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9156
- 條形碼:9787100189156 ; 978-7-100-18915-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蘇州評彈、江南地方文化感興趣的研究者和一般讀者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是觀察明清以來江南社會的窗口。“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為近年歷史學界對中國蘇州評彈研究之集大成系列作品。本書為叢書之導論,對全套叢書有概括性的介紹,同時預告叢書未來之出版走向,對了解蘇州評彈研究領域有重要之作用。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內容簡介
蘇州評彈是吳語地區受眾廣泛的曲藝,而江南則是宋代以后中國經濟文化很為發達的地區,研究這兩者之間隨著社會變遷而發生的互動,可以揭示中國社會深層結構和民間社會生活的真實面相。在社會文化史研究中,我們既重視基礎資料的積累,也重視理論的創新。不僅學習借鑒海外新理論,還著力于探索中國本土的社會文化史理論。我們的研究已進入社會文化史的靠前前沿。“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規模宏大,已出版歷史文獻資料2部,專著與傳記18部,還有長篇書目整理。本書作為叢書導論,記錄了我們20年來艱難探索的歷程,是對 “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課題全面的學術總結。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目錄
**章 光前裕后:開辟地域文化與地方社會互動研究的新領域
一、緣起:社會史學術理路的延伸
(一) 走進徽州:把握區域社會史和普通人的研究方法是走向蘇州評彈的學術鋪墊
(二) 來到蘇州:深入了解蘇州社會是研究蘇州評彈的前提條件
(三) 重返上海:找到研究江南的學術新路徑——蘇州評彈
二、基礎:蘇州評彈研究的學術史
(一) 蘇州評彈文獻資料整理的成果
(二) 蘇州評彈學術研究的成果
三、展望:社會文化史領域的新探索
(一) 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重構蘇州評彈的歷史面貌
(二) 從歷史學的角度反思蘇州評彈
第二章 社會史料: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中的評彈與江南
一、走碼頭:蘇州評彈的動力機制
(一) “吃開口飯”的注定要走碼頭
(二) 為什么要走碼頭
(三) 走碼頭的實際歷史場景
(四) 走碼頭中的競爭和分層
(五) 碼頭的市場調節機制
二、走碼頭:評彈藝人的日常生活
(一) 走碼頭的艱辛
(二) 從學徒開始就要走碼頭
(三) 碼頭上與聽客的交往
(四) 藝人的交往游樂和生老病死
三、走碼頭:江南水鄉的市場網絡
(一) 常熟的書場
(二) 常熟的市鎮、水道與書場的關系
(三) 常熟書碼頭的評彈藝人
(四) 蘇州評彈與常熟市民生活
第三章 口述歷史:“一百個蘇州評彈人”對蘇州評彈的反思
一、蘇州評彈是誰?
(一) 以蘇州方言為主要表演特色
(二) 以說表為核心表演技巧
(三) 立足書場,表演長篇
二、蘇州評彈從哪里來?
(一) 蘇州評彈歷史發展階段劃分
(二) 蘇州評彈中的“蘇州”二字不可或缺
(三) 第二個中心:評彈在上海
(四) 1949年以后的“改制、改人、改書”
(五) 極“左”思潮對評彈藝術的破壞
三、蘇州評彈往哪里去?
(一) 蘇州評彈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二) 蘇州評彈藝術本質就是創新的
(三) 清醒地認識到危機重重,對蘇州評彈前途寄予厚望
第四章 重構歷史: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總體框架
一、以蘇州評彈四大要素為切入點的研究
(一) 蘇州評彈藝人要素
(二) 蘇州評彈書場要素
(三) 蘇州評彈書目要素
(四) 蘇州評彈聽客要素
二、從環境出發的蘇州評彈研究
(一) 蘇州評彈與蘇州
(二) 蘇州評彈與上海
(三) 蘇州評彈與常熟
(四) 蘇州評彈與嘉興
三、蘇州評彈理論研究
結語 夕陽余暉下的芳華
一、 研究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開拓社會文化史新領域
二、 研究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節選
江南水鄉是蘇州評彈的流行區,其范圍大致包括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以環太湖地區為中心的區域。具體來說“僅是南抵嘉興,北達武進,以此一小小地域為限”的吳語區,“因過遠之處聽不懂蘇白,去亦徒然”。環太湖地區水道密布,呈網絡狀,市鎮錯落其間,航船往來如梭,構成了一幅水鄉繁華圖。水道不僅承載著經濟的流通,還擔負著文化傳播的功能。明清以來評彈藝人背包囊、走碼頭,將蘇州評彈送達江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土壤膏沃,歲無水旱”的常熟,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北臨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東鄰太倉,南接昆山、吳縣,西連無錫、江陰,西北境與沙洲縣接壤。據《常熟市志》載,常熟東西寬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總面積1251.93平方公里。常熟境內水網交織,各河流湖蕩均屬太湖水系,其分布是以城區為中心,向四鄉放射擴散,南部稠密,北部稀疏,河道較小,水流平穩,迂回蕩漾,部分河道無固定流向。由于北瀕長江、南接太湖及境內大小湖蕩的引泄調節,常年水位較穩定,漲落不超過1米。境內的主要河道有望虞河、張家港、元和塘、常滸河、白茆塘、錫北運河、鹽鐵塘、七浦塘、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涇塘等;境內的主要湖蕩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蕩等。 在這些河湖蕩塘畔曾經存在有多少書場?他們的分布又是如何?關于常熟書場的數量,根據相關資料,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評話藝人金聲伯說全盛時期有170多家,周良的《蘇州評彈史稿》則為100多家,評彈藝人張慧麟、吳振揚回憶五六十年代常熟農村開設書場的集鎮多達86家,大的集鎮往往有兩三家書場(這個統計還不包括常熟劃出的石牌鄉、西唐市鎮以及劃給沙洲縣的14個公社)。我們則把各種資料中所提到的書場名稱、地點和存在的時間一一整理出來,并將社會調查中找到的書場補充進去,從20世紀初到60年代中期,現在可知的書場共計有207家,從而形成《常熟書場總表》(略)。 我們認為207家書場是三四十年代常熟書場極盛時期的數量。在社會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由于歷史時代的久遠,一些茶館書場名稱被遺忘了。書場興滅無常,207家書場存在的時間雖然前后參差不齊,但加上已經湮沒的書場,大體能反映常熟書場極盛時期的狀態。當然,書場的數量是個變量,會隨時代變遷而增減。比如周良《蘇州評彈史稿》的統計:20—40年代,常熟書場有100多家(該書第139頁);60年代前后,常熟減少至100家(該書第218頁)。評彈藝人張慧麟、吳振揚說:“時至今日(2015年),常年正常營業的書場僅常熟市評彈藝術館附屬的虞山書場和莫城燕巷書場(7、8月歇夏)2家,其余鄉鎮只有春節、五一、國慶、元旦期間開設臨時書場。‘江南**書碼頭’已成為令人悲嘆的歷史!” 限于篇幅,我們在《常熟書場總表》的基礎上,制作了《常熟書場分區統計表》。所謂分區,是指以常熟縣城虞山鎮為中心坐標,城里、城外,南、北、東、西四方及張家港地區這七個地區,是從水路交通的角度來劃分的。
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開拓社會文化史的新領域:蘇州評彈與江南社會導論 作者簡介
唐力行,1946年生,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上海師范學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二級教授,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帶頭人,上海市重點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主任,上海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先后主持國家教委、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多項。著有《延續與斷裂:徽州鄉村的超穩定結構與社會變遷》《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商人與文化的雙重變奏:徽商與宗族社會的歷史考察》《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徽州宗族社會》《蘇州與徽州——16—20世紀兩地互動與社會變遷的比較研究》等著作,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江南區域史論著目錄(1900—2000)》,參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在《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等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省市級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次、二等獎三次,并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二等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圖書一等獎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