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草地.牧民與草原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4744
- 條形碼:9787516194744 ; 978-7-5161-947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草地.牧民與草原文化 內容簡介
藏族的草地利用方式、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體系,都是伴隨人與自然的互動而形成的,對生境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都有很高的適應性。在社會和生態變遷的背景下,藏族生態文化仍可能對當前的生態實踐、生態系統穩定具有積極意義。我們從生態民族學的視角出發,以拉薩墨竹工卡縣斯布村和當雄縣甲多村作為研究對象,這兩個藏族村落位于西藏的農牧過渡地帶上,農牧兼營,但比重有所差異。通過田野調查,本書梳理了包含在藏族草地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民族文化體系,并從理論層面分析了藏族文化在當地草地可持續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提出了文化協從機制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意義。從兩地的經驗來看,要形成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共生互利、和諧相處的格局,可以通過實現人們對藏族生態文化的自覺,建立藏族傳統生態文化對現代生態實踐的協從機制,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
草地.牧民與草原文化 目錄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二 文化與草地、生態研究
三 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作為田野點的斯布村與甲多村
一 斯布村與甲多村
二 調查樣本的選擇及分析
第三章 西藏經濟社會變遷
一 經濟活動的多元化
二 生活方式的多維轉變
第四章 草地利用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問題
一 草地利用的主要形式
二 傳統草地利用方式的變遷
三 不利于草地利用的行為
第五章 草地利用中的民族文化體系
一 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
二 草地利用的地方特色
三 與草地利用有關的地方組織
第六章 藏族生態認知的影響因素
一 自然環境的烙印
二 歷史記憶的影響
三 宗教信仰的作用
四 社會發展的促進
第七章 牧民認知對草地利用的影響
一 社區居民對草原生態的認知
二 社區居民對草地管理的心理認知
第八章 藏族文化對緩解草地利用風險的貢獻
一 藏族草地利用過程中的主要風險
二 藏族文化對降低草地利用風險的貢獻
第九章 草地可持續利用的民族文化反思
一 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的互動
二 文化協從機制與草地可持續利用
三 文化自覺與草地可持續利用
結語
一 作為資本的藏族文化
二 藏族文化對生態系統的適應
三 藏族文化與草地可持續利用
四 文化向生態回歸的路徑選擇
五 構建生態文明共同體與草地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草地.牧民與草原文化 作者簡介
劉繼杰,男,安徽壽縣人,蘭州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心理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生態人類學、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等課題,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