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被寂靜驚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50135
- 條形碼:9787559450135 ; 978-7-5594-501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被寂靜驚醒 本書特色
她(馬慧元)的文字越來越像管風琴的聲音,陽光一樣地向我們灑落。 ——嚴鋒 慧元下筆,既有典籍之依據,又有個性之詮釋,更有文字之犀美。她廣聞眾碟,博覽群書,卻從不死讀書,總能從書的字里行間看出別人讀了千遍百年也沒讀將出來的新意思。 ——趙曉生
被寂靜驚醒 內容簡介
本書由“音樂識小”和“管風琴筆記”兩部分組成, 收錄了作者多篇音樂評論文章。主要內容包括: 音樂識小、當代音樂識小、從一本《巴赫》說起、巴赫的孩子們、巴赫在深處、巴赫生日姑且寫下、車里的聲音、全集時代、磁帶、消失的天才、溫哥華早期音樂節小記等。
被寂靜驚醒 目錄
兩手掰開回憶,青春無路可逃(自序)
**輯 音樂識小
當代音樂識小
從一本《巴赫》說起
巴赫的孩子們
巴赫在深處
巴赫生日姑且寫下
車里的聲音
全集時代
磁帶
消失的天才
溫哥華早期音樂節小記
鋼琴節上的西蒙
鋼琴節花絮
哈羅爾的獨奏會
圖雷克
一些古爾德
彈琴碎想幾則
今天的蘭多芙斯卡
管風琴之夜
舒伯特的四手聯彈
巴赫,還是巴赫
The Art of Piano
The Art of Violin
Bach管風琴音樂集萃
巴洛克亂想
Great Composers之Bach
布克斯特胡德、帕勒斯特里納合唱小記
懷爾德,懷爾德
賈尼斯
閑話古爾德
第二輯 管風琴筆記
上課小記
管風琴之旅
彈琴小記
親愛的老布
巴赫的四十五首小曲(BWV599—644)
......
巴赫之前
管風琴是怎樣發聲的
管風琴簡史(至1750年,巴赫的時代結束)
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被寂靜驚醒 節選
當代音樂識小 當代音樂和巴洛克、古典、浪漫音樂的主要區別是什么?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分類方法有多種。從“構成”來看,個人能表達的一種區別是:20世紀后,旋律在各種音樂元素中所占比例減弱了,而音色對比、調性變化以及變化的方式都比旋律重要,外加跟姐妹藝術的復雜互動、互文,故傳統音樂的觀念趨于模糊。 而對非專業聽眾來講,音樂很大程度上就是旋律,它是帶動人形成音樂印象的本質元素。旋律清晰、連續的音樂,容易讓人抓住情感波瀾,故顯得“自然”“真摯”“技術不明顯”。而旋律性弱、音響不協和的音樂,因為讓情感無所追隨和依托,聽上去就“只剩技術”了。 不僅是當代音樂,別的當代藝術也有類似特征:某些傳統中占主導的元素被減弱了分量,各種元素的比例被打碎了重新分布。比如小說中的情節和故事、繪畫中的形象,等等,都被當代作者有意弱化。文明在發展,藝術形式的定義在偏移、模糊、雜化,這都是“形式”被長期使用的必然結果。 回到音樂的話題——在種種對當代音樂的質疑中,跟“技術太多”相聯系的,就是“沒有思想”。而我認為,這是因為欣賞者尚無相配的情緒經驗跟它們互動。 思想這個東西說起來十分空洞,要說的話,也許會涉及整部音樂史。我以為,思想總是文本化的,跟人的情緒經驗和文化“上下文”相關,需要經驗的積累。聲音本身并非表達思想的途徑,語言才是。但聲音在生活中跟情景和情緒的上下文相聯系,故“感染”了思想,或者說,對思想產生了聯想。 所以,音樂中思想的來源,正是“非音樂”,比如宗教、文學、繪畫、社會生活、情感經驗,等等。音樂可以表達什么思想,跟時代有關,因為思想要借助當前人們的情緒聯想習慣,才可形成。西方歷史上,*早成系統、被記錄傳唱、有意識寫作的,是教堂音樂,而教堂音樂的歌詞和聲音的聯系,就是以后音樂文本性的基礎。純音樂元素如和聲、旋律等,在歌詞和情緒的反射下,形成并吸納了程式,而程式本身可以在某些條件下成為大單位的技術元素,比如贊美詩中的反復、羔羊經慈悲經、圣詠的套路,等等。這些習慣都在記錄和啟發著情緒。 巴赫的思想在哪里?從受難樂、合唱來看,多以《圣經》的故事或信仰的情緒為指導。這些確定的內容大抵可以算是他的“思想”。這些有所依托的概念,比如愛、力量、持久、信心,等等,因為被人們的經驗證實過,容易引起共鳴。人們也不懷疑肖邦有無思想,因為他的美感可以讓人跟隨并且呼應著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比如英雄的或者溫柔細膩的,月影搖曳的或者奔涌壯美的,聽他的音樂,我們隨時通感和聯想著。而當代音樂中的序列主義等手法,有可能跟數學存在著呼應,但不太容易被通感到美術和文學中去,形成完整的理念。當初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恐怕也有這樣的特點,它在當時是“超前”的,因為人們的審美經驗還沒準備好,所以聽上去只有“技術”。 此外,思想雖然跟聲音有所互動,卻是有誤差和偏離的互動,好比空間兩個方向的電子云相交錯,既不完全對準也不完全相反。所以,“思想起源”說來簡單、可解釋,但它被音樂的技術語言帶領之后,會出現包裹思想的“光暈”,這樣一來,音樂的思想之間,不再有清晰的輪廓,無法被文本歸納。比如巴赫除了合唱作品,還有大量純技術的器樂曲,它們激發情緒但難以被描述。不僅如此,技術手段的復雜化,也復雜著它們的情緒指向。比如貝多芬晚期的作品,因為隨心所欲不逾矩外加強有力,它引發的幻想可能在局部彼此矛盾,但仍能生成相對完整的結構。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成品,無法跟生活中的簡單情緒變更形成反射,故不易被聽者吸收。 那么,到底是“復雜”好還是“簡單”好?這實在難以一言蔽之。簡單的東西容易疏導情緒,迅速達成聽者和作曲家之間的交流,生出美感;而經常聽復雜音樂的人,自我情緒感受和表達會被細化——悲喜之間的區別,可能不是音量、音色,而是“上下文”的區別,需要耐心辨識才有所獲。從這一點來說,人類要保持智力上的豐富性和活力,必須恭敬地給“復雜”留出足夠的空間。 ……
被寂靜驚醒 作者簡介
馬慧元,生于天津,現定居加拿大。知名樂評人、管風琴手、軟件工程師。 學習鋼琴、管風琴多年。早年以“管風琴”之名寫作樂評而蜚聲天涯論壇,長期為《愛樂》《萬象》《書城》《生活》等報刊撰稿。 已出版音樂評論隨筆集《管風琴手記》《管風琴·看聽讀》《書生活》《寧靜樂園》《音樂的容器》《星船與大!返,以優美靈動的文筆和對古典音樂的獨到理解,收獲眾多擁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