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99878
- 條形碼:9787562199878 ; 978-7-5621-998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視覺語言研究的方式, 從視覺媒介的角度重新認識和思考了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視覺藝術有沒有產生出新的藝術語言這個問題。內容包括: 視覺藝術中的新媒介 ; 新媒介, 作為視覺媒介的數字技術等。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目錄
**節 新媒介不是新媒體
第二節 “互動觀看”看到了什么?——新媒介給視覺藝術提出的難題
第三節 來自技術的觀念轉機
第二章 新媒介,作為視覺媒介的數字技術
**節 數字技術的角色演變
一、作為輔助性創作工具的數字技術
二、作為視覺媒介的數字技術
第二節 數字視覺媒介的視覺特性
一、具有反饋機制的技術整體
二、在藝術觀念中的整體性存在
三、新的視覺特性
第三章 曼諾維奇的困惑
**節 身體的互動與心理的互動
一、身體意識
二、心理活動觀察角度
第二節 曼諾維奇的困惑
一、曼諾維奇的結論:cinegratography
二、cinegratography,同義反復的視覺語言建構
三、曼諾維奇的困惑
第三節 兩種視覺觀
一、純粹視覺觀念的歐洲文化源頭
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身體和圖像
三、皮影藝術中的身體動作和圖像
第四章 動作圖像
**節 驅動
一、驅動——另一種相互關系結構
二、人一機互動中的互動和驅動
三、“交互被動性”中的主動和被動
第二節 純粹視覺的格式塔-一傳統媒介中的觀看活動
第三節 動作圖像
一、被身體動作覺知污染的視覺識知活動
二、被身體動作驅動的圖像
三、動作圖像——具身觀看過程中的視覺對象
第四節 動作圖像的實踐意義
第五章 基于動作圖像的視覺語言
**節 動作圖像的基本結構
第二節 動作圖像中的身體動作要素
一、身體動作要素在動作圖像中的作用
二、動作感——身體動作的向內表現力
三、輸入性身體動作及其動作感
四、輸入性身體動作的表現性
第三節 基于動作圖像的表現
一、輸入性身體動作的可控要素
二、動作圖像中的圖像及其組構關系
……
第六章 數字技術的時代想象
參考文獻
后記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節選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鼠繪盡管還不足以成為與傳統經典繪畫相比肩的藝術門類,但它以一種傳統視覺藝術家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示了數字技術在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方面的潛力。作為與圖形設計聯系*為緊密的視覺藝術門類,繪畫藝術很快就注意到了圖形設計師的這個新技能。大批繪畫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繪畫藝術創作者很快就投身其中,開始探索數字繪畫的可能性。矢量軟件特別的繪畫方法首先出現在插畫藝術作品中,進而在其他類別的繪畫藝術作品中紛紛出現。在繪畫藝術家們對矢量軟件繪畫日漸升溫的關注的推動下,壓感筆、三維軟件等各類繪畫硬件、軟件隨之大批出現,且升級迅速。 除了圖形制作軟件之外,圖像處理軟件也從另一個角度開始影響傳統視覺藝術。由于圖形設計中進行圖文混排時必須進行圖像處理,在矢量圖形軟件出現之后,圖像處理軟件也很快出現,以替代傳統的手工暗房后期處理。與矢量圖形軟件的情形非常類似,盡管圖像處理軟件完全按照手工暗房的制作工序和觀念進行功能設置,但很快就形成了圖片拼貼、照片合成、疊加濾鏡等不同于傳統攝影作品的獨特視覺樣式。新視覺樣式的影響迅速超越圖形設計的范疇,改變了傳統攝影藝術的原有樣貌。 與繪畫和攝影藝術不同,影視藝術的數字技術進程相對獨立,但數字技術進入的方式卻是十分相似的。首先是動畫軟件及電影剪輯、特效等后期處理軟件紛紛替代傳統的手工操作,進而逐步形成諸如三維動畫、數字二維動畫、數字后期、數字特效等與傳統迥異的新視覺樣式。 從圖形設計藝術開始,到繪畫藝術、攝影藝術、影視藝術所形成的這些新的視覺樣式,它們以共同使用的創作工具而被統稱為計算機圖形(Computer Graphic),這就是風靡一時的CG。 CG的出現是傳統視覺藝術創作工具全面數字化的標志。數字創作工具對傳統創作工具的全面替代使得數字技術在視覺藝術中的影響不斷擴大,即使*不關心數字技術的視覺藝術家也無法完全忽視它。但是,盡管影響不斷擴大,數字技術對視覺藝術的改變卻并非根本性的。甚至從受到*大影響和改變的視覺藝術創作工具的角度來看,數字創作工具所起的作用也只是輔助性的,而非主導性的。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數字技術還沒有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視覺媒介。盡管個人電腦擁有自身獨立的呈現系統——顯示器,但在整個視覺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這一呈現系統只是即時呈現創作中間過程的臨時性呈現物,而非*終的視覺媒介,其存在目的和價值是為了模擬原有的視覺藝術結果,以便盡量準確地控制在*終視覺媒介上進行的傳統視覺藝術語言運用。這使得數字技術自身的視覺形態在這個階段一直未被關注。 這種情形在*早開始數字技術進程的圖形設計藝術當中表現得尤為典型。 觀看者*終看到的是呈現在紙張這一視覺媒介上的視覺形態,因此,對圖形設計創作過程中的數字技術來說,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始終都是如何與紙張這一視覺媒介以及印刷這一生產工序相銜接,即使那些使用電腦制作出來的新視覺樣式的圖形和圖像有著鮮明的數字技術視覺特征,*終也還都是要印刷到紙張上的。無論是圖形設計師創作過程中的顯示器,還是制版過程中的顯示器,即使技術再完善,都不可能改變處在創作焦點中的是怎樣構造紙張上的視覺形態,而不是電腦顯示器上的視覺形態的現實。這意味著,在創作過程中,圖形設計師主要考慮的是電腦顯示器上所呈現的圖形與紙張上的*終視覺形態的相符程度,而不太會考慮如何構造圖形才更能顯示出電腦顯示器本身的視覺特征。 ……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作者簡介
趙戰,美術學博士,西安美術學院教師。長期從事數字藝術設計相關的創作、教學和科研活動。著有《數碼圖案設計》一書。翻譯和寫作了《藝術家的自我》《“我走過克里姆特之路”——埃貢·席勒早期藝術歷程》《皮影能夠留下什么?——對傳統技藝保護的一些思考》《文化空間的爭奪——涂鴉是怎樣變成一門藝術的》等視覺藝術理論文章,發表于《西北美術》《文化發展論叢》等專業期刊。 自攻讀博士學位開始,專注于數字技術對視覺藝術的影響研究,在《裝飾》《美術與設計》等各類核心期刊及“新媒體時代藝術研究的新視野”等學術論壇上公開發表了《新媒介不是新媒體》《“互動”對純粹視覺觀念的顛覆》《具身觀看——視覺設計的新媒介變革》等多篇有關新媒介的學術文章,從各個角度系統探討和闡述了數字技術對視覺藝術的影響,提出了互動觀看過程是一個具身觀看過程,新媒介視覺語言是動作圖像等創新的學術觀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