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065325
- 條形碼:9787563065325 ; 978-7-5630-653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本書特色
大師雖已遠去,他們留下的皇皇巨著,卻可以供后人時時研讀。時時從中懸想其風采,吸取其力量,不斷自勉,不斷奮進。誠如古人所說:“圣賢備黃卷中,舍此安求?”有鑒于此,編者從卷帙浩繁的民國大師著作當中,精心編選出版了這一套《大師講堂》系列叢書,分輯印行,以饗讀者。 本冊為《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本書節選張蔭麟先生一生發表的重要論述,以窺一個天才史學家的治學精神,細數了歷代大師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以饗讀者。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 《中國史綱》自序、《孟子》所述古田制釋義、《春秋》“初稅畝”釋義、墨子: 戰國時代新知識階級的代表、秦帝國的建立與六國混一等內容。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目錄
《孟子》所述古田制釋義
《春秋》“初稅畝”釋義
墨子:戰國時代新知識階級的代表
秦帝國的建立與六國混一
漢武帝開拓的新時代
儒家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國史志業
歷史之美學價值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民生主義與中國的農民
新廠東之新精神
論*近清華校風之改變
評《小說月報》中國文學研究號
跋今本《紅樓夢》**回
中國書藝批評學序言
代戴東原靈魂致馮芝生先生書
道德哲學與道德標準
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大科學家張衡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辛亥以前的政論與現在中國
梁漱溟先生的鄉治論
魯迅:*富于人性的文人
評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
評楊鴻烈《大思想家袁枚評傳》
王國維先生之特出
曾國藩之真相
洪亮吉及其人口論
馮友蘭君之孔子論
評孫曜《春秋時代之世族》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節選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大師講堂學術經典》: 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是孔丘,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是墨翟。孔子給春秋時代以光彩的結束,墨翟給戰國時代以光彩的開端。 墨子和孔子同國籍(但墨子一生似乎在宋的時候多)。墨子的降生約略和孔子的逝世銜接。在戰國及漢初,孔、墨是兩位常被并稱的大師,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廣眾為一般學人所敬仰,雖然漢以后孔子被人捧上神壇,而墨子則被人忘記了。就學術和生活而論,孔、墨卻是相反的兩極。孔子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則是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孔子不辭養尊處優,而墨子則是惡衣粗食,胼手胝足的苦行者。孔子不講軍旅之事,而墨子則是以墨守著名的戰士。孔子是深造的音樂家,而墨子則以音樂為應當禁絕的奢侈。孔子不談天道,而墨子則把自己的理想托為“天志”。孔子要遠鬼神,而墨子則相信鬼神統治著人世。孔子卑視手藝,對于請“學稼”“學圃”(種園)的弟子樊遲曾有“小人哉”之譏;而墨子則是機械巧匠,傳說他曾創制過一只能自飛的木鳶。 在世界史上,墨子首先拿理智的明燈向人世作徹底的探照,首先替人類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規劃。他發現當前的社會充滿了矛盾、愚昧,和自討的苦惱。他覺得諸夏的文明實在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地方。他覺得大部分所謂禮義,較之從前輆沐(在越東,大約今浙江濱海一帶)國人把初生的長子支解而食以求“宜弟”,及以新孀的祖母為接近不得的“鬼妻”而拋去不養等類習俗,實在是五十步之笑百步。看看諸夏的禮義是怎樣的!為什么殘殺一個人是死罪,另一方面,在侵略的戰爭中殘殺成千成萬的人卻被獎賞,甚至受歌頌?為什么攘奪別人的珠玉以至雞犬的叫做盜賊,而攘奪別人的城邑國家的卻叫做元勛?為什么大多數的人民應當縮食節衣,甚至死于饑寒,以供統治者窮奢極欲的享樂?為什么一個人群統治權應當交給一家族世世掌握,不管他的子孫怎樣愚蠢兇殘?為什么一個貴人死了要把幾十上百的活人殺了陪葬?為什么一條死尸的打發要弄到貴室匱乏,庶人傾家?為什么一個人死了,他的子孫得在三年內做到或裝成“哀毀骨立”的樣子,叫做守喪?總之一切道德禮恪,一切社會制度,應當為的是什么?說也奇怪,這個人人的切身問題,自從我國有了文字記錄以來,經過至少一二千年的漫漫長夜,到了墨子才把它鮮明地、斬截地、強聒不舍地提出,墨子死后不久,這問題又埋葬在二千多年的漫漫長夜中,到*近才再被掘起! 墨子的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切道德禮俗,一切社會制度應當是為著“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階級,一國家的私利。 ……
張蔭麟講中國史學之大觀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歷史學家,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出生官宦之家,1922年考入清華,不久即在《學衡》雜志發表文章,受到清華國學導師梁啟超的賞識,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中之人。”張蔭麟清華畢業后赴美留學,歸國后相繼執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校。張蔭麟學貫中西,在文史哲方面均有很深造詣,曾被中國史學界寄予厚望,錢穆說:“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于張君之身完成之。”然而,張蔭麟于1942年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7歲。張蔭麟的逝世引起學界一片惋惜,陳寅恪、錢鐘書、熊十力、吳晗、馮友蘭、錢穆等師友紛紛發表文章,對這位“天才的史學家”表示哀悼。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