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懷特海談話錄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177863
- 條形碼:9787100177863 ; 978-7-100-17786-3
- 裝幀:60g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懷特海談話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對西方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教育理論家,先后任教于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和哈佛大學。他對20世紀的哲學、科學思想影響巨大。 自1932年起,《波士頓環(huán)球報》記者盧西恩·普賴斯,把懷特海的談話記錄下來,形成這本包含四十三節(jié)談話的談話錄。在輕松的交談中,懷特海就哲學、文學、歷史等議題發(fā)表了很多睿智的見解。 懷特海興趣廣泛、風趣幽默、思想充滿了活力。他對日常事件總有新穎的想法,更大的聚會則引發(fā)了他思想的更多方面,揭示了他個性的更多方面。與他以往的學術(shù)著作不同,本書中大多數(shù)話題是新穎的,在他的書中并不多見。而且普通讀者在他著作中感到難以理解的那些抽象觀念,出現(xiàn)在隨意的談話中,就變得相當容易理解。 本書對理解20世紀的思想史,理解懷特海,具有重要意義。 這不是一部高頭講章, 而是哲學家與朋友的隨意交談。它猶如一縷親切的陽光射入讀者的心靈,使人恍然大悟:原來高深的哲思其實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 懷特海希望能讓人明白這一認識:人面臨著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選擇、令人激動的實驗的轉(zhuǎn)機、一望無垠的遠景。只要我們不斷嘗試,只要我們維持著這種進步的可能性,我們以及我們的社會就是鮮活的。 思想停滯是人類易犯的錯誤。僅把此書推薦給那些內(nèi)心充滿恐懼和不確定感的人,推薦給那些為了安全而放棄冒險的人。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即使在他八十多歲的時候,仍然覺得人生是一段漫長而激動人心的旅程。懷特海說:“思想的活力在于冒險,這是我一輩子一直都在說的話。”從劍橋到哈佛,他的思想的冒險從未停歇。
懷特海談話錄 內(nèi)容簡介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是20世紀很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懷特海家的晚間聚會是個傳奇。來的人中不僅有年輕的哈佛大學學生,還有一系列文化名人。盧西恩?普賴斯從1932年起,開始幾乎一字不差地把聚會的談話記錄下來,一直持續(xù)到1947年。經(jīng)懷特海閱讀并授權(quán),普賴斯將各次談話結(jié)集成書,即為《懷特海談話錄》。談話涉及哲學、宗教、科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道德等議題,時空往返于懷特海的故土和異國,如肯特郡、倫敦、劍橋、哈佛等。這些對話錄,由淺入深,引人入勝,仿佛一位世紀哲人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三千年來激發(fā)人類智慧的偉大的思想。本書不僅生動呈現(xiàn)了懷特海在四十三次談話的現(xiàn)場畫面,還融合了《柏拉圖對話集》、包斯威爾《約翰遜傳》,甚至霍姆斯的名作《早餐桌上的獨裁者》的風味,被譽為“可與《歌德談話錄》媲美”。
懷特海談話錄 目錄
1 前言
19 四十三節(jié)對話
394 收場白
395 懷特海著作一覽
397 索引
434 譯后記
懷特海談話錄 節(jié)選
第二十八節(jié)(節(jié)選) 我們談到了《觀念的冒險》中的那一頁,其中有個醒目的句子似乎與這一神秘有關(guān):外部經(jīng)驗影響身體、脊柱和大腦,與外部經(jīng)驗再被表達出來,這兩個時間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句子是這樣的: 過程本身便是實際。 我把這句話引用給他聽,并說:“人們曾告訴我,外部經(jīng)驗一旦進入他們的頭腦,就不會出來了。我自認為是懂這意思的;至少我知道,這對于我是什么意思。但你可否談?wù)勀阏J為這是什么意思?” “哲學家花了很長的時間,事實上是數(shù)個世紀,才超越了靜態(tài)物質(zhì)觀,”他說,“有些物質(zhì),比如水或火,人們可看到它們迅速變化;其他一些物質(zhì),比如巖石,卻看起來是不變的。我們現(xiàn)在知道,一片花崗石是一塊活動劇烈的物質(zhì),它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著;然而在我們確實明白這一點以前,巖石照我們看來卻是不具備生命的,或具備的生命很少,即便它看起來是永恒不變的。但是,由于周遭顯然有許多精神存在,古代的哲學家就認為那是從外部來的。宇宙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似乎存在著分界線。但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所知,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是不存在分界線的。時間的因素也影響它。我們?nèi)说纳眢w日日變化;它們的有些外貌雖沒有變,但變化是不斷的,且有時是可見的。星座似乎根本沒變化,雖然我們知道它們在變化,正如我們知道星云變成了現(xiàn)在的形式,而且還將變成另一種形式。這種變化是一分鐘內(nèi)發(fā)生的,抑或是數(shù)十億年內(nèi)發(fā)生的,這僅僅是人類測量的問題。變化這一事實,并不因為我們作為人類使用我們所具有的測量標準而 受影響。反倒是我們的測量標準,會因為我們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必然受到影響。我們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存在于此,我們必須在這些條件內(nèi)發(fā)揮作用;這些條件,除非我們有所警惕,否則都會給我們的判斷染上色彩。……我旁邊的這張小桌子,”他用手指敲打它,“就處于變化的過程中。如果把它封閉在某處一萬年然后回頭去看它,那變化可能會如此之大,乃至你幾乎不知道它曾經(jīng)是一張桌子;盡管如此,導致那一如此明顯變化的過程,當前就正在它內(nèi)部發(fā)生,盡管因為人的各種目的,它仍是你上次來這兒時的那同一張桌子,也是我看了大約 40 年的那同一張桌子。變化是持續(xù)不斷的,無論我們用分鐘還是千年來測量它;我們自己也是變化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變化的諸過程, 我們才得以在宇宙的某一角落生存下來,因此我們并無理由認為,我們難以想象的其他類型的存在就沒有在宇宙別的地方產(chǎn)生出來。那些其他類型的生命,照我們看來,其與我們之不同,難以超過我們目前所知的我們與我們祖先之不同。離我們更近的祖先會同我們很相似;然而,當你的祖先離你越來越遠,他們就會是些我不相信你竟然會喜歡的生物。”(他一直在用簡單的語言對我們說,我們的判斷受到時空的嚴格限制,然而實際物是超然時空之外的。變化即過程,它本身就是實際。) 第二十九節(jié)(節(jié)選) 話題轉(zhuǎn)向了英國和俄國小說家的對比。 “總的說來,”懷特海說,“小說似乎還是俄國人寫得*好——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在那些人的筆下,社會面面都被 呈現(xiàn)出來了——家庭、政治、軍事、經(jīng)濟制度,以及人格間、思想間的沖突。除了這些以外,其余的小說主要關(guān)心的是某時某地風行的社會習慣。這常常使得小說被限制為二流的藝術(shù)形式,沒有躍升到偉大的希臘悲劇的那些宏大的普世主題。然而,你是否注意到,很多二流的藝術(shù)作品居然享有長久的生命,流傳下來了——它們本不該像那些更優(yōu)秀的作品那樣享此榮幸——僅僅是因為它們體現(xiàn)了某個持續(xù)流行的主題?確實,一個廣受歡迎的主題可能是個好主題,然而,若要流傳,則必須吸引大量的人。” “我們的世界多想知道,我們所熟知的 33 個希臘悲劇,是否就是三個偉大的悲劇詩人所寫的 319 個悲劇中*優(yōu)秀的。”我說,“吉爾伯特·默雷認為,流傳下來的可能就是*好的。然而,如果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評判一部小說,那么我想讀的那部作品(如果我想得到一幅關(guān)于 19 世紀中葉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風情畫),就是一位女士寫的,它的名字是《米德爾馬契》。” “我要告訴你另一個小說家,”他說,“我認為他即便不是更接近也算是很接近現(xiàn)實的。那就是安東尼·特羅洛普 。” “親愛的,那只是對于你以及你的牧師家庭來說是如此。”他的妻子道,給他做了個滑稽的鬼臉,語氣盡可能地甜。“我并不否認,”她頑皮地補充道,“他的描述很接近現(xiàn)實。” “對話如何啊?”我問道,“書上的或舞臺上的對話,有多少是接近人們實際上所說的呀?” “哈!”懷特海夫人高聲叫道,“我們又回來了,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了: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 “那是‘奏鳴曲形式’——各種主題的反復。……實際生活中的對話,除非做一些加工潤飾,否則鮮能照搬上書——通常相當少。它必須聽起來像是人們在說話,然而,如果你一字一句地照搬他們的談話, 你會發(fā)現(xiàn)它似乎不像它所應(yīng)該的那樣接近生活。” “藝術(shù),”懷特海走過來助我們將話題進行下去,“是把模式施加于經(jīng)驗,我們的審美快感則是對該模式的承認。人們的錯誤在于把語言當做了實體。語言的力量,以及它們的意義,取決于情感的聯(lián)系和歷史的含義,它們的大部分效果來自它們所在的整個作品的影響。脫離了上下文,它們就會被歪曲。我就曾為此煩惱不已:有的作者引用我 文章中的某一句子,或則脫離其上下文,或則與一些不協(xié)調(diào)的事物并列,歪曲了我的原意,或則與原意全然相悖。” “那會是職業(yè)的哲學家可能干的事嗎?” “我不太看好作為一個階層的哲學家,”他說,“人們理解為數(shù)不多 的**流哲學家時,須結(jié)合他們生活于其中、思考于其中的那個時代, 而這,恰好就是人們沒干的事。一個聲名卓著影響巨大的哲學家,并非是在真空里思考。甚至他*抽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所知的或未知的東西的限制。諸如:他周圍的社會習慣是什么,人們的情感反應(yīng)是什么,被人們視為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宗教和治國的主導思想是什么?比如說,笛卡爾就是個相對簡單的人。我認為他忘記了 17 世紀。” “我在此讀本科時,那些教授笛卡爾的老師是這么做的。而且,他們教授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時也是這么做的。” “亞里士多德更好地解釋了我的觀點,”懷特海說,“他建立了現(xiàn)代科學。他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劃分成若干類,他認為那一劃分是全部真理,但后來經(jīng)證明,即便是真理,也不過是半真理。亞里士多德對種屬的 劃分在這個意義上是真實的:我們知道一只狗不同于狒狒,而且兩者 都不同于人;然而,你和我,以及狗和狒狒,都來自活體物質(zhì)的微細 顆粒,它們數(shù)百萬年前或數(shù)十億年前源自于海洋邊緣和陸地的某個地方。盡管如此,如果我們有了科學,亞里士多德所做的就正是我們該做的。在科學中,你必須有秩序,為此你必須挑選某些秩序來觀察。然而,對待科學就像對待哲學一樣,若不研究相關(guān)課題與它周圍生活 的關(guān)系,就不會懂得該課題。我們本可能在阿基米德時代就迎來工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所有必要的東西當時人們都知道了,唯一缺少的就是茶和咖啡。那一事實如此地影響了人們的習慣,乃至工業(yè)時代只好又 等了數(shù)個世紀,直到蘇格蘭的人們觀察到他們的燒水壺在冒氣,因而發(fā)明了蒸汽機。” “有一個對自己的環(huán)境提出了社會學解讀的哲學家,”他繼續(xù)說, “那是西方至今所產(chǎn)生的*偉大的智者。那就是柏拉圖。他以對話的形式寫作,也就是說,寫的是幾個人的交談。你聽到了他們不同的觀點,知道他們是何種人物,他們的思維受到了周圍何種社會習慣和政治制度的影響——城邦、工業(yè)、經(jīng)濟制度、家庭生活,以及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我剛才說過,語言不能有把握地被視為脫離其語境的實體或思想。語言只有在文章上下文的發(fā)展中才能展現(xiàn)它們真正的意義。這正如星星之美不僅僅在于它的顏色和亮度,也在于它那廣闊無垠的宏偉背景。”
懷特海談話錄 作者簡介
盧西恩·普賴斯(Lucien Price,1883-1964),190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波士頓環(huán)球報》記者、作家。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國數(shù)學家、哲學家。1861年生于英國,1884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10年以前在劍橋期間,一直是數(shù)學講師。1911-1924年任教于倫敦大學。1924年受聘于哈佛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包括:《科學與近代世界》《教育的目的》《過程與實在》《觀念的冒險》等。懷特海于1947年去世,享年86歲。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經(jīng)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