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2139
- 條形碼:9787520362139 ; 978-7-5203-621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中國高等教育哲學史性質的著作,旨在借助南宋書院大學精神重識大學。本書認為,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是理學與書院融合表現出來的哲學品質,本質是倫理理性。南宋書院大學精神的倫理理性補以科學理性,讓我們獲得這樣的認識:大學是自治、自信、自修、自由、自強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走向何方?大學精神是什么?南宋書院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答案。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目錄
**節 書院內涵研究成果的若干結論
第二節 南宋書院研究成果的若干結論
第三節 南宋書院大學精神研究的動因
第四節 南宋書院大學精神的理學判讀
第五節 南宋書院大學精神研究的價值
第二章 物理:南宋書院大學精神之載體
**節 南宋的大學與小學相關又有區別
第二節 南宋大學性質的書院與著名書院
第三節 南宋書院的山長任命與經費收支
第四節 南宋書院建筑所涵蓋的大學文化
第五節 南宋書院圖書是載理傳理的工具
第三章 義理:南宋書院大學精神之來源
**節 南宋書院儒道佛三教融合
第二節 南宋書院探尋四書五經義理
第三節 南宋書院重構《大學》義理
第四節 南宋書院超越漢學的宋學特征
第五節 南宋書院對于儒家義理的信仰
第四章 天理:南宋書院大學精神之本原
**節 南宋書院氣論仁學終究合于理
第二節 南宋書院天命人性教化終合于理
第三節 南宋書院理欲劃界及其相應例證
第四節 南宋書院道統賦予族統政統靈魂
第五節 南宋書院主流理學與事功學派之爭
第五章 道理:南宋書院大學精神之此在
**節 考亭書院朱熹卓越的教學領導
第二節 象山書院陸九淵心學及簡易法
第三節 岳麓書院張栻播種湖湘學及教學法
第四節 麗澤書院的呂祖謙及其婺學教育
第五節 南宋書院三次“會講”和而不同
第六章 事理:南宋書院大學精神之踐履
**節 南宋書院格物致知的知識論
第二節 南宋書院教學變革聚焦事理
第三節 南宋書院與科舉制度的關系
第四節 南宋書院斯文在茲氣節不滅
第五節 南宋書院文體符號的教育事理
第七章 結論——南宋書院大學精神的現實意義
**節 大學是自治的文化院落
第二節 大學是自信的傳統家園
第三節 大學是自修的德性集團
第四節 大學是自由的學術聯盟
第五節 大學是自強的創造團隊
附錄 歐洲中世紀大學科學理性對南宋書院倫理理性的補充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節選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南宋書院以儒家義理作為自己的信仰,不僅在于選擇對象自身的文化品質,而且還在于南宋書院師生這個接受者的現實需要。儒學受辱由來已久,北宋泰山書院學者孫復《儒辱》日:“儒者之辱,始于戰國。楊、墨亂之于前,申、韓雜之于后。漢、魏而下,則又甚焉。佛、老之徒橫于中國,彼以死生禍福、虛無報應為事,千萬其端,紿我生民,絕滅仁義,屏棄禮樂,以涂塞天下之耳目。天下之人,愚眾賢寡,懼其死生禍福報應人之若彼也,莫不爭奉而競趨之。觀其相與為群,紛紛擾擾,周乎天下,于是其教與儒齊驅并駕,峙而為三。”①面對各家學說的挑戰,南宋書院學者認為,諸多學說中只有儒家義理適合國情,維持正常的人倫秩序,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大學的信仰選擇也是這樣。真德秀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學,君子當盡心焉。若舍此而專治乎異端,豈不有害邪?”②他的巨著《大學衍義》強調:(1)大學必須要認清楊朱、墨翟學術之弊害。儒學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非不普遍,而其施有序。戰國時期,墨翟主張“兼愛”,楊朱主張“為我”,皆與儒學相異。孟子批判楊、墨,以為墨翟“兼愛”是“無父”,楊朱“為我”是無君,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真德秀站在孟子的立場上解釋說:“事君則致其身,楊朱但知愛身,而不知致身之義,故無君。立愛必自親始,墨翟愛無差等,而視其至親無異眾人,故無父。無父無君,則人道滅絕,是亦禽獸而已。大抵正道、異端相為消長,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明,而奸言邪說得以誣罔民聽,塞絕正理,正理絕滅,不惟禽獸食人,人亦將相食。此孟子之所以懼而不容不辯也。”③(2)大學必須要認清法家之學、縱橫家之學之弊害。在先秦,商鞅、申不害、韓非等法家人物倡導“刑名之學”,而蘇秦、張儀等人倡導“縱橫之學”。商鞅相秦,廢井田而開阡陌,以權術欺鄰國,在國內以苛法治國,殺人無數,刻薄少恩。申、韓之術與其類似。蘇秦、張儀逞口舌之辯,縱橫捭闔,傾亂人國。此五人雖一時富貴,但其學術危害社會民生,皆非正道。(3)大學必須要認清道家老聃、莊周之學之弊害。老子之學,有其合理因素,如“慈”、“儉”、“無為而治”等,對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制定發生了影響,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其學說的其他思想內容也為養生家、兵家所借鑒和吸收。但其學以事物為粗跡,以空虛為妙用,莊周因之,以荒唐繆悠之辭嘩眾取寵,為后世清談家所仿效,乃至誤人家國。老子之學的合理因素,雖然有可取之處,但已為儒學之所有,而其弊端則有不可勝言者。(4)大學必須要認清神仙之說之弊害。神仙之說,始于戰國,謂人服食長生不死之藥,即可以成為神仙。秦始皇遣人求之而不驗,漢武帝復求之,又不驗。秦始皇、漢武帝皆一世英杰,絕非庸才,然長生不死之欲一動乎念,遂為方士愚惑,虛耗國力,終一無所得。(5)大學必須要認清讖緯之說之弊害。讖緯之說,起于西漢哀、平之間。王莽攝政,假稱上天符命,以行其篡代之謀。其后讖緯之說大興,皆假稱符命。漢光武帝亦應符命而起兵并登上天子寶座,他對讖緯之說更崇信而表彰之。當時桓譚上疏推波助瀾。對此,真德秀說,讖緯者,邪說也。(6)大學必須要認清玄學清談之誤國。魏正始中,尚書何晏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王弼等人競為清談,其學崇尚玄虛,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六經為圣人之糟粕。朝野士大夫爭效其說,遂掀魏晉玄學清談之風。何晏、王弼之徒設為玄虛之論,視事物之有形者皆為芻狗,是非成壞一不足介意,于是臣不必忠,子不必孝,禮法不必事,威儀不必修,唯空曠無心不為事物染著者乃為知道。其始以之自利其身,其終以之貽害于國。蓋自晉及梁,其亂亡如出一轍,皆學老莊氏而失之罪。推原其本,是亦老莊之罪也。然則有天下者,懲魏、晉、蕭梁之禍,其可不以堯、舜、周、孔之道為師哉?(7)大學必須要認清佛教之誤國。真德秀說,佛教之學大抵以空為宗,謂世間萬物皆為因緣假合,而無自性。其學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輪回轉生,其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尊尚修證佛法,以至為佛。其學善為宏大之言,頗能吸引信眾。魏晉以后,其學漸盛。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次入佛寺為廝役。由于其溺于慈愛,法禁松弛,王侯子弟多驕淫不法,以致國是日非。其后侯景作亂,梁武帝競被逼餓死臺城。事佛求福,乃更得禍,此亦一大歷史教訓。對此,真德秀說:“蓋嘗論之,使仙而可求,則漢武得之矣;佛而可求,則梁武得之矣。以二君而無得焉,則知其不可求而得也明矣。縱求而得之,虛無荒幻之教不可以治諸夏,山林枯槁之行不可以治國家,況不可求邪!漢武貪仙而終致虛耗之禍,梁武佞佛而卒召亂亡之厄,則貪佞之無補也又明矣。……帝之所學者釋氏也。釋氏以天倫為假合,故臣不君其君,子不父其父。 ……
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 作者簡介
李乾明,1966年3月生于重慶市萬州區。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主持全國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4項。發表論文50篇,其中《教育研究》4篇、《課程·教材·教法》6篇。出版《重繪教學理論學術思想地圖》《中小學教師的人文素質》《語文教學理論的范式研究》《作文教學理性的突圍》等專著。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