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突厥學研究叢書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3024
- 條形碼:9787100183024 ; 978-7-100-18302-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突厥學研究叢書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 內容簡介
作為商務印書館“突厥學研究叢書”的種,《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既是一部突厥簡史—— 讀者從中可以管窺突厥汗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和若干重要歷史問題,也是20 世紀西方突厥歷史研究的一部學術史,可以借此了解西方學者研究突厥歷史的路徑和范式。作為該領域內的部“文選”,我們希望《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能對讀者了解突厥汗國和突厥語人群的歷史有所裨益。本書所收9 篇文章和1 篇書評,都是介紹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德國、美國、俄國和土耳其。這些國家都有研究突厥歷史和語言的深厚傳統。當然,中國學者對突厥的研究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考慮到對于國內讀者來說,漢語文獻相對容易獲得,所以就沒有將其納入本書的考慮范圍之內。這一取舍,也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外國學者在研究突厥和突厥語人群歷史時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突厥學研究叢書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 目錄
拓跋魏的語言
**突厥汗國《布古特碑》釋讀
東突厥汗國衰亡的環境和社會政治因素
薛延陀考
跋《暾欲谷碑—以漢文史料為中心的東突厥汗國史
內陸亞洲帝國形成論—以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為例
評〔德〕史書仁(Sören Stark)《突厥汗國時期內陸亞洲的考古學與歷史學研究》
若干早期內陸亞洲名號考證
突厥語人群歷史上政權合法性的模式
關于烏茲別克汗國的幾條拉丁文史料
突厥學研究叢書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 節選
東突厥汗國衰亡的環境和社會政治因素*
〔美〕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等 撰
陳浩 譯
突厥游牧政權在公元6 世紀中葉興起于中亞和蒙古草原(Sinor1990)。551 年(譯按:一說552 年),在反對舊主柔然的叛亂之后,突厥人肇建了自己的汗國,并開始向西擴張。突厥汗國很快便分成東、西兩翼,西突厥隸屬于東突厥汗國,都是由阿史那家族統治。兩翼的勢力逐漸獨立,甚至互相敵對,*后發展成東、西兩個汗國。東突厥汗國在7 世紀早期,利用隋末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向中原政權索要貢賦。在7 世紀20 年代,東突厥汗國的頡利可汗嚴重威脅著唐朝的北方。頡利可汗的軍隊于626 年抵達渭水,與唐都長安僅有一箭之遙,不過在從唐朝獲得大量物資之后便撤軍了(Graff 2002)。然而,東突厥汗國在630 年遭受唐朝的打擊之后便在政治上瓦解了。
歷史學家把東突厥汗國的衰亡歸因于一場內部危機—招致唐太宗對突厥進行軍事干預。此事件以突厥軍隊的失敗和突厥可汗的被俘而終結(Graff 2002; Eisenberg 1997)。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前,漢文史料中有大量關于627 年突厥境內強降雪及其所導致的大面積饑饉和牲畜死亡的記載(《舊唐書》卷194 上《突厥傳上》,第5158—5159 頁)。由氣候異常所導致的經濟困境,很快演變成一場廣泛的政治危機—或許部分是由早前的政治動蕩和內部分化所導致的。對突厥政權來說,壓死駱駝的*后一根稻草是國內屬部的反叛,以及他們的統治正當性在內部受到了挑戰。
費杰等人(Fei et al. 2007; Fei 2008)從漢文史料中選擇了一些關于極端天氣和饑荒的事件,來說明氣候可能在突厥汗國的驟亡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他們還懷疑,當時的環境變化,是由626 年左右爆發的一次大規;鹕絿姲l所引起的。*近對兩極地區冰川的化學分析表明,這一波動大致發生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Sigl et al.2015)。雖然626 年氣候變化的跡象在南極地區不是很明顯,但是當地的硫化物異常卻是此事件*好的佐證,這是北格陵蘭島NEEM(譯按:NEEM 是指一個從北格陵蘭島探取冰核的項目)2000 年的記錄中除了1783—1784 年冰島拉基火山噴發以外的*大痕跡(Thordason and Self 2003)。在南極地區沒有跡象說明這次火山噴發發生于北半球緯度較高的區域。Stothers 和Rampino(1983),以及Stothers(2002)列舉了(年代較晚的)中世紀拜占庭和敘利亞史料中的證據,來證明626 年左右有一股平流層懸浮體存在。不過,文獻中的年代以及他對文獻的解讀,還不是很明確。
眾所周知,大型的、富含硫化物的火山噴發可以造成好幾年連續的夏季異常變冷(Robock 2000; Cole-Dai 2010)。但是,如果往屆火山噴發的地點、時間和硫化物的產量不能得到有效的限定,那么氣候模式的準確性是要打折扣的(Timmreck 2012),有礙它們與以標準量為基礎的氣候重構數據進行對比(Esper et al. 2013; Stoff elet al. 2015),以及任何的歷史學解讀(Büntgen et al. 2011; Büntgenet al. 2015; Guillet et al. 2017; Oppenheimer et al. 2017)。即便是在火山噴發事件為人所熟知的區域,在評估距離火山較遠地區的政治和社會經濟影響時,在兩者之間建立某種因果關系,還是需要十分謹慎,而且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因素(Oppenheimer 2011, 2015; Büntgenet al. 2016)。
我們在這里要提出的問題是,火山噴發所導致的夏季變冷,是否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東突厥汗國的衰亡,如果是,又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它的衰亡?我們以跨學科團隊合作的形式,遣用歷史、年輪和冰核的證據,來重構并闡釋東突厥汗國晚期的氣候和環境變化,以及社會經濟、政治、人口轉型的時空模式。
…………
突厥學研究叢書西方突厥學研究文選 作者簡介
陳浩,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長聘教軌副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博士,上海市“青年東方學者”。學術興趣包括突厥學、中亞史和全球史。主編Competing Narratives between the Medieval Nomadic People and their Sedentary Neighbors, Szeged, 2019,在《中亞學刊》(Central Asiatic Journal)、《學術月刊》、《史學理論研究》、《西域研究》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若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各1項,譯著1部:《全球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