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什么是技術(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006259
- 條形碼:9787571006259 ; 978-7-5710-06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技術(精) 本書特色
暢銷書《科學的歷程》作者吳國盛弟子重磅新作,從多個角度解構技術與我們的關系。 在技術時代,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本書將在技術史與技術哲學之間穿梭,試圖理解我們這個“技術時代”的來龍去脈。 我們想要自由地“生活”,而不僅僅滿足于“活著”。如果說這本書有意義,前提是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思索與追求是有意義的。 技術=媒介?媒介決定了內在意識的“表達方式”,也決定了外在對象的“呈現方式”。它不只是中立透明的傳遞通道,而是參與著一切內外事物的塑造。
什么是技術(精) 內容簡介
“技術”,正如中世紀的“上帝”一樣,已成為我們的“時代精神”。然而,這個占支配地位的“技術”究竟是什么? 作者通過在技術史與哲學史之間來回穿梭,引領讀者理解我們“技術時代”的來龍去脈。在作者看來,技術是媒介,是可學習的東西,不止體現于令人驚奇的事物,更體現于讓事物變得尋常的力量。這是一部技術史與技術哲學交相輝映的書,可謂史中有哲、哲中有史。本書從技術與科學、技術與現代、技術與未來等方面深刻剖析技術的含義,并特別開辟一章技術與中國,談技術對我們生活、文化和經濟的影響。此外,作者把技術史與進化史進行比較,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結論,這在靠前技術史和記述哲學界中亦屬。
什么是技術(精) 目錄
**部分 什么是技術
第 1 章 在技術時代追問技術
第 2 章 技術 = 科技?
第 3 章 習以為常的不尋常
第 4 章 技術塑造生活:以鐘表為例
第 5 章 技術 = 媒介
第 6 章 技術 = 可學的東西
第二部分 技術與學習
第 7 章 學習如何可能
第 8 章 向老祖母學習
第 9 章 老祖母的隱退
第 10 章 為什么老人不擅長學習?
第 11 章 技術環境改變學習方式
第 12 章 新時代的老問題
第三部分 技術與科學
第 13 章 科學可學嗎?
第 14 章 科學的起源及其與技術的分裂
第 15 章 自然作為技術的邊界
第 16 章 藝術作為技術的自我揭示
第 17 章 科學作為“照相技術”
第 18 章 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
第四部分 技術與現代
第 19 章 古代技術與現代技術
第 20 章 工具理性批判
第 21 章 貨幣與價值的同質化
第 22 章 “務實”的陷阱
第 23 章 垃圾的現代性
第五部分 技術與進化
第 24 章 黑暗森林:對進化論的典型誤解
第 25 章 技術的起源
第 26 章 漸變與劇變
第 27 章 共生與特化
第 28 章 環境與生態位
第 29 章 自然保護區與技術保護區
第六部分 技術與未來
第 30 章 短命的冒險者還是長壽的植物人?
第 31 章 精衛還是弄潮兒
第 32 章 技術自主與人類選擇
第 33 章 VR 與手機:兩種沉迷之爭
第 34 章 技術有智慧嗎?
第 35 章 人工智能有什么可怕嗎?
第七部分 技術與中國
第 36 章 落后不應挨打
第 37 章 古今“四大發明”都不值得驕傲
第 38 章 亦步亦趨不如另辟蹊徑
第 39 章 西體中用
圖片索引
什么是技術(精) 節選
今天的“技術”概念,已經很大程度上科學化了,但同時,更傳統的意象也并沒有完全消失,也就是技能、技巧這一層含義。當我們談論格斗技術、游戲技術之類時,“技術”更多地是“技巧”的同義詞,而不是“科技”的同義詞。 當我們談論某個人的技術時,我們談論的是某種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內化為他個人能力的東西。 于是,“技術”一詞在通常的用法中,就包含有“外化”和“內化”兩重含義。 “科技”這一理解偏向于“應用”或“實踐”,在這個意義上技術意味著把內在的知識付諸于外在的器具或產品。甚至有時“技術”直接指代具體有形的裝置和器具。 而“技巧”這一理解則偏向于“潛能”層面,關涉到無形的、內在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學習、培養和操練的。 這兩重含義并不矛盾,這恰好暗示出為何麥克盧漢會把“媒介”視為“技術”的同義詞。所謂“技術”既不只是外在的對象,也不是內在的潛能,而恰恰就是那個在“內”與“外”之間溝通協調的“媒介”。 整個現代思想深受笛卡爾以來的“心物二元論”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人的內在世界(思想、意識)和外在世界(物體、客觀對象)是相互獨立的,然而這內外之間如何可能相互溝通,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里牽涉到理解整個哲學史的大問題,我不會太過深入,嫌煩的讀者也可以直接略過。 首先,“媒介”的存在揭示出人的有限性。全知、全能的上帝沒有任何阻礙,可以“心想事成”,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想做到什么就做到什么。但人類不行,人類不能“直接”地,毫無阻礙地在世界中暢行。人類想要認識世界,或者改造世界,就總是要“通過什么”。在這個意義上,“媒介”是人們通達目的的阻礙。 就像水既提供游泳的阻力,又提供游泳的浮力那樣,“媒介”對于人而言也既是通達的阻力,同時也提供了通達的可能性。如果不借助于媒介,我們什么都干不了。 笛卡爾以來,現代哲學家們發現了“媒介”,但他們仍然奢望模仿上帝,寄希望于通過對“媒介”的選擇和改進,盡可能無阻礙地,直接地通達對象。但到了馬克思之后,或者說到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之后,越來越多的哲學家清醒過來,意識到“上帝視角”的虛妄。與其不切實際地設法去除媒介,不如深入反思媒介。 人們意識到,“內”與“外”都不是首先互相獨立地孤零零矗立在哪里,默默等待著媒介去架設橋梁。相反,“內”與“外”的邊界倒是不斷由媒介塑造起來的。 媒介決定了內在意識的“表達方式”,也決定了外在對象的“呈現方式”。它不只是中立透明的傳遞通道,而是參與著一切內外事物的塑造。 “技術=媒介”也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只有高新科技容易受人關注,而“尋常”的技術往往被人忽略。因為當“媒介”正常運轉時,我們總是徑直穿過它,關注于其通達的對象。 這也提示出反思技術的困難所在,因為如果要專題考察某件事物,我們似乎就不能再把它作為媒介,作為環境,而必須把它作為對象,置于中心了。把眼鏡(圖1.6)放在對面冷靜觀審,可以了解到眼鏡的結構與材料,但很難理解其“作用”。 好在,在“日用不知”和“抽身旁觀”之間,并不是截然二分的,還存在某種中間狀態,某種切換和游移的狀態。 在科學的、客觀的態度,和日常的、沉浸的態度之間,恰好是在“學習”或“試用”時的狀態。例如在我拿起麥克,但尚未投入演說之前,我可能會去“試音”。此時我已經開始使用麥克,但卻尚未把通過麥克所傳達的東西作為焦點。我可能只是發出“喂喂喂”之類無意義的音節,或者通過麥克詢問“后面的同學聽得見嗎”。在這個時候,我們既在使用麥克,又可以說尚未使用它,我們既關注麥克風,又可以說并未關注它。我們在留心著麥克所傳達的東西,但并不真正關心它的內容。我們注意聽著,但并不是注意到“喂喂喂”這幾個音節本身有什么寓意,而是在注意或檢查麥克對話語的影響或作用。以這樣的方式,我們恰好是在研究媒介的作用,但又不把媒介置于聚焦的中心。 這也再次確認了,為什么技術史的追溯是反思技術的必要方式,因為我們只有回溯到技術剛剛流行,人們仍在“學習”、“試用”的時候,才能追究這些技術對于人們的生活世界所施加的作用。
什么是技術(精) 作者簡介
胡翌霖,男,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至2014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獲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2017年起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史與技術哲學。已出版著作有《科學文化史話》(北京大學出版社)、《過時的智慧》(上海教育出版社)、《媒介史強綱領》(商務印書館)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