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7826
- 條形碼:9787532597826 ; 978-7-5325-978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者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白話取代文言,古代散文走完了它的歷史行程。但作為中國文學*基本的文體形式之一,它綿延了近三千年之久,這在世界各國各民族中,是獨一無二的。自先秦以來,經一代又一代的層層累積,古代散文已成為一個巨大的礦藏與寶庫,其作家之眾多,體裁樣式之豐富,內容意蘊之深厚,藝術成就之高超,語言文字之精美,無不令人嘆服傾倒。它雖然已成為歷史遺產,然而是中國作家提高審美體驗與審美表現水平,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現代文學開辟期的名家巨匠,包括那些攻擊舊文學的先驅,莫不曾受其哺乳與滋養。除那些偏重審美性的散文名家,魯迅的雜感,實際上繼承發展了其審美與實用相統一的特質,毛澤東的某些政論,亦透露出受古代名家名作影響的痕跡。而當代自命為“大師”,或被套上“大師”光環的聞人,有誰又寫出過堪與賈誼、司馬遷、韓、柳、歐、蘇相嫓美,讓人百嚼而不厭的篇章?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崇古非今,而在于套用一句俗話:只有站在巨人的臂膀上,才能達到超越巨人的高度。至于像我這樣的一般讀者,則將視之為學文及獲得審美愉悅、審美享受的永遠生機不息的園田。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為實用求審判時期 —— 先秦兩漢的散文 ; 自覺追求形式美的時期 —— 魏晉南北朝的散文 ; 實用與審美并重的時期 (上) —— 隋唐五代的散文等。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目錄
緒論1
一關于“古代散文”1
二關于“發展”: 所受外部制約和影響20
三關于“發展”: 線索、規律與分期24
**編為實用求審美時期
——先秦兩漢的散文
通說37
**章散文的萌芽與初步發展47
**節散文的萌芽48
一甲骨刻辭48
二《易經》卦爻辭51
第二節散文的初步發展54
一銅器銘文54
二《尚書》附: 《逸周書》57
第二章散文發展**個高潮的逐步形成62
**節《國語》62
第二節《春秋》附: 《穀梁傳》《公羊傳》66
第三節《左傳》70
一關于敘事71
二關于議論辯說76
三關于語言運用78
第四節《論語》附: 《老子》《孫子》《墨子》81
第三章散文發展的**個高潮102
**節《孟子》103
第二節《莊子》附: 《易傳》115
第三節《荀子》126
第四節《韓非子》附: 李斯133
第五節《戰國策》141
第六節《呂氏春秋》附: 《晏子春秋》148
第四章散文發展**個高潮的延續156
**節論說性的著作159
一陸賈賈山賈誼159
二鄒陽枚乘司馬相如165
三晁錯董仲舒170
四《淮南子》 《鹽鐵論》174
五詔令180
第二節《史記》181
一《史記》的成書181
二《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就187
三敘事手段創造性的發展193
四其他方面的推進與貢獻196
第三節抒情表志之作200
一東方朔200
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202
第五章散文發展趨向的轉變206
**節論說性散文208
一奏疏208
二詔令212
三移、檄、書214
四專論與專著216
第二節敘事散文226
一班固與《漢書》226
二雜史雜傳233
三用歷史材料進行教化的作品234
四碑傳文開始興盛240
第三節散文創作中萌芽性的新因素242
一純戲謔性的作品242
二以家庭和親情為主的作品244
三正面描寫自然美的作品246
四表現獨立人格追求的作品247
五新出現的文體樣式248
第二編自覺追求形式美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的散文
通說251
**章率性任情及尚美重文傾向的初步形成
——建安至魏晉時段散文發展的新特點264
**節建安至三國時期的散文
——率性任情與尚文尚美交錯并行265
一曹操265
二孔融269
三諸葛亮271
四曹丕272
五曹植274
六王粲、陳琳、阮瑀277
七劉楨、徐幹、應玚281
八應璩284
第二節魏晉之際的散文
——率性任情與尚文傾向的進一步發展286
一阮籍287
二嵇康291
三其他作家作品296
第二章駢體文的定型與散文題材體裁的變化與拓展
——兩晉時期的散文298
**節駢體文基本定型與廣泛流行299
一駢文的特征299
二駢文的形成過程300
三駢文基本定型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現300
四駢體的產生并在此時期趨于定型的原因308
第二節
內容的個體化、生活化、抒情化進一步加深314
一哀吊文特別發達314
二表、奏、書、論中個體的和抒情的成分加重317
三王羲之的作品323
第三節題材的拓展與體裁形式的變化327
一山水題材的初步發展328
二田園之作與陶淵明332
三其他類型作品的發展334
第三章駢體的極致化與審美自覺在其他方面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的散文342
**節駢體的發展達到極致352
一宋代駢文: 強化了藻麗和用典353
二齊代駢文: 強化了聲律的影響362
三梁代駢文: 全面成熟與繁榮373
四陳代及由南入北作者的駢文: 發展達到極致394
五駢文的積極作用與存在的弊病403
第二節題材的拓展和進一步深化407
一對外在自然美的反映更為充分、豐富和深入407
二個體化、人情化程度進一步加深413
三偏重審美趣味的諧謔文章421
四其他方面的文章425
第三節北朝散文及四部專書426
一北朝主要的散文作家作品426
二產生于南北朝的四部專書431
第三編實用與審美并重的時期(上)
——隋唐五代的散文
通說447
**章尋求變革與沿襲舊軌相交錯
——隋和初唐的散文462
**節
隋代改革文風的呼聲和主要的作家、作品462
一呼喚改革文風及其代表作家462
二見稱當世而無根本性突破的作家與作品463
第二節治世之文初現變革之端倪
——唐初的詔令奏疏472
一典麗中初見質實之變
——李世民及其周圍臣下的作品472
二某種程度向藻麗空洞回復
——高宗至睿宗時期朝臣的文章480
第三節普通文章沿襲中有所突破
——唐初一般文人的創作490
一王績——新舊交替之際的超脫者491
二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沿襲中嶄露新的頭角494
三陳子昂——充實內容與拓大境界的先驅509
四其他作家515
第二章審美與實用之間的逐步磨合
——盛唐至中唐之間散文的發展520
**節開元至安史之亂時期的散文526
一治世之臣的作品526
二一般文士的作品540
三體現文風轉變的作家(一)551
第二節安史之亂后至中唐之前的散文571
一身居樞要的作家作品571
二體現文風轉變的作家(二)583
第三章實用與審美達至平衡,“文”的發展基本成熟與定型
——中唐時期的散文601
**節韓愈——散文發展至新階段的標志者604
一畢生致力于為“文”604
二澄清了“道”與“文”的關系607
三創作實踐上取得全面的創造性突破613
四復古與創新635
五韓愈在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與貢獻638
第二節柳宗元——推進散文革新上韓愈之堅定盟友642
一柳宗元生平中的兩個問題642
二柳宗元的文章觀647
三創作實踐上的成就與特點653
第三節韓、柳同輩或后學之散文創作672
一李觀歐陽詹673
二李翱皇甫湜680
三劉禹錫元稹白居易令狐楚692
第四章進展中的起伏與反復
——晚唐與五代的散文717
**節晚唐前期的散文718
一制命奏疏、論說文章及杜牧719
二承續韓、柳精神的作家及作品729
三駢體文的復興與李商隱734
第二節晚唐后期的散文742
一堅持韓、柳傳統的作者及孫樵743
二別具一格的司空圖749
三皮日休、陸龜蒙、羅隱及其短論雜文753
第三節五代時期的散文767
一基本承緒唐末古文傳統的作家768
二沿襲追求華彩傾向的作者與作品771
第三編實用與審美并重的時期(下)
——宋、遼、金的散文通說779
**章形成新的高峰前的醞釀和準備
——北宋前期的散文783
**節柳開、王禹偁倡導古文784
第二節典麗駢雅之風再度發展與楊億之作790
第三節穆修、石介重又倡導復古792
第四節范仲淹等將宋代散文創作逐漸推向成熟800
第二章創作繁榮,名家輩出,散文發展達至*高峰
——北宋中后期的散文813
**節歐陽修813
一歐陽修的生平、思想及為人814
二歐陽修的文章觀及審美修養819
三歐陽修散文創作的成就與基本趨向829
第二節曾鞏王安石司馬光蘇洵蘇轍848
一曾鞏849
二王安石858
三司馬光869
四蘇洵873
五蘇轍883
第三節蘇軾891
一蘇軾的生平與思想891
二蘇軾的藝術修養與文章觀908
三蘇軾散文創作的成就與特色920
第四節蘇門后學及其他939
一蘇門后學的文章及觀念傾向的微妙變化939
二道學的興起與其對為文的影響961
第三章散文發展脈絡的轉換與承傳
——南宋及遼金的散文966
**節文章題材明顯轉換
——兩宋之際及南宋初期的散文967
一抨擊時政和要求抗戰的論說文章成為主流968
二其他類型的文章亦有變化979
第二節偏安局面下多元性的發展
——南宋中期的散文989
一延續前期主流及朝多元方向發展的作家作品989
二從前人創作中尋求規則、門徑的觀念開始抬頭1034
第三節多元發展相融匯中一個時代的結束
——南宋后期及宋元之際的散文1039
一后起道學名家對散文的影響1040
二忠義之氣化出貞烈之文1048
三隨筆雜著繼續發展且寄寓懷舊念昔情懷1063
第四節文統之跨民族的擴散與傳承
——遼、金散文1074
一遼國文所體現散文傳統之擴散1075
二金國文對唐宋散文傳統之傳承1076
三金代散文創作的代表性作家及成就1078
第四編總結創作規范與進一步審美化時期
——元、明、清的散文通說1103
**章沿襲著唐宋傳統準備向新階段過渡
——元和明代初期的散文1111
**節承續宋金傳統的元代散文1111
第二節明代前期散文1139
一承接元文而有所變化的開國初期作家1141
二“臺閣體”作家的蛻變1160
三承臺閣派之緒的李東陽1165
第二章總結探尋散文創作規范
——明代中后期的散文1173
**節前七子之倡言復古及提出法度規矩1173
一李夢陽1175
二何景明康海1181
第二節“唐宋派”的主張與實踐1186
一王慎中1186
二唐順之1190
三茅坤1199
第三節“后七子”對“前七子”之承續1208
一李攀龍1208
二王世貞1211
三宗臣1218
第四節歸有光及明代后期傳統古文之作1221
一歸有光對古文題材的局部開拓1221
二明代后期傳統古文發展概況1235
第三章向個性化與審美化偏移
——散文發展中的新趨勢1245
**節放廢“禮法”的唐寅、祝允明1245
一唐寅1249
二祝允明1256
第二節個性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及雅俗藩籬之突破
——徐渭、湯顯祖、李贄1263
一徐渭1263
二湯顯祖1271
三李贄1283
第三節抒張個性與主體化的進一步發展
——公安派與竟陵派的為文主張與創作實踐1286
一公安三袁之“獨抒性靈”1286
二竟陵派的“孤行靜寄”1310
第四節小品文的興盛及主要代表作家1329
一李流芳1331
二王思任1333
三劉侗1344
第五節張岱——晚明散文趨向審美化、藝術化之集中代表
1348
一其人與其世1348
二思想觀念與文學觀1354
三散文創作的實踐及杰出成就1359
第四章向固有“道統”“文統”回歸
——清代初期的散文1370
**節思想家與學者之文章觀與作品1373
一顧炎武1373
二黃宗羲1378
三王夫之1388
第二節以詩文創作為主的作家群體1394
一時代較早,屬跨代性質的作家1396
二雖跨代,已歸屬清初的作家1414
三基本活動于清初的作家1451
第五章對散文寫作規范的探尋
——清代中期散文1473
**節“桐城派”的理論和實踐及奠基作家1474
一戴名世1476
二方苞1488
三劉大櫆1505
四姚鼐1519
第二節“桐城派”的延續與影響之擴大1537
一姚鼐主要的及門弟子1537
二與“桐城派”有關涉之“陽湖派”1570
第三節“桐城派”以外另具特色的兩個作家1587
一袁枚1587
二鄭燮1610
第四節駢文的中興與汪中1622
第六章古代散文終結期的總趨勢與三種傾向
——晚清散文1631
**節開改革之先聲的兩個代表性作家1632
一龔自珍1632
二魏源1647
第二節“桐城派”古文的繼起與延續1654
一曾國藩與“桐城”的復興1655
二曾國藩的后學及“桐城派”的延續1669
第三節梁啟超與古代散文的終結及向現代轉化1699
一清朝覆滅前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散文寫作的總趨勢1699
二梁啟超的散文作品及其標志性意義1702
結語1718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節選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公元581年隋立國,589年滅陳,結束南北對立,統一全國,開辟了歷史的一個新時代,中間經唐、五代、宋(遼、金),至1279年元滅宋,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在這一大的歷史時期內,古代散文的發展有著基本共同的特征,就是實用與審美并重。據此,我們把它歸納為古代散文發展的第三個大的階段。因為這一時段太長,故分上、下兩部分論述,上部分講隋、唐、五代,下部分講宋、遼、金。在上一階段,自覺追求形式美的基本趨向,雖由各種綜合因素造成,實乃古代散文整體演進中,審美因素強化發展必經的歷程。比起早期的“為實用而求審美”,是進展,不是退步。但在這種傾向發展到極致之后,就暴露出互相關聯的兩個方面的致命弱點或日弊病。其一,它雖因受實用性制約,不得不把審美追求集中于形式和語言,而其結果,卻導致各類題材內容幾乎都采取單一的語言形式,這就限制了文章的自由發揮,影響到文章的實用功能。尤其到后來,因審美意識的強化,出現了將審美追求與實用功能相疏離的傾向。其二,與此直接相關,由于偏重于形式美,使文章的寫作,逐漸流于只考究外在的華麗精美,而忽視內容的深厚、充實及對社會重大問題的反映和關注,從而造成了作品之精神美、質實美的缺失.不但削弱了它的社會功用,也減低了它整體的審美價值。這兩方面問題的暴露,就要求散文的發展,必須有進一步的革新。革新的方向,就是實用和審美的統一和并重。說本階段是散文寫作實用和審美并重的時期,并不意味著散文中的審美因素有所減弱,而是指其審美性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作者對之有了更全面的追求,做到了形式美與內在美的高度統一;也不意味著實用性有了質的變化,而是指實用性與審美性達至了更加完美的統一。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古代文學的研究者公認,這個時期的散文創作,出現了空前興盛繁榮,不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超越了先秦兩漢時期的**個高潮,顯示了古代散文創作的完美成熟,筑造了后代作家難以企及的高峰。正像散文創作集中于追求形式美是由多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轉變為實用與審美并重,也是由社會發展中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學觀念的變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先來回顧在上半時段(即隋、唐、五代)有關方面的基本情況。一、與上階段相比歷史背景有了很大不同。自隋文帝統一全國之后,經過煬帝時的一度動亂,至唐初,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重又形成,皇權高度集中的專制制度又得以確立。到了貞觀年間,內亂既平,外患亦息,加上李世民算是一代英主,能夠虛心納諫,得房、杜、魏等良相賢臣之助,維持了二十多年的太平之治,國勢達到了空前的強盛。中間雖有武則天稱制改周的波動,但至唐玄宗的前期,仍延續著興盛局面,情勢頗與漢代的文景之治相似。但由于君主集權的專制制度系國家興衰于帝王一人的痼疾,至玄宗后期,因其荒淫腐敗而引起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至此由盛轉衰。此后,內有宦官亂政,外有藩鎮割據,國勢日弱,終于導致唐王朝的覆亡,使國家陷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混亂局面。二、思想文化上,呈現了以儒家思想體系為主導的不同觀念形態的匯總與整合。與全國性的集權專制相適應,必然要求思想文化上的集中與統一。但自魏晉以來,儒學獨尊的地位被打破,社會思潮朝著多元化發展,而且隨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文化上又帶來一些新的元素。這樣,就使社會思想長時期處于蕪雜交錯狀態。面對這種態勢,隋唐兩代的開國者就有著一項艱巨任務:對前此的社會思想進行匯總與整合,并在整合中再度確立一個主導性的統治思想。在此前的思想遺產中,與帶宗法性的皇權集權專制相適應的思想體系,非儒家莫屬。而且,從魏晉至南北朝各代,形式上依然保持著對儒學禮樂教化的遵從。于是從隋文帝起就開始了重新確立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努力,下了一系列“勸學行禮”的詔書(參見《全隋文》卷一、卷二);唐高祖李淵于立國后不久,也提出“興化儒學”的號召(參見《令國子學立周公孑L子廟詔>),表明了“效本息末,崇尚儒宗”的態度(參見《全唐文·賜學官胄子詔》卷三)。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據史書載,在其尚為秦王時,就“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參見《舊唐書·本紀二·太宗上》);及登基后,下《封孔德綸為褒圣侯詔》(參見《全唐文》卷四)、《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參見《全唐文》卷七),皆意在崇儒。他在《遺蕭德言書》中曾謂:“自隋季板蕩,庠序無聞,儒道墜泥涂,詩書填坑井,眷言墳典,每用傷懷。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參見《全唐文》卷十)明確敘及了自己的態度。他的指導思想與觀念,不只表現在表面的言論上,更多地體現于其施政措施和行為中,例如他非常重視和接受魏徵的諫言,而魏徵*具代表性的《論時政疏》《論治道疏》等(參見《全唐文》卷一三九)提出的許多主張和建議,所依據和表達的都是傳統儒家基本的政治倫理道德觀念,他所信用的房玄齡、杜如晦等名臣,也表現了同樣的傾向。這與魏晉南北朝的其他帝王有巨大不同。……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新編 作者簡介
劉振東:教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任教于山東曲阜市曲阜師范大學,教授“《文選》與寫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散文與文論。在中國社科院研究所主辦刊物《文學評論》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