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晚清殘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1984
- 條形碼:9787510891984 ; 978-7-5108-9198-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殘錄 本書特色
晚清中國被推上世界政治舞臺,在沖突博弈之中,天朝上國為何殘景凄涼?風雨飄搖之中,帝國巨艦沉沒 深入挖掘西方報刊雜志的記錄,尋找重要歷史情境的不同側面,探查諸多群體對同一事件的迥然反應,重塑更立體更豐富的晚清史
晚清殘錄 內容簡介
從清朝開始,中國頻繁地與西方國家接觸碰撞。始自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西方國家通過商貿公司、傳教士、外交人員等渠道,收集了大量關于清朝政治經濟社會的情報,并將之運用在后來的軍事沖突中(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等),以實現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體百年間的珍貴報道為基礎,結合《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講述了清朝與西方列強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風、衰落直至潰敗的圖景。
晚清殘錄 目錄
**章 風雨欲來 1
無形的鴻溝 7
雙城記 12
東印度公司 23
情報網絡 26
第二章 事出粵海 34
海王星事件 34
肆虐的海盜 44
澳門危機 51
第三章 情報戰爭 58
廣州體制 58
商人的苦惱 62
禁煙紀事 70
林則徐致信英女王 75
英倫戰爭動員 81
信息不對稱 86
大不列顛的榮譽 100
第四章 暗流涌動 108
共 識 109
顧盛的遺產 116
密諭外泄 121
三合會與天地會 129
天京:*偉大的奇觀 135
第五章 禍入北京 141
可悲的君臣 143
換約沖突 146
順從的國人 151
圓明園之劫 155
貧困的北京 163
西方人得到的經驗 166
第六章 太平天國 170
李秀成的困惑 170
通商口岸的利益 174
棄兒天國 176
第七章 中興紀事 181
借夷剿賊 181
魔鬼戰士 184
衛三畏的預見 187
“李鴻章不懂海軍” 190
第八章 東亞新局 195
失策的朝鮮戰略 195
被放棄的臺灣 201
順勢者 209
軍力比較 223
海權領域的好學生 227
謊報軍情 231
在美中日僑民的迥然反應 237
東亞新秩序 242
第九章 皇室觀察 249
忙碌的祭司 249
幻想的酒宴 253
外交難題 258
同治大婚 260
覲見皇帝 277
慈禧傳說 280
第十章 王朝末日 295
瓜分中國 295
變 法 299
康有為的逃亡 303
海外維新 306
南國反滿 317
媒體的寵兒孫中山 321
袁世凱印象 332
破舊而瘋狂的巨艦沉沒 336
后 記 349
再版后記 351
參考書目 353
出版后記 355
晚清殘錄 節選
1792 年9 月21 日,星期五,英國外交家馬嘎爾尼勛爵登上配有64 門火炮的“獅子”號戰艦,率領一艘東印度公司的大商船“印度斯坦”號及一艘雙桅后勤船“豺狼”號,離開大不列顛島南部港口、英國皇家海軍后勤補給基地樸次茅斯,前往中國。 受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委派,這位愛爾蘭新晉貴族要實現的使命是,讓英國與中國建立平等正常的外交關系,幫助當時只能在廣州通商的英國商人爭取在寧波、舟山、天津等其他港口貿易通商的權利。 陪同馬嘎爾尼出使中國的,是一個由政治家、商人、軍官、傳教士、藝術家和學者組成的近百人的龐大使團,其中包括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主席、巴林銀行創始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以及馬嘎爾尼的秘書、東方學家、副使喬治?斯當東爵士(Sir George Staunton)及其年僅11 歲的兒子、未來的漢學家托馬斯?斯當東, 甚至還包括3 個中國人。如果算上船員及服務人員等,整個船隊成員超過600 人。 這個使團的規模及人員構成情況,足以讓人們做出這樣一個判斷:英國人對這次出使抱有極大希望。 對于這個漂洋萬里而來的使團,中國的態度一開始頗為重視。英國倫敦出版的《紳士雜志》在1793年第二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寫道: 1793 年3 月,“印度斯坦”號、“獅子”號及其后勤補給船只進入巽他海峽……但他們并不想立即駛向中國沿海,而是打算等到季風來臨時再起航。因此,他們在6 月15 日至20 日之后才能抵達中國。 在巽他海峽,馬嘎爾尼勛爵從一艘準備返回中國的船只那里得到一條讓他十分滿意的消息,即中國皇帝對這個使團的到來感到十分高興,已命令中國北部各港口的官員們仔細留意這支艦隊,向他們提供一切必需品,引導勛爵及其扈從前往北京。 馬嘎爾尼得到的消息是準確的。 公元1793 年,是清乾隆五十八年。這一年的9 月17 日,以“十全老人”自詡的乾隆將在熱河行宮慶祝自己的82 周歲生日。在前一年的11 月16 日,他剛剛完成《御制十全記》,以紀念即位以來蕩平邊亂的偉大功業,例如在西北平定準噶爾及大小和卓之亂,在南部沿海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以及平定緬甸與安南等。 馬嘎爾尼使團的中國之行,本意是借著慶賀萬壽節的機會,達成政治及商業上的目的。而對乾隆來說,英國國王盛意拳拳,勞師動眾,遣使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祝壽,無疑是一件錦上添花的美事,甚至稱得上是另一件“武功”,說明自己的“德政”已經恩澤天下了。 根據《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的記載,兩廣總督郭世勛曾在去年上奏,英吉利國人波朗亞免質臣等前來廣州稟稱,大皇帝陛下八旬萬壽時,英吉利國王沒來得及祝壽,故此次特派馬嘎爾尼使團進貢,他們將由海道至天津赴京,國書已經譯好并進呈。 1793 年2 月28 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和珅等人說,他已經看過國書,覺得情詞“極為恭順懇摯”,決定俯允所請,以成全遠夷向化歸順之心,只是海洋風信無常,來貢使船不知將在何時到達,又將在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何處?谑詹矗识抵己=鞫綋,若發現英國貢船進口,要立即派專員照料,護送進京。 乾隆還提到1753 年的一樁舊事。那一年,葡萄牙進貢使團在廣東、澳門收泊,兩廣總督阿里袞調派武官列兵海岸之上,隊伍整齊,旗幟甲仗一體鮮明,以昭嚴肅,彰顯了皇皇國威。乾隆希望這次英吉利國貢船進口泊岸時,地方可以仿照前例辦理。他說:“此等外夷,輸誠慕化,航海而來,豈轉虞有他意,但天朝體制觀瞻所系,不可不整肅威嚴,俾外夷知所敬畏。” 但乾隆擔心的是,海疆寧靖已久,沿海各省督撫皆意存玩忽,近海一帶營伍紀律松弛,或會有損天朝顏面,于是降旨: 著傳諭各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進口時,務先期派委大員,多帶員弁兵丁,列營站隊,務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并將該國使臣及隨從人數,并貢件、行李等項逐一稽查,以肅觀瞻而昭體制。外省習氣,非廢弛因循,即張大其事,甚或存畏事之見,*為陋習。此次承諭辦理,務須經理得宜,固不可意存茍簡,草率從事。亦不可跡涉張皇,方為妥善也。 不過,在乾隆的心目中,英國與安南、緬甸等屬國并無不同。但即便是對待屬國貢使,他也并不馬虎,而是予以極大的關切。1793 年3 月24 日下發軍機大臣和珅等人的一道上諭可以為證: 據(云貴總督)富綱奏,緬甸國王孟隕虔備表貢,專差親信大頭目孟干等恭赍到關,懇請赴京叩祝萬壽……等語。緬甸國王自納款輸誠以來,疊加恩賜。該國王情深感激,復遣使陳謝……閱其譯出表文,情詞甚為恭順。該督等即可于貢使到省時,派員伴送,緩程前行。計至七月內到京,為期尚寬,盡可從容行走。 前經郭世勛奏,西洋英吉利國遣使進貢,由海道至天津,赴京叩祝,約計夏秋間亦可到京。適與緬甸貢使同時并集,正可偕外藩蒙古王公等,共與筵宴,以昭重譯梯航之盛。 進入6 月之后,沿海各省不斷上奏,報告英國貢船動態,皇帝則屢屢下旨,命各省繼續密切關注,“各?谝惑w照料”,妥善安排。多位地方官員因處事不當而被懲處,例如浙江定海鎮總兵馬瑀、寧波知府克什納等,皆因辦事不利“交部察議”。 7 月16 日,乾隆得知英國使船不日即將抵達天津,再下諭旨,命直隸總督梁肯堂 、長蘆鹽政徵瑞等人在英國使臣到天津之后“妥為應付”,“可依期護送同來,以便沿途照料”,并吩咐兩廣總督長麟派員將英國使臣的動態及時告知在廣州等待消息的英國信使波羅塔,以免英國國王“懸盼”。
晚清殘錄 作者簡介
易強,歷史作家、自由撰稿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致力于中西方歷史研究,著有《蒙古帝國》等作品。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