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0411
- 條形碼:9787100190411 ; 978-7-100-19041-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新編》是有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典著作。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以對每個思潮中涌現出的哲學中心問題的闡釋為要,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綜合歷朝歷代的政治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事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和學術高度的性見解,對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在著重探討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梳理,呈現出一個高度濃縮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 目錄
全書緒論 / 1
**節 本來的歷史和寫的歷史 / 1
第二節 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 2
第三節 寫的歷史和史料 / 6
第四節 什么是哲學 / 8
第五節 理論思維和形象思維 / 14
第六節 哲學與世界觀 / 23
第七節 哲學中的主要派別 / 25
第八節 哲學和哲學史 / 29
第九節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特殊任務 / 31
第十節 階級觀點和民族觀點 / 35
第十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分期 / 41
**冊
緒 論 / 3
**章 商、周奴隸社會的興盛與衰微——商代和西周時期(前16 世紀至前8 世紀)宗教天道觀的變化和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 / 12
**節 商代奴隸和勞動人民的生產斗爭、科學知識和技術工藝的進步 / 12
第二節 商代的階級對立及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 14
第三節 商末階級斗爭及商周民族斗爭的激化 / 15
第四節 周公旦鞏固奴隸制的措施 / 16
第五節 周公旦對于奴隸主的天命論的補充 / 19
第六節 古代素樸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 23
第七節 西周奴隸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權的動搖 / 29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轉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 31
**節 大轉變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 31
第二節 大轉變時期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 / 34
第三節 大轉變時期——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斗爭和奴隸身份的解放 / 35
第四節 大轉變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與沒落奴隸主貴族奪權與反奪權的斗爭 / 38
第五節 春秋時期意識形態方面的斗爭——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的初步發展,“法”與“禮”的斗爭 / 39
第六節 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活躍和思想戰線上的“百家爭鳴” / 44
第三章 齊、晉兩國的改革及齊桓、晉文的霸業 / 49
**節 齊、晉兩國在春秋時期的地位 / 49
第二節 齊桓公與管仲 / 50
第三節 管仲在齊國“相地衰征”的歷史意義 / 53
第四節 管仲對于分封制的改革 / 55
第五節 管仲“尊賢育才”的政策 / 56
第六節 管仲對于舊制度改革的不徹底性 / 57
第七節 管仲“富國強兵”的政策 / 58
第八節 管仲對諸侯國的關系的政策 / 60
第九節 晏嬰的折中、調和論 / 61
第十節 晉國**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 65
第十一節 晉國的第二次變革——趙盾和“夷之蒐” / 69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對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 71
**節 孔丘的階級立場及其對于周制的態度 / 71
第二節 孔丘對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關于“仁”的理論 / 76
第三節 孔丘對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關于“禮”的理論 / 81
第四節 孔丘對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論完全的人格 / 90
第五節 孔丘對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 95
第六節 孔丘對于古代文藝生活的反思 / 101
第七節 孔丘對于古代學術生活的反思 / 106
第八節 孔丘對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 109
第五章 鄧析與子產的斗爭,名家的起源 / 115
**節 子產在鄭國推行的改良路線 / 115
第二節 鄧析反對子產的改良路線的斗爭 / 120
第三節 關于偽《鄧析子》 / 122
第六章 春秋末期軍事思想和經濟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 125
**節 春秋時期軍事上的“禮”與“非禮” / 125
第二節 孫武和《吳孫子》 / 127
第三節 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孫武軍事思想中的表現 / 128
第四節 辯證法思想在孫武軍事思想中的表現 / 129
第五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現 / 132
第六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計然的經濟政策中的表現 / 134
第七節 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現 / 137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學思想 / 139
**節 大轉變時期獨立手工業的興起 / 139
第二節 《墨子》其書和墨翟其人 / 140
第三節 墨翟對于勞動和勞動成果的重視 / 142
第四節 墨翟對于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 143
第五節 墨翟關于“尚賢”“尚同”的思想 / 146
第六節 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和經驗主義的真理論 / 149
第七節 “兼愛”“非攻”的階級調和論 / 153
第八節 主張“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 157
第九節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轉化 / 161
第八章 晉法家思想的發展 / 163
**節 晉法家和齊法家 / 163
第二節 魏國進一步的改革——李悝“盡地力之教”和《法經》 / 164
第三節 韓國進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術” / 168
第四節 趙國進一步的改革——趙武靈王“易胡服” / 170
第九章 道家的發生與發展和前期道家 / 175
**節 所謂“逸民” / 175
第二節 楊朱的“為我”思想 / 179
第三節 《莊子·天下》論道家發展的階段 / 183
第四節 《老子》《莊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 184
第二冊
緒 論 / 189
第十章 秦國進一步的改革——商鞅變法 / 191
**節 商鞅在秦國同頑固派的大辯論 / 191
第二節 商鞅推廣鞏固封建生產關系的重要措施 / 195
第三節 商鞅對于宗法的變革 / 199
第四節 商鞅對于富國強兵的理論和措施 / 201
第五節 商鞅的進步的歷史哲學 / 205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老子》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體系 / 209
**節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 209
第二節 《老子》哲學思想的階級根源 / 216
第三節 《老子》對于地主階級政權的攻擊及其應付的策略 / 218
第四節 《老子》的兵法 / 221
第五節 《老子》的素樸的辯證法思想 / 222
第六節 《老子》中的宇宙觀 / 227
第七節 《老子》論“為道”和“為學” / 235
第八節 《老子》的歷史哲學及其理想社會 / 240
第十二章 孟軻——儒家思想向唯心主義的發展 / 243
**節 孟軻的時代及其對于當時政治的態度 / 243
第二節 孟軻的政治思想 / 246
第三節 孟軻論“王”“霸” / 251
第四節 王道的物質條件——井田制 / 252
第五節 王道的精神條件——仁和忠恕之道 / 255
第六節 性善論和倫理學 / 257
第七節 孟軻的歷史觀及其對于道家、墨家的斗爭 / 264
第八節 孟軻對于人類精神生活的理解和體會 / 267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與流裔宋、尹文;農民的思想家許行 / 273
**節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會思想 / 273
第二節 許行的“神農之言” / 279
第十四章 莊周的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家哲學向唯心主義的進
一步的發展 / 283
**節 莊周其人和《莊子》其書 / 283
第二節 莊周論“齊物” / 287
第三節 莊周論“逍遙” / 294
第四節 《莊子》論道、有、無 / 300
第五節 莊周論自然和人為、必然和自由 / 305
第六節 倒退的社會觀 / 308
第七節 莊周哲學是隱士思想的總結 / 312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后期名家的發展 / 315
**節 關于名家這個稱號 / 315
第二節 惠施的法家思想 / 318
第三節 惠施的“萬物說” / 319
第四節 惠施“歷物之意”十事 / 321
第五節 惠施與莊周——辯證法與相對主義、懷疑論和詭辯 / 327
第六節 惠施的對立面——公孫龍 / 329
第七節 公孫龍關于“白馬非馬”的辯論 / 330
第八節 公孫龍關于“離堅白”的辯論 / 334
第九節 公孫龍關于“指”“物”的辯論 / 336
第十節 公孫龍關于“變”的辯論 / 340
第十一節 公孫龍關于“名”“實”的辯論 / 344
第十二節 戰國時期其他辯者的辯論 / 346
第十三節 莊周及其一派對公孫龍的態度 / 35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黃老之學 / 353
**節 戰國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 353
第二節 《莊子·天下》所說的慎到 / 355
第三節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 358
第四節 黃老之學的確切內容 / 362
第十七章 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道家向唯物主義的發展 / 365
**節 黃老之學的名稱的由來及史料的根據 / 365
第二節 《管子》中的《水地》篇 / 367
第三節 黃老之學關于“精”“氣”的思想 / 369
第四節 對于“精”“氣”說的評價 / 376
第五節 黃老之學的法家統治術 / 380
第六節 黃老之學關于法的認識 / 384
第七節 黃老之學的認識論的含義 / 386
第八節 附錄,齊法家的其他思想 / 388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 388
(二)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 391
(三)關于“法”“術”“勢”的理論 / 394
(四)軍事思想 / 397
第十八章 楚國的改革與屈原,稷下精氣說的傳播 / 398
**節 楚國的封建化的改革 / 398
第二節 屈原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 / 399
第三節 屈原《天問》中的唯物主義的宇宙發生論 / 402
第四節 屈原《遠游》《離騷》中的精氣說 / 404
第五節 古代醫學中的精氣說 / 410
第十九章 墨辯——后期墨家向唯物主義的發展 / 415
**節 關于墨經 / 415
第二節 后期墨家思想的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 / 416
第三節 墨經中的科學知識 / 418
第三節 后期墨家的反映論的認識論 / 420
第五節 后期墨家的邏輯思想 / 424
第六節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 434
第七節 后期墨家的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 / 436
第八節 后期墨家對于當時詭辯學說的批判 / 444
第九節 后期墨家對于當時老、莊學說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 452
第二十章 陰陽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世界圖式 / 457
**節 關于陰陽五行家 / 457
第二節 《洪范》以五行為基礎的自然觀 / 459
第三節 《月令》的世界圖式 / 462
第四節 鄒衍的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 469
第五節 陰陽五行家思想對于中國哲學和科學發展的影響 / 473
第六節 對于陰陽五行家的估價和批判 / 475
第二十一章 易傳的具有辯證法因素的世界圖式 / 480
**節 關于《易經》和易傳 / 480
第二節 筮法和易傳中的“數” / 483
第三節 易傳中的“象” / 486
第四節 易傳的宇宙發生論及世界圖式 / 492
第五節 易傳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 496
第六節 易傳中的辯證法思想 / 499
第七節 易傳哲學的階級根源 / 507
第二十二章 荀況——儒家思想向唯物主義的發展 / 512
**節 荀況與《荀子》 / 512
第二節 荀況論“王”“霸” / 513
第三節 “法先王”和“法后王” / 517
第四節 禮和法 / 519
第五節 荀況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 521
第六節 荀況的反映論的認識論和思想方法 / 530
第七節 荀況的邏輯思想 / 540
第八節 荀況的社會思想 / 546
第九節 荀況關于“文”的理論 / 552
第十節 荀況的人性論 / 554
第十一節 荀況對于統一思想的主張 / 559
第二十三章 戰國時期*后的理論家韓非的哲學思想 / 562
**節 韓非的人口論的歷史觀 / 563
第二節 韓非論他所認為的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質 / 565
第三節 韓非綜合原來法家三派 / 569
第四節 韓非關于法的論述 / 571
第五節 韓非關于勢的論述 / 574
第六節 韓非關于術的論述 / 577
第七節 韓非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 579
第八節 韓非對《老子》的改造 / 582
第九節 韓非的政治、經濟主張 / 594
第十節 韓非對于當時戰爭的矛盾立場 / 597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爭鳴”的總結與終結 / 603
**節 儒家所做的總結 / 603
第二節 道家所做的總結 / 608
第三節 法家所做的總結 / 611
第四節 雜家和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 613
第五節 雜家的出現與先秦哲學的終結 / 617
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產生深遠影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