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2091
- 條形碼:9787549632091 ; 978-7-5496-320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地方戲曲的劇目集成, 收錄了60余種四川廣元地區射箭提陽戲劇目。該書對劇目資料做了系統完善的整理, 并對戲曲中的方言進行了盡可能準確的考證和注釋。
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目錄
扶貧道路上的文化記憶◎侯鈁
射箭提陽戲:中國戲劇活化石◎王壯
射箭提陽戲劇目
上 演出劇目
中 天戲
下 地戲
附錄
附錄一:射箭提陽戲角色總覽
附錄二:射箭提陽戲提線木偶
附錄三:射箭提陽戲面具
附錄四:鑼鼓牌子
后記◎左芝蘭
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節選
扶貧道路上的文化記憶 侯 鈁 四川音樂學院在對定點幫扶地——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的一 次次文化扶貧、幫扶指導工作中,被昭化古老的歷史、豐厚的文 化和蓬勃的藝術氣息深深吸引。特別是在對昭化古鎮、苴國、葭 萌關、牛頭山、桔柏渡等地進行考察,走進蜀道藝術團、樂樓深入了解,觀看射箭提陽戲的表演之后,更是為提陽戲這種具有濃 郁地方特色和歷史積淀的民間藝術形式的生存現狀擔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 求。射箭提陽戲是昭化的名片,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 前卻面臨瀕臨失傳的局面,在國際國內舞臺上很少能聽到與昭化、與提陽戲有關的聲音。四川音樂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專業藝術院校,有責任、有能力幫助當地搶救整理, 傳承放大這個聲音,讓更多的人了解昭化、了解提陽戲。于是, 在對射箭提陽戲收集和研究以后,我們決定先期對射箭提陽戲的劇目進行搶救性整理,*終有了這本《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在這部集子出現之前,其實已經有了一本關于射箭提陽戲的專著,前人的工作給我們的研究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藝術的 記錄可以有多種形式,方言就是用文字來記錄聲音,它以獨特生動的表現力,成為提陽戲不可或缺的元素。抹去了方言痕跡的提 陽戲,或許比傳承的青黃不接更令人擔憂。因此,我們的戲劇專業從業者在整理這部《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時,對方言進行了盡可能準確的考證,同時又作出具有地方色彩和日常表現力的注 釋。這不僅僅是對某種民間藝術樣式的文字記錄和傳承,而且在戲劇、語言研究方面,也有著不俗的價值和意義。 根據習總書記“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 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的要求,保護、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藝術資源,堅定我們的文化 基礎和文明傳承,就是堅定文化自信。這部《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的出版只是**步,為做好射箭提陽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接下來的打算是開展提陽戲的影像記錄、吸 納提陽戲元素的歌劇創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 宏觀語境下,大力推進提陽戲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把它 推向舞臺、走進劇場、搬上熒屏,讓它散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更持久的影響力。 在探尋文化記憶的道路上,昭化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我 們在文化幫扶的同時,這方水土的文化底蘊也在滋養、提升著我 們。我們既要走好全民奔小康的路,也要走好文化傳承的路,更 要走好藝術創新的路。在這條探尋文化記憶的道路上,我們川音 人將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 藝繁榮興盛、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添磚加瓦、貢獻力量,讓各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我想,這就是我們文化扶貧的意義和使命。 ( 作者系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 ) 射箭提陽戲:中國戲劇活化石 王 壯 嘉陵江畔,小鎮安然。 射箭鎮,因江水湍急,舟行如箭而得名,屬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 射箭提陽戲,是其*靚麗的名片。 因其主旨是在陽世勸人為善,故叫“陽戲”;提線木偶是表 演的顯著特點,加之它長期活動于射箭及其周邊地區,習稱射箭 提陽戲,簡稱提陽戲,也稱“花花愿戲”。 據考證,射箭提陽戲自清代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傳入射箭 龍江村李家嘴,這里的百姓世代農耕,守望相助,也能歌善舞, 虔誠地追求自由和幸福,川北方言和習俗得以延續,這為提陽戲 的生長和傳承提供了豐潤的土壤,至今已有十二代嫡系傳人,現 存有宣統元年手抄劇本《癸新集天戲全冊》。 2014 年,射箭提陽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名錄,是目前中國保存完整的儺戲品種,被譽為中國戲劇 的“活化石”, 巴蜀儺戲的“奇葩”。 射箭提陽戲以設壇行祭,酬神娛人、驅邪祛瘟、求福祈愿等 重要民間祭祀活動的形式,將宗教、藝術與生產、生活緊密結 合,原始自然,還樸反古。 我幾次到射箭看提陽戲。或是某家堂屋、院壩,或是村上某 個曬壩,張起帷幕,設好香案,掛上神圖,觀眾圍而觀。鞭炮聲后,壇主一身紅衣,虔誠上香。鑼鼓聲響,即興串詞,沒有弦 樂,以當地民間小調和山歌為唱腔,以惟妙惟肖的提線木偶表演 天戲,以人和面具混合表演地戲,地戲又分小戲和大戲、文戲和 武戲。共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行當分生、旦、凈、丑, 興盛時,曾連唱三天三夜,一年 20 多場。方言咿呀回響,鮮明 的川北地域特色、喜聞樂見的民俗形式讓廣大農民和文化藝術專 家甚是喜愛。 作為傳承了 200 多年的民間民俗文化,射箭提陽戲豐沛離奇的表象下凝結、濃縮、隱藏、演繹著生命意識的張揚,民風民情民樂的原味展現,美好情感和愿望的投射,大眾藝術的娛樂自足,古老戲劇的原始基因,漢羌文化融合的痕跡,民間歌舞的悠 遠血緣以及古樸神奇的面具藝術,幽深莫測的符號體系,等等。這些,為研究中國戲劇、舞蹈、音樂等藝術及民俗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珍貴的、活態的田野實證資料。 歷經時代風雨,射箭提陽戲頑強生存了下來,但隨著頗有造 詣的演藝人員逐步退出舞臺,年輕藝人后繼不足,加之現代藝術表演形式日漸豐富,也面臨消失的危機。斷不能讓寶貴遺產漸 漸湮沒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洪流里,近年來,昭化區對保護和傳承 射箭提陽戲做出了不懈努力。相繼成立非遺保護領導小組和辦公 室,成立射箭提陽戲藝術團,建立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建設非物 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設立射箭提陽戲保護專項資金……進行搶 救性錄音錄像,組建保護研究隊伍,建立提陽戲傳習所,整理完 善和恢復劇目及部分制品,出版研究專著《射箭提陽戲》和非物 質文化遺產叢書《射箭提陽戲》…… 我們知道,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發 展,一系列的改編再創作讓射箭提陽戲也走出了山坳坳,走上了 更廣闊的舞臺,榮獲“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表 演活動‘太陽神鳥金獎’”;編創的射箭提陽戲《春耕》參加全 國儺舞展演,系四川省唯一參演儺戲節目…… 2015 年,我們有幸得到了四川音樂學院精準扶貧對口幫扶。幾年來,校地攜手并肩,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始終以文化扶 貧、教育扶貧、藝術扶貧、產業扶貧為突破口,川音緊緊圍繞文 化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在地方人文藝術研究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質脫貧的基礎上助推精神文化脫 貧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常態。 這本《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是校地合作共建的智慧成果,是文化扶貧工作的探索和實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 發揚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其積極意義對于昭化文化事業的發展 自不待言。對于川音一直以來的真幫實扶和辛勤付出,昭化人民 深表感謝,也定當再接再厲,不負深情厚誼。 我們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 部署下,在地方院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 助下,這件國之瑰寶,將大放異彩。 ( 作者系中共廣元市昭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
射箭提陽戲劇目集成 作者簡介
侯鈁,女,四川成都人,1965年生,重慶大學基礎科學系應用數學專業,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規劃專業工程碩士。現任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省婦聯第十二屆執委。近年來致力于高校對口文化扶貧領域的探索和研究,在地方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和精準扶貧的契合推進方面,有比較廣泛的影響力。 王壯,1973年生,四川劍閣人,西南工學院畢業,廣元市昭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