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5762
- 條形碼:9787208165762 ; 978-7-208-165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作者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志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志主編
★蕓蕓眾生在面對照相機時,卻表現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號性、互圖性,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里、現象與本質
★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從老照片的影像中去理解這一獨特的歷史時期
★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新京報、新浪、搜狐、閱文·探照燈2020年度好書共同推薦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內容簡介
蕓蕓眾生,在面對照相機時,卻意外地表現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號性、互圖性、實用性…… 20 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里、現象與本質。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關乎過往,又預示未來,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現代精神成長史。在客觀、溫和中打開了視覺藝術解讀歷史文化的新視角,為一個日漸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現出人性的溫度,使我們更直觀、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國人。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目錄
概要
寫在前面 汪家明
自序:佚名之名 晉永權
**章 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征
表演性
模仿性
實用性
符號性
互圖性
第二章 在戶外
01. 人與樹
02. 人與水
03. 人與花
04. 人與動物
05. 名勝足跡
06. 北京天安門
07. 上海外灘
第三章 照相館里
08. 標準照
09. 愛人同志
10. 家庭合影
11. 友誼長存
12. 美麗新世界
13. 應許之地
第四章 時代(上)
14. 男人與男人
15. 女人與女人
16. 男人與女人
17. 時代的孩子
18. 紅裝與武裝
19. 讀書看報
20. 吹拉彈唱
21. 站立
22. 指引
23. 拼拼貼貼
24. 粉墨登場
第五章 時代(下)
25. 親密時分
26. 潮流青年
27. 身體身體
28. 我和我
29. 持相機的人
第六章 照相語
30. 悄悄話
31. 笑一笑
32. 坐與臥
33. 親情
34. 個性
35. 旁觀
36. 影子
附錄 分離
后記一:照相的度過 晉永權
后記二:漫長的旅程 晉永權
參考文獻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節選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作者簡介
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志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志主編。著有《最后的漢族》(合著)、《出三峽記》、《江河移民》、《沙與水》、《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合家歡:20世紀50—80年代的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系列攝影作品“儺”“三峽移民”等,被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美術館等多個藝術機構收藏。
- 主題:
很厚一本,裸脊裝幀,平攤閱讀沒有問題。照片確實不少,編者自己的文字內容一定程度上使我這個攝影的門外漢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解讀,增長了我的見識。不過我也覺得有些解讀過于主觀,影響了我的閱讀和對照片的欣賞、思考。價格來說略有些昂貴,更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蹲更優惠一點的價格入手。總體來說還是值得購買收藏的
- 主題:《佚名照》簡評
裸脊鎖線裝幀,很厚的一本。如書名,全書都是照片,雖然作者嘗試以理論邏輯來分類解讀,但我覺得略為失敗,內容還是淺顯了些,不過從中認識和了解中國上世紀下半葉的生活狀態,還是挺有意思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