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0984
- 條形碼:9787542670984 ; 978-7-5426-709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本書特色
● 全球史視角,細看歷史大轉(zhuǎn)折 作者以人文史家的敏銳,對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諸多拐點格外留意。從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路徑看,明清時期的政治運作模式為什么一旦遭遇全球化的沖擊,就明顯呈現(xiàn)東西方“大分流”的趨勢并逐漸落后于西方?作者將明清中國置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其鮮為人知的原因。 ● 中國-日本-歐洲跨文明體對照,更廣闊視角看明清史 以外交史為視角,彰顯同時段不同文明體處理同一事件的不同方式,可見跨文明交往的融合與碰撞,以及巨大差異路徑下的種種調(diào)適和齟齬,甚至近看東南亞諸邦在東西方文明沖擊下的生存法則。作者打破封閉的體系,從更廣闊的視角看明清的歷史。 ● 反思華夏邊緣,洞徹王朝對外戰(zhàn)略的核心 從天下視角反觀地緣政治格局,揭示王朝核心戰(zhàn)略始終鎖定在北方原因;反思同屬華夏邊緣,但陸地和海洋的戰(zhàn)略意義在傳統(tǒng)治理邏輯中地位懸殊的深刻性。 ● 回看“忽必烈的事業(yè)”,窺測文明互動的陣痛與共生困境 以古見今,從忽必烈的未竟事業(yè)看文明互動的調(diào)適與陣痛。明清時期中國與世界的相遇,雖不乏融合與調(diào)適,但*終的失敗既源于中國的內(nèi)生困境,也在于人類社會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面對的共同難題。 ● 打破學科壁壘,多學科視角反思,從舊史料讀出新問題 視角新穎,尤其擅長從舊史料讀出新問題,在外交史、政治史、思想史等領域穿梭,交叉采用地緣政治學、知識社會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的方法,層層梳理小事件背后的風云詭譎。 ● 史家之思,作家之文,輕松讀懂外交史中的明清王朝 每一篇文章都從講述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開始,以獨特的分析方法進行全新的解讀,具有思想沖擊力,且文筆流暢優(yōu)美。因此,不必正襟危坐,床頭桌邊,隨手翻閱。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部分, **部分處理大明帝國的海洋政策, 重點在其對待南中國海—印度洋區(qū)域的戰(zhàn)略決策與布局 ; 下篇處理大清帝國對待蒙古諸部落及俄羅斯帝國的態(tài)度, 梳理大陸板塊的地緣格局。兩部分都是在作者提出的“雙重三角關系”的多邊互動框架中展開敘事, 在這一框架中探討帝國對外戰(zhàn)略的決策制定過程及其背后的制度與知識基礎, 并試圖理解這一決策過程中的權力、文化與心理機制。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目錄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節(jié)選
遠東海權爭奪戰(zhàn) 世界近代史為何由歐洲主導而非中華帝國?這一問題幾乎成為所有現(xiàn)代史家、社會思想家們的考題,全球史、區(qū)域史以及一般近代通史都在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尤其是隨著后殖民理論的興起,歷史上中華帝國的強大形象慢慢浮現(xiàn),這一問題也就更具挑戰(zhàn)性。它不僅涉及 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反思與批判,也觸及東方世界的民族情感與自我定位,當然,它更觸及人類的自我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規(guī)劃未來世界的某種思想資源的重新梳理。 《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一書強調(diào),葡萄牙人在亞洲創(chuàng)造的貿(mào)易繁榮,并非憑借他們自己的意志完成,而是“受惠于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葡萄牙人控制的環(huán)境”。也就是說,作為外來者與陌生人,他們所進入的“主場”并非依據(jù)他們的意志自由塑造的。相反, 作為“客方”的他們多少受制于主場規(guī)則——“中國海的不穩(wěn)定形勢起初就阻礙過他們在這一貿(mào)易中獲得實質(zhì)性的利益,直到倭寇危機被解決了之后(葡萄牙人充其量只在其中起到了邊緣作用),他們才收獲貿(mào)易的回報”。換言之,葡萄牙之所以能在東方世界中立足并獲利豐厚,與其說是他們“殖民”的結果,不如說是東方世界為他們創(chuàng)造的機會。由此,作者提出“偉大的遠東轉(zhuǎn)向”這一說辭,認為中國和日本沿海政治形勢的變化,為西方世界打開了大門,推而廣之,則可以說,近代以來西方的崛起,從根本上說是東方世界喪失了主導權的產(chǎn)物。 “東方主場”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則歷史學要追溯的是:“老牌的”海洋帝國究竟擁有怎樣的海洋意識? 16—18 世紀的“東方主場”,究竟又發(fā)生了什么? 不可否認的是,近代以前的中華帝國曾經(jīng)主導過亞洲大陸及海洋,日本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系列中,由上田信所撰寫的明清部分,就使用了《海與帝國》這個書名,“海洋帝國”之名幾乎走紅。*近出版的歐陽泰《1661,決戰(zhàn)熱蘭遮》更是熱鬧,這本書有一個煽情的副標題“中國對西方的**次勝利”。歐陽泰是美國哈佛學派中著名的敘事史學大家史景遷的弟子,這本書亦繼承了史景遷敘事史學的特長。盡管“熱蘭遮之戰(zhàn)”根本說不上東西方的**次戰(zhàn)爭,也說不上中國對西方的**次勝利(早在此前,中國與葡萄牙有過多次交手,且一直都是中方勝出,1521年屯門之戰(zhàn)、1523年西草灣之戰(zhàn)、1548年朱紈發(fā)動的雙嶼港之戰(zhàn)及1549年走馬溪之戰(zhàn),歐陽泰書中只略提一句),但通過歐陽泰的描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某種認知,那就是,至少就明清之際而言,中國海洋軍事力量對于歐洲具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當時中國洋面僅國姓爺?shù)暮\娙藬?shù)就達15萬之眾,是當時亞洲*強大的軍隊,人數(shù)比當時的荷蘭海軍多出10倍。 歐陽泰說:“1661至1668年間的中荷戰(zhàn)爭,是歐洲與中國的**場戰(zhàn)爭,也曾是歐洲與中國軍隊之間意義*重大的一場武裝沖突,此一地位直到兩百年后,才被鴉片戰(zhàn)爭所取代。”在《1661,決戰(zhàn)熱蘭遮》中,歐陽泰還描述了福建海商的偉大事業(yè): 這些福建商人每到一個地方,就在當?shù)亟ㄔ熳≌c寺廟,許多人也選擇在海外定居下來。在1500至1945年的歐洲殖民期間,住在亞洲海外的閩人比歐洲人還多。實際上,即便在歐洲殖民地里,閩人也比歐洲人還多……鄭芝龍的一個舅舅就住在葡萄牙殖民地澳門,距離福建約一個星期的航程。鄭芝龍到了澳門后與他同住。 華僑與海洋貿(mào)易史家王賡武曾將中華帝國海洋力量的消長劃分為四個階段,他認為,至少在第四階段(1368年之后),中國已經(jīng)具備在國內(nèi)外取得貿(mào)易繁榮的幾乎所有前提條件:國內(nèi)需要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資金盈余,可以用于風險投資;借貸和金融機構已經(jīng)確立,雖然還缺乏保護措施;航海技術先進,政局穩(wěn)定;等等。 ......
天下1:明清對外戰(zhàn)略史事 作者簡介
鄧文初 歷史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國史、近代思想史等。具有文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背景,著有《歷史學家的作坊》等多部學術作品,主編史學評論文集《歷史在此轉(zhuǎn)向》。筆下文章,多兼顧學術與現(xiàn)實,文字詩意而不失哲理,思想明晰而多有原創(chuàng)。
- >
山海經(jīng)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