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9347
- 條形碼:9787220119347 ; 978-7-220-1193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本書特色
歷史研究的推動需要深入的史學反思。本書為知名學者黃克武深入反思探討近三十年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實踐,在近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貢獻卓著。本書涵及作者對從近代以來的史學研究典范轉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及其民國史研究路徑的檢討。所涉主題頗豐,視角新穎,打破學科壁壘,兼具思想性與方法論,展現作者深刻的邏輯性和反思力。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國的典范,而這個典范過一陣子就又會受到批判與反省。每一次批判與反省都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內容簡介
上世紀90年代之后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yi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出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歷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產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范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16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范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范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歷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產生出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借鑒。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目錄
典范轉移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現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現代性的反思 ………………………………………………… 019
結 語 ……………………………………………………………… 025
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
一個重要轉折………………………………………………………027
前 言 ……………………………………………………………… 027
“文明”與“文明史” …………………………………………… 031
“文化”與“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與科玄論戰 …………………………………………… 044
結 論 ……………………………………………………………… 047
翻譯、啟蒙與中國現代性…………………………………………049
前 言 ……………………………………………………………… 049
翻譯研究的兩種取徑 ……………………………………………… 051
廣告與翻譯 ………………………………………………………… 053
翻譯與啟蒙:魯迅 ………………………………………………… 059
翻譯與啟蒙:梁啟超 ……………………………………………… 061
翻譯與啟蒙:嚴復與新觀念、新語匯的譯介 …………………… 063
結 語 ……………………………………………………………… 068
從“士大夫”“士紳”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紀
西方漢學界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070
前 言 ……………………………………………………………… 070
“東方專制論”下的國家代理人 ………………………………… 073
艾伯華與士紳社會理論的建立 …………………………………… 075
對于明清士紳角色的辯論 ………………………………………… 076
施堅雅的理論架構與區域研究的興起 …………………………… 078
“孔飛力學派”與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與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論是否適用于近代中國?………………………………085
前 言 ……………………………………………………………… 086
何謂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適用于近代中國? ……………………………… 094
結 語 ……………………………………………………………… 104
建立史學典范的一個努力:論余英時《史學評論》 “代發刊辭”………………………………………………………106
晚清史的反省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125
前 言 ……………………………………………………………… 125
“經世文編”簡介 ………………………………………………… 127
“經世文編”思想內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后文目錄省略……)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節選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前 言 在漢語語匯中泛指當今之世的“現代”一語源于1880年代末期 日人所創造的漢字語詞“現代”(gendai),該詞為英文“modern” 一詞之翻譯,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詞匯進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后開始為人們所普遍運用。此一觀念的產生與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國歷史意識的重大轉變,并帶動歷史研究的新動向!艾F代”一詞匯出現之后,在漢語語匯中又連帶產生了“現代化”(modernization)與“現代性”(modernity)兩詞(亦作“近代化”與“近代性”)。其中的“化”與“性”,則和中文中所有以“化”與“性”為語尾的詞匯一樣,也是從日文中引進。前者意指一個變化的過程,后者則指某件東西的本質、特色、特性。這樣一來,現代性一語或普遍地指生存于現代情境之中的特質,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F代化則是指朝向此一特質的變化過程。 現代性或現代化等概念之內涵非常復雜,也有不同解釋的方式,其關鍵在于對“現代”特質之認定或“現代社會”風貌之想象。例如,我們可以說個人的現代性(如強調個人的理性與主體自覺)或組織的現代性(如理性的、有效的組織方式);可以分不同的階級來討論,如資產階級的現代性、無產階級的現代性;也可以分階段來談,如Ulrich Beck有First Modernity(**現代性)、Second Modernity(第二現代性)。在中國近代史的脈絡中有很多學者則談到翻譯的現代性、被壓抑的現代性或殖民主義的現代性等。本文不擬討論現代、現代性或現代化等概念所涉及的理論問題,僅嘗試將“現代”一概念歷史化,從中國近代歷史、歷史意識 與臺灣史學研究的脈絡,來討論“現代”“現代化”與“現代性” 等概念的出現、變遷,及其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造成的影響。全文除了前言之外,分為四個部分:一、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二、現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三、多元現代性的反思;*后則是結語。
“論世衡史”叢書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論世衡史叢書 作者簡介
黃克武,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現任該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清末民國思想史、政治史與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2010)、《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2013)、《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欲與身體》(2016)、《顧孟余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2020)等;并編有《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2003)、《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與王建朗合編,2016)等十余部著作。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