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驗輯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03545
- 條形碼:9787117303545 ; 978-7-117-3035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本書特色
本書記錄了作者的中醫(yī)成才之路,即讀書、臨證、思考。所思所感所得皆來自臨床實踐,內容樸實,文筆凝練,值得一讀。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作者在十余年臨床工作中,邊臨床、邊研讀中醫(yī)典籍的讀書筆記和實踐經驗,內容樸實,簡便實用。全書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作者研習《瀕湖脈學》過程中,結合自身臨證體會的讀書筆記。二是《臨證指南醫(yī)案》讀書筆記,作者或是簡釋其病機,或是由醫(yī)案而引發(fā)某些感嘆,或是結合自身經驗對葉氏未予表述的內容加以推測。三是經典臨證啟悟,記錄的是作者臨證之時,遇疑難雜病,受經典古籍啟發(fā),遣方用藥而獲佳效的案例。四是臨證用藥驗證錄,記錄的是作者研讀各類本草書籍、名醫(yī)用藥經驗之后,驗于臨床而得出的體會。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目錄
《瀕湖脈學》讀書筆記
浮脈
沉脈
遲脈
數(shù)脈
滑脈
澀脈
虛脈
實脈
長脈
短脈
洪脈
微脈
緊脈
緩脈
芤脈
弦脈
革脈
牢脈
濡脈
弱脈
散脈
細脈
伏脈
動脈
促脈
結脈
代脈
《臨證指南醫(yī)案》讀書筆記
中風
肝風
眩暈
頭風
虛勞
咳嗽
吐血
失音
肺痿
遺精
淋濁
陽痿
汗
脫
脾胃
木乘土
腫脹
積聚
痞
噎膈反胃
噫噯
嘔吐
腸痹
便閉
肺痹
胸痹
哮
喘
疸
風
寒
風溫
溫熱
暑
濕
燥
癍痧疹瘰
痰
痰飲
郁
肝火
不寐
三消
脾癉
泄瀉
便血
脫肛
痿
痹
驚
衄
頭痛
胃脘痛
脅痛
腹痛
肩臂背痛
腰腿足痛
諸痛
耳
目
鼻
牙
咽喉
瘡瘍
調經
淋帶
崩漏
胎前
產后
瘕
中醫(yī)經典臨證啟悟
《黃帝內經》篇
《傷寒論》篇
《金匱要略》篇
各家篇
臨證用藥驗證錄
麻黃
桂枝
紫蘇、荊芥、防風
細辛
蔥白
蟬蛻
柴胡
升麻
葛根
石膏
知母
白鮮皮
板藍根
土茯苓
魚腥草
金蕎麥
馬齒莧
白花蛇舌草、藤梨根
山慈菇
地骨皮、銀柴胡、牡丹皮
大黃
桑枝、海桐皮
桑寄生、桑椹子
藿香、佩蘭
茯苓、薏苡仁、白術
豬苓、澤瀉
萆薢
附子
陳皮、青皮、枳殼
木香、香附、八月札
雞內金
仙鶴草
三七、茜草、郁金
三棱、莪術、穿破石
枇杷葉、款冬花、紫菀
酸棗仁、夜交藤
生瓦楞子、生牡蠣
前胡
浙貝母、石菖蒲
浮小麥、碧桃干、麻黃根、糯稻根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節(jié)選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如前所述,正氣不足,也可顯現(xiàn)浮脈,除右寸外,筆者臨床體會,左寸脈輕按虛浮,稍用力按則指下無抵抗感,多為心氣不足,患者常有喜悲易哭,可視為甘麥大棗湯證。輕按虛浮,稍用力按指下脈勢有力,似有氣充其中,往往是心氣虛亢,可見入睡困難,可用龍骨、牡蠣鎮(zhèn)逆安神。左關脈虛浮,多為肝血不足,患者常見睡眠淺顯,雖易入睡,但容易早醒,為肝不藏魂的脈證,可用酸棗仁、桑椹養(yǎng)血安神。左尺脈浮,多系腎精陰血虧耗,在診脈前一段時間內,經常熬夜、耗神寫稿的人群中可見。而右尺脈浮(非芤脈),多見平素腎氣不足,并于前一日房事之后的男性。相比右尺芤脈,筆者認為右尺浮脈程度較輕,可視為精氣外泄后的生理現(xiàn)象,女子右尺脈呈現(xiàn)浮滑,往往是月經來潮或是白帶增多,長期右尺滑者,則可見精不正化,帶下漏精的證候。尺脈突然虛浮,還可見于遭受重大心理打擊時的反應,筆者曾見過中年人遇生活創(chuàng)傷一夜白頭,也曾見過中年人遇心理打擊尺脈暴浮的情況,精神因素對身體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筆記:“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久病耗傷正氣,虛極正氣不能斂藏,浮脫于外,是為危證。外感浮脈和正虛浮脈在產生機制上有所不同,外感脈浮是正氣外出抗邪所致,而正虛脈浮是正氣虧虛,脈氣不能斂藏所致。因此,臨證見正虛所致的脈象,較之虛脈、弱脈,應當是更加嚴重的情景,因為虛脈也好,弱脈也好,尚沒有到陰陽離決、血不斂氣的地步。而氣血虛弱到一定程度,陰血不能斂藏,則氣與陰不能相融為一體,氣離血而欲脫,形成浮脈,故而說久病逢之卻可驚。從筆者經驗來看,在腫瘤術后患者中,常可獨見某部脈浮,如肺腫瘤術后患者右寸脈虛浮,胃腫瘤切除術后右關虛大兼浮。筆者認為,術后遇此脈,雖是正氣耗傷之象,但未見濁瘀證象,且僅一臟虧虛,倒未必是不治之癥。此時宜先培補元氣,待脈復平和,如顯現(xiàn)出濁瘀舌脈,再行攻伐之藥。如果貿然攻伐,患者往往會體力不支。筆者曾遇乙肝伴乳腺腫瘤三陰證患者,術后服扶正攻癌中藥,藥后腳酸不能忍,神疲體弱幾乎不可支撐。觀其方藥,于扶正益氣藥中加人大隊清熱抗癌藥物,予改用益氣養(yǎng)血藥后,精神明顯恢復,再逐步加入攻癌藥物,直至患者耐受。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筆記:筆者體會,浮脈與芤脈,*大的區(qū)別在于,芤脈有較為明顯的邊界感,這個邊界感,是指脈管的橫向邊界,也可見于寸、關、尺三部之間的縱向邊界,比如尺脈常見芤象,與關脈之間就會有一定的邊界感,可以分出關、尺的區(qū)別。而浮脈則不同,除特殊情況,如腫瘤術后可呈現(xiàn)某部虛浮之外,一般浮脈較為連續(xù),比如外感風熱,見左寸脈浮,其浮象從寸部到關部往往是呈順勢遞減,如滑梯狀,而不是突然斷裂,且邪熱越重,浮象越顯,甚至可由寸部波及關部。 分清浮脈和芤脈的意義十分重要,浮脈排除虛浮脈,一般多系外感,需用表散藥物疏風祛邪,芤脈則要養(yǎng)正固澀,芤脈誤用表散之藥,容易進一步損傷正氣而出現(xiàn)危象,臨床常見用麻黃后心悸心慌的患者。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就是表散藥物傷及了正氣。現(xiàn)在臨床所見,素體久虛的人越來越多,常可見芤脈,此類患者遇外感時,即使見到浮脈,需要用表散藥物,也需同時顧護正氣。筆者經常在一些正氣不足的患者需要解表時,加用龍牡來固澀正氣。在虛人外感遇浮芤脈象時,常在銀花、荊芥、蟬蛻等藥之外,加用生龍骨、生牡蠣收斂防脫,桑寄生、黑豆衣養(yǎng)血滋營以供汗源,頗有療效。這一用法借鑒了張錫純從龍湯的經驗,他曾稱贊龍骨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同時,筆者認為因正氣不足而引起的虛浮脈象,如果久虛不能得到正氣滋養(yǎng),進一步可以發(fā)展成為芤脈。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shù)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shù)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
中醫(yī)臨證讀書筆記 作者簡介
王斌,中醫(yī)踐行者,喜讀經典,驗之臨床。深受仲景學說及黃元御一氣周流思想影響,臨證注重平脈辨證,療疾愈病以脈平為期。善治內科雜癥,重視體質調整。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