威習慣的人尤其不適合友好的談判;但是國家間的官方關系主要掌握在該國大權在握的人手里。當然,在有一個君主實際統治的地方情況尤其如此。這在一個實行寡頭政治的地方、在采取一些方法實現民主的地方,就不那么適用了。但在所有國家很大程度上都是如此,因為首相和外交部長一定是當權者。糾正這種局面的**步是部分普通公民真正對外交事務產生興趣,并且堅決不讓民族自豪感危及其他利益。戰爭期間,他受到鼓舞,愿意為了這種自豪感奉獻一切;但在和平年代,他將比當權者更愿意認識到對外交事務一如對私人事務,應根據原則友好解決,而不是野蠻地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 國家的權力過大,部分是通過對內壓迫而獲得的,但大抵是通過戰爭和對戰爭的恐懼而獲得的,它是現代世界的苦難和令人沮喪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人們無法形成健全的心理。如果人們不想集體陷入絕望,像羅馬帝國時期的人那樣,就必須找到一些方法來糾正這種權力過度。 戰爭被光環圍繞 不僅如此,也被傳統、荷馬、《舊約》、早期教育、精心編織的闡述有關問題重要性的神話以及這些神話所揭示的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等團團包圍。耶弗他是一個犧牲了自己女兒的英雄,但他如果沒有為神話所欺騙,會讓她活著。母親們把兒子送上戰場是英勇的,但她們和耶弗他一樣受到了蒙騙。而且,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作為神話起源的想象力視野中沒有某種野蠻的張力,殘酷議題中的英雄主義就會被消解。一個能因一名無辜少女的獻祭而高興的神,只能被那些認為接受這樣一種犧牲并不完全令人憎惡的人所崇拜。一個相信其福祉只能靠遭受痛苦和造成數十萬同樣可怕的犧牲來保障的國家,對于是什么構成了國家的福祉并沒有非常屬靈的概念。舍棄物質享受、權力、浮華和外在的榮耀,總比殺戮與被殺、憎恨與被恨、盛怒之下摧毀時代的燦爛遺產要好百倍。我們已經漸漸學會把我們的上帝從遠古以色列人和圣父賦予祂的野蠻殘暴中解放出來:我們之中現在少有人相信祂樂于在永恒的地獄之火中折磨大多數人類。但是我們還沒學會從古老的污點中解放我們的民族理想。對國家的奉獻也許是當今時代*深刻、*廣泛的宗教。如同古代宗教,它也要求迫害、大屠殺、殘忍的英雄主義行為;它也像古代宗教一樣高貴、原始、殘酷甚至瘋狂,F在,和過去一樣,宗教在傳統的重壓下,落后于個人良知,它讓人們的心靈對抗仁慈,讓人們的頭腦對抗真理。如果要拯救世界,人們必須學會高尚而不是變得殘忍,堅定信念并勇于接受真理,志存高遠而不去憎恨那些試圖阻撓他的人。但在這一切實現之前,人們必須首先面對一個可怕的事實:他們一直敬拜的神是虛假的神,他們所做的犧牲是徒勞的。 (文字經過編輯,標題為責編所加,正文以出版物為準)
羅素文集人為何爭斗/羅素文集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后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羅素一生致力于探討教育、倫理、歷史、政治、婚姻、社會改革以及和平運動等問題,著述頗豐,其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機智,因其“以豐富而重要的著作為倡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貢獻”,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也是20世紀西方著名的反戰人士、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