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文化探究:跨學科視域中的多元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8056
- 條形碼:9787532178056 ; 978-7-5321-780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探究:跨學科視域中的多元對話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具有學術深度和思維廣度的對談集,共收錄30篇學術對談,在每一篇對談內,研究學科涉及藝術學、文藝學、美學、民俗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抽絲剝繭,層層剖析,論述專家學者的思辨之路與學術心得。更值得推介的是,本書以跨學科的研究視角,使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層疊性、交叉性得到了全新的闡釋,對于文化藝術領域的研習者具有很強的學習與借鑒價值。
文化探究:跨學科視域中的多元對話 目錄
文化探究:跨學科視域中的多元對話 節選
廖明君:“中國詩性文化”的確是一個極具原創性和學術魅力的課題,尤其是當我們看到一種文化的本體結構竟然與詩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因為根據一般看法,文化本身只是人類用來征服自然的實用工具,弗洛伊德甚至把文化稱為人類的假肢。而討論本體論問題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本體論語境的建構,為了避免討論中的“代碼錯亂”問題,能否首先解釋一下你是如何理解一種文化的本體存在,以及如何進行一種文化的本體論闡釋的? 劉士林:哲學家蒯因有一句名言叫“本體論的問題在于它的素樸性”。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但是我對它還作了一些重要修正,就是說它的簡潔明了,不僅只是一個需要從邏輯上進行辨析的問題,而且更應該從它在歷史上的本源結構來說明。因此一種文化的本體存在,也就是我們通過邏輯批判與歷史追溯所能抵達的精的源頭。它主要包括這樣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對理性主義的邏輯批判清理出原始的精神結構,二是通過對“文明中心論”的文化批判還原出人類*初的文化形態。在我的研究中,我借用了維柯的兩個術語,前者我稱之為“詩性智慧”,后者我稱之為“詩性文化”。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樣兩種已經永遠消逝的事物,實際上都是“不可言說”的,我們習慣的那種實體主義哲學觀走到這里也就山窮水盡了,在這種時刻是結構主義的本體觀使我獲得了深刻的啟示:結構主義認為“本質就是結構關系”,那種實體性的本質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對“邏輯思維”與“詩性智慧”、“文明時代”與“詩性文化”的結構關系之闡釋來把握兩者的本體內涵。在這個基礎上,我綜合了雅斯貝斯的軸心時代以及張光直對夏商周的卓越研究,為人類文明的發生還原出一個具有“素樸性”的歷史框架,我稱之為“青銅-軸心時代”,在西方歷史上它相當于大洪水到古希臘時期,在中國則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影響深遠的“三代社會”。至于我的本體論闡釋與一般學者的不同之處,我采用的是“為道日損”的方法。由于“本體論的問題在于它的素樸性”,所以在“青銅-軸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不是哪個民族獲得的文明新產物越多就越具代表性,而恰恰是誰喪失得越少誰的“詩性文化”內涵才更加豐富,也就是說更加具有本體論研究的資格。
文化探究:跨學科視域中的多元對話 作者簡介
廖明君,黃岡師范學院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曾任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民族藝術》雜志主編,主持“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出版《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劉三姐》《生死攸關——李賀詩歌的哲學解讀》等著作,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