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南梁紅色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855584
- 條形碼:9787509855584 ; 978-7-5098-555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梁紅色故事 本書特色
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紅色故事》選錄了46個相對獨立,篇幅不大的能夠反映根據地創建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黨史人物的經典故事。全書以史實為依據,按時間先后順序,將歷史的嚴謹性與故事的通俗性結合起來。46個故事生動耐讀,考慮到廣大青少年讀者,還配有專門為該書繪制的插圖。
南梁紅色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根據地的創建, 從《“三色”方針建紅軍》開始, 既有場面宏大的敘事展開, 如《隴原**槍》《夜襲合水城》等, 又有人物的細膩描述, 如《“娃娃主席”》《人民的好書記》《濃濃戰友情》等, 力求從多角度、多場景反映根據地創建的艱難曲折。
南梁紅色故事 目錄
二、隴原**槍
三、南梁川里匯洪流
四、三嘉塬上舉紅旗
五、陜甘邊區**個紅色政權
六、兩當兵變
七、一次成功的兵運斗爭
八、風雪子午嶺
九、**支陜甘紅軍部隊
十、兵敗終南山
十一、“石破天驚”的耀縣起義
十二、陳家坡會議指航向
十三、薛家寨保衛戰
十四、夜襲合水城
十五、帶頭沖鋒的紅軍總指揮
十六、鮮為人知的包家寨會議
十七、“狡兔三窟”真高明
十八、“娃娃主席”
十九、活躍的南梁集市
二十、南梁的列寧小學
二十一、陜甘歷史上**所黨校
二十二、西華池大捷
二十三、閻洼子四十二烈士
二十四、陜北紅軍到南梁
二十五、“我給他們做的事太少了!”
二十六、“紅軍驍將”郭寶珊
二十七、南梁政府的誕生
二十八、“十大政策”得人心
二十九、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三十、南梁的山丹丹花
三十一、反“圍剿”動員令
三十二、開辟陜甘邊東區
三十三、白馬救主
三十四、一顆木雕的頭顱
三十五、毛澤東為謝子長三次題詞
三十六、“碩果僅存”的根據地
三十七、會師永坪鎮
三十八、毛主席來了晴了天
三十九、“奠基禮”
四十、“陜北出了個劉志丹”
四十一、“奮斗到底就是奮斗到死”
四十二、將星隕落東征前線
四十三、人民的好書記
四十四、濃濃戰友情
四十五、鏖戰山城堡
四十六、紅軍主力隴東休整
后記
南梁紅色故事 節選
《南梁紅色故事》: 一、“三色”方針建紅軍 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代表的陜甘根據地領導人,堅持從陜甘邊革命斗爭的實際出發,在創建革命武裝和根據地過程中,提出和實施了許多具有開創性、前瞻性的思想理論。其中紅、白、灰“三色”建軍方針充分體現了黨的統一戰線思想的光芒。 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陜西省委根據中央指示,在1927年10月到1928年夏季先后由唐澍、謝子長、劉志丹等組織領導了清澗、渭華、旬邑等武裝起義和暴動,但都遭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鎮壓而失敗。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決定,把黨的中心從組織暴動轉到從事長期艱苦的群眾工作上來,中共陜西省委隨之把斗爭的重點轉移到在國民黨軍隊中進行兵運工作。隨后,陜西省委相繼派劉志丹、謝子長到中共陜北特委工作。1929年四五月間,中共陜北特委在榆林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志丹、楊國棟、賈拓夫等十多人。為了確保與會同志的安全,中共陜北特委把會議地點選在比較偏僻、便于隱藏的紅石峽,并要求出席會議的人員化裝、分散進入會議地點,會前特委在紅石峽沿線設立隱蔽崗哨,以防發生意外。 紅石峽會議集中討論了加強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等問題。會議決定劉志丹擔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會上,劉志丹提出了通過兵運活動“變敵人的武裝為革命的武裝”的主張。會議接受了劉志丹提出的“三色”建軍方針:“可以通過三種形式搞武裝斗爭,即:可以有白色的(派人做爭取國民黨軍隊及民團的工作);可以有灰色的(派人做土匪武裝的工作);可以有紅色的(建立革命武裝);以搞白色的形式為主。” “三色”建軍方針是劉志丹等共產黨人根據陜甘地區早期武裝斗爭的實際提出的重要建軍思想。“三色”建軍方針的確立和實踐,有力地推動了陜甘地區革命武裝的創建和發展,對于當時處在低潮的陜甘革命形勢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紅石峽巖壁上鐫刻的四個大字——“力挽狂瀾”。 紅石峽會議后,兵運工作成為陜甘邊區武裝斗爭的主要形式。用兵運活動的方式來創建革命武裝,是劉志丹對當時全國普遍采用的工農暴動方式創建紅軍思路的一種創新。然而從當時陜甘地區革命斗爭形勢來看,“白色”斗爭方式是*為艱苦,而且*為危險的。因為陜甘共產黨人在發動清澗、渭華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失敗以后,要想再次進入國民黨部隊開展活動,其難度和危險性都非常大。但當時陜甘共產黨人在經過渭華等起義和暴動后,黨的軍事人才受到了極大的損失,所以利用兵運工作培養軍事骨干成為革命武裝斗爭的迫切任務。為此,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帶頭打入國民黨隊伍中開展兵運活動。 根據中共陜西臨時省委和中共陜北特委的安排,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高崗、張秀山、賀晉年、王世泰、焦維熾、張東皎、高鵬飛、楊林等一大批共產黨員相繼進入陜甘寧交界地區的國民黨地方武裝中開展兵運工作。如1929年秋,劉志丹、謝子長帶領數十人,以率部來投的名義進入寧夏蘇雨生騎兵第四師做兵運工作。不久,中共陜北特委又先后派出共產黨員張秀山、王世泰等50余人,進入蘇雨生部。隨后劉志丹、謝子長以他們的軍事經歷和個人威望積極在國民黨其他各部軍閥中謀取軍職,以合法軍職為基礎,又安排了一大批共青團員、青年學生打入國民黨陜北高自清、楊庚武和甘肅隴東譚世麟部,以及黃河岸邊楊琪、楊鼎、師儲杰等人的商販武裝部隊中開展兵運活動。 為創建革命武裝,陜甘共產黨人在陜甘邊地區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兵運工作,劉志丹等共產黨人的足跡遍及陜西保安、榆林、旬邑、宜君,甘肅兩當、慶陽、合水、正寧、南梁,寧夏平羅等廣大地區,歷經險惡,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幾年來,陜甘地區先后舉行過大大小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陜甘兵運活動雖然屢遭挫折,但卻為革命武裝力量發展儲備了大量軍事骨干,他們在后來的陜甘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兵運活動失敗的沉痛教訓,使陜甘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利用地方軍閥只能是權宜之計,只有走井岡山式的道路,陜甘革命武裝斗爭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陜甘共產黨人在積極進行兵運工作的同時,一直非常注意汲取兵運活動的深刻教訓,積極探索采用“灰色”方式創建革命武裝的道路。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