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4151
- 條形碼:9787100184151 ; 978-7-100-18415-1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歷史、中國文化感興《絲綢之路研究集刊》是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大型學術年刊,主要刊發圍繞絲綢之路歷史、考古、民族、宗教、語言、文字、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文章,收入論文均為作者首次發表,突出本刊以絲綢之路文物、考古資料、圖像資料為重要研究對象的宗旨。旨在彰顯學術,打造學術精品,弘揚絲綢之路文化,從文化建設和歷史推介方面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本刊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歷史、地理、民族、宗教、語言、文字、考古、藝術的“新資料”和“舊材料”,提出“新問題”,復原絲綢之路上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歷史。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內容簡介
本刊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歷史、地理、民族、宗教、語言、文字、考古、藝術的“新資料”和“舊材料”,提出“新問題”,復原絲綢之路上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歷史。在以往四輯的基礎上,本輯依然秉持突出“新”的辦刊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本輯約請Musakayeva A.A. Sharof Kurbanov Lê Minh Thanh; Tr??nTr????ng Hu??nh Lê Matteo Compareti等多位國外學者集中展示他們關于中亞歷史、考古與藝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將國外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視角引入到國內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當中,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借鑒;第二,約請多位國內外有關絲綢之路沿線石窟考古與石窟藝術研究方面的知名學者,他們或提出敦煌石窟研究新的方法論,或公布陜北等地石窟考古的新成果,或對已有問題的全新闡釋等;第三,本輯將刊布多篇有關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交流的力作。本輯所收文章有:《初唐時期的西方凈土變與〈觀無量壽經〉》、《南朝墓葬中的蓮花化生圖像與彌陀凈土信仰》、《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視角――以莫高窟儒、釋、道游人題記為中心的考察》、《敦煌石窟壁畫的窟內配置與圖像研究》、《對敦煌石窟研究應用多光譜拍攝和電腦處理的可能性》,等等。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目錄
唐杜環至西海所見每七日一假基督教文化習俗的考察 / 郭 鋒 1
外溢與回流:宗教介入絲路漆器文化傳播/ 潘天波 13
南朝墓葬中的蓮花化生圖像與彌陀凈土信仰 / 李星明 25
漢代對外物質文化交流研究的西方視角/陳 軒 55
赤岸守捉考 / 閆雪梅 64
絲路觀音經典的傳譯——以國家圖書館藏《圣觀自在菩薩求修》為中心/王小蕾 71
禿黑魯帖木兒與東察合臺汗國若干史事辨析 /楊富學 葛啟航 85
對敦煌石窟研究應用多光譜拍攝和電腦處理的可能性 /山部能宜 趙 莉 102
敦煌莫高窟隋唐迦葉造像小議 / 馬 德 119
敦煌石窟經變組合與佛教體相用觀念的關聯——以莫高窟第76窟南北壁的觀音題材經變為中心/ 于向東 129
敦煌石窟壁畫的窟內配置與圖像研究 / 濱田瑞美 著 馬歌陽 譯 140
意匠慘淡經營中——敦煌畫工創作空間的初步研究/ 張長虹 158
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視角——以莫高窟儒、釋、道游人題記為中心的考察/ 李 國 王海彬 175
初唐時期的西方凈土變與《觀無量壽經》/大西磨希子 195
重讀敦煌莫高窟第 209 窟山水與未生怨圖像/馮安寧(Anne Feng) 224
如何解讀法界佛像——以初唐時期作品為一例 /易丹韻 252
從長安到敦煌——盛唐藝術在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中的反映 /馬 麗 263
讀圖的厚背景和被表象誤導的歷史圖像——重新認識敦煌西夏石窟藝術史之面貌及其內涵/沙武田 287
西夏玄奘取經圖像之研究——以東千佛洞第2窟圖像為中心 / 常紅紅 315
敦煌西夏洞窟觀無量壽經變的新樣式——瓜州榆林窟第3窟凈土變的釋讀/邢耀龍 沙武田 335
西夏《雜字》所載“雙韻”樂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劉文榮 354
風俗畫時興背景下西夏千手觀音的圖式之變 / 王勝澤 367
敦煌莫高窟第 275 窟東壁殘畫內容試析/ 趙 蓉 376
西魏黃帝信仰及其形象——莫高窟西魏第249窟西披圖像新解/ 趙燕林 394
四川仁壽牛角寨石窟初步研究/王 婷 407
陜北宋金石窟布袋和尚圖像調查與研究——兼論與河西地區西夏石窟布袋和尚圖像的關聯性/ 石建剛 白曉龍 434
敦煌維摩詰經變之研究進程與方法 / 簡佩琦 448
關于尊勝經變考釋的心得體會與方法/下野玲子 著 易丹韻 譯 470
英文摘要 / 474
英文目錄 /487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征稿啟事/491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稿件格式規范/492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節選
讀圖的厚背景和被表象誤導的歷史圖像 ——重新認識敦煌西夏石窟藝術史之面貌及其內涵 引言 表象平庸而又突兀的西夏洞窟藝術 藝術史是有規律可尋的,至少地域特征、民族關系、文化屬性、時代風格是客觀存在的藝術現象。敦煌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往往是和敦煌藝術的價值緊密相聯系。 敦煌石窟基本的歷史人文價值,是不同時期洞窟中保存下來的壁畫和彩塑藝術對歷史的記錄和再現,是“形象的歷史” ,是中古時期人們藝術審美、信仰追求、人文關懷的圖形展示,是一個特定地域對漫長歷史的獨特記憶,是歷史時期敦煌人的文化象征,其*終凝聚的是華夏文明精髓,是絲路文明在敦煌融合的符號性呈現。這種歷史人文價值,同樣是理解敦煌西夏洞窟藝術的關鍵所在。 有以上價值認同的敦煌石窟,在傳統的敦煌學、藝術史、繪畫史觀察視野當中,敦煌藝術史的線索是清晰的,從十六國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初歸義軍時期,敦煌的藝術與中原王朝整體的時代風格一脈相承,即使是吐蕃統治時期,仍然“一派唐風” 。但是到了西夏時期,“什么是西夏風格”的壁畫藝術,其特征并不明顯,較難界定。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夏洞窟藝術的平庸化,即在莫高窟大量西夏重修重繪洞窟中,幾乎是程式化了的窟頂棋格式團花裝飾與四壁簡略之凈土變,其繪畫風格是曹氏歸義軍晚期藝術和回鶻藝術的延續,談不上時代新風,無法體現歷史文獻所載西夏人多元的宗教與文化藝術之內涵 。 二是頗顯突兀的西夏洞窟藝術,此突兀感主要是來自于哪些被認為是受藏傳佛教美術影響下的洞窟壁畫,集中在東千佛洞、榆林窟,漢藏、顯密集于一窟(圖2),此類藝術當屬西夏新風,但和**類壁畫完全不結合、不關聯,形成同一時代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圖樣、壁畫題材與藝術現象,很難把這兩種西夏藝術理解是同一時代的作品。 以上是兩個矛盾的現象,也似乎是無法走向共同目標的命題,但其正是西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藝術特征所在,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夏特色。 基于以上兩類藝術現象,若用今天的藝術審美眼光,很難想象西夏人自身是如何面對這兩種完全不同(一平庸一突兀)的洞窟壁畫藝術?另一方面,作為重修重繪前代精美壁畫的藝術再創造行為,西夏人又是如何面對在莫高窟可以隨時觀瞻的仍然保存完好的北朝、隋、唐、五代宋各時期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藝術形象精美的前代壁畫? 雖然我們今天不能輕易得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敦煌的西夏人是坦然面對自己在洞窟中的宗教藝術活動及其成果,那些程式化的棋格式裝飾和簡略的凈土變,是他們的信仰需要和藝術追求的結果。至于兩種完全不同風格與題材的圖樣是否兼容,其答案也是肯定的。無論是平庸的重修洞窟,還是突兀的“原創性” 洞窟,同樣是西夏人信仰需求和藝術追求的結果,對于西夏人自身而言,應當是“圓融”“匯通”的佛教 及其藝術。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初步彰顯西夏藝術史獨特的面貌特征。 因此,敦煌西夏石窟藝術史的建構,似乎遠比想象中的要復雜得多,需要化解現象和命題的“矛盾”,需要客觀的歷史大背景,需要對圖像本身的基本認同。
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五輯 作者簡介
執行主編沙武田,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甘肅省歷史學會、甘肅省敦煌學會理事,敦煌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出版專著《敦煌畫稿研究》《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藝術概論》《藏經洞史話》《敦煌文明再現》《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等6部,其中兩部為*家級成果,《敦煌畫稿研究》入選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選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在《文物》《考古學報》《中國史研究》《敦煌研究》《中國藏學》《西域研究》《西藏研究》《考古與文物》《西夏研究》《敦煌學輯刊》等40余種中文權威和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成果達300余萬字。 曾擔任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學術總顧問和學術總統籌。先后主持或完成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子課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項目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省委組織部隴原青年創新人才扶持計劃項目、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留學回國人員科技活動技優資助項目(2項)等18項課題。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三等獎項、寶鋼教育基金獎、甘肅省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研究領域涉及考古學(石窟考古)、敦煌學、歷史學、圖像學、佛教美術史、歷史文獻學(敦煌文獻)等。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