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及政策優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271720
- 條形碼:9787569271720 ; 978-7-5692-717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及政策優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以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作為研究對象,針對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涉及的四大區域,即蘇北平原主產區、淮北平原主產區、魯西南農產品主產區、黃淮四市,采取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剖析其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分析其農業生態補償在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支撐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及政策優化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文獻綜述
1.2.2 國內文獻綜述
1.2.3 國內外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簡評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行性與創新性
1.4.1 研究的可行性
1.4.2 研究的創新點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核心概念
2.1 理論基礎
2.1.1 生態學相關理論
2.1.2 經濟學相關理論
2.1.3 社會學相關理論
2.1.4 生態經濟學相關理論
2.2 核心概念
2.2.1 農業生態系統
2.2.2 農業生態系統服務
2.2.3 生態補償
2.2.4 農業生態補償
第三章 我國的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實踐
3.1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關農產品主產區的規定
3.1.1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的界定與功能定位
3.1.2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3.1.3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重點
3.2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健全
3.2.1 我國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健全
3.2.2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健全
3.3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實踐
3.3.1 我國生態補償的政策實踐
3.3.2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項目實踐
3.3.3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特征
3.4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成效與困境
3.4.1 我國生態補償的成效與困境
3.4.2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成效與困境
第四章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做法與經驗啟示
4.1 美國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
4.1.1 美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的演進
4.1.2 美國農業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
4.1.3 美國農業生態補償的具體實踐
4.2 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
4.2.1 歐盟農業生態補償的總體概況
4.2.2 歐盟農業生態補償的實踐及其演進
4.2.3 歐盟成員國德國的農業生態補償做法
4.3 日本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
4.3.1 日本農業環境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
4.3.2 日本農業生態補償的具體實踐
4.4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
4.5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經驗的總結
4.5.1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
4.5.2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界限與補償標準
4.5.3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模式
4.5.4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財稅、金融支持
4.5.5 國外的農業生態補償程序
4.5.6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支付機制
4.6 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4.6.1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制定方面
4.6.2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執行方面
4.6.3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支撐體系方面
第五章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1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總體概況
5.2 黃淮平原江蘇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2.1 江蘇省農產品主產區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
5.2.2 黃淮平原區江蘇區域農產品主產區的分布情況
5.2.3 黃淮平原江蘇區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3 黃淮平原安徽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3.1 安徽省的農業發展戰略格局
5.3.2 黃淮平原安徽區域農產品主產區的分布情況與功能定位
5.3.3 黃準平原安徽區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4 黃淮平原山東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4.1 山東省的農業發展戰略格局
5.4.2 黃淮平原山東區域農產品主產區的分布情況與功能定位
5.4.3 黃準平原山東區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5 黃淮平原河南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5.1 河南省的農業發展戰略格局
5.5.2 黃淮平原河南區域農產品主產區的分布情況與功能定位
5.5.3 黃準平原河南區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現狀
5.6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現狀評析
第六章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存在的問題及破解對策
6.1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6.1.1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制定方面的問題與成因
6.1.2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與成因
6.1.3 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支撐方面的問題與成因
6.2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的主要原則
6.2.1 “生態優先、恰當定位”原則
6.2.2 “權責統一、公正合理”原則
6.2.3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
6.2.4 “統籌兼顧、轉型發展”原則
6.2.5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原則
6.2.6 “試點先行、穩步實施”原則
6.3 破解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6.3.1 新形勢下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的新思路
6.3.2 破解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制定方面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6.3.3 破解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執行方面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6.3.4 破解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支撐方面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第七章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江蘇區域農業生態補償助推新型農_發展研究
7.1 基于農村社區發展的蘇北農業生態補償情況調研
7.1.1 蘇北農業生態補償實施現狀的調研分析
7.1.2 基于農村社區發展的蘇北農業生態補償民眾認知調研
7.1.3 基于農村社區發展的蘇北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措施
7.2 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助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問題分析
7.2.1 我國循環農業生態補償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研究述評
7.2.2 循環經濟理念下農業生態補償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互動機理
7.2.3 蘇北生態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情況評析
7.2.4 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支持下的蘇北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情況分析
7.2.5 循環農業生態補償助推蘇北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建議
7.3 基于技術鎖定與替代視角的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
7.3.1 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的必要性分析
7.3.2 技術鎖定與替代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及其補償政策設計的影響
7.3.3 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指標集的確定
7.3.4 基于ISM法構建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模型
7.3.5 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的評價
7.3.6 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的實證結論與可能的解釋
7.3.7 基于技術鎖定與替代優化循環農業生態補償政策的建議
7.4 農業生態補償助推宿遷綠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7.4.1 宿遷綠色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7.4.2 宿遷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7.4.3 綠色農業發展與農業生態補償的互動機理
7.4.4 宿遷農業生態補償生態效益的評價
7.4.5 實證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結論
8.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黃淮平原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效益評價及政策優化研究 作者簡介
秦小麗,女,教授,在讀博士。先后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宿遷市“千名拔尖人才”首層次培養對象,宿遷市人大常委會預決算審查監督咨詢專家等,被評為宿遷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其主要從事財務與審計、生態補償、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省部級項目3項,分別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課題1項、江蘇省“333工程”科研資助項目1項、江蘇省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1項;以首作者名義發表學術論文31篇,其中CSSCI期刊7篇(含擴展源),中文核心期刊17篇,目前有5項成果獲市廳級以上獎勵。 王經政,男,講師,碩士。其主要從事財政與金融、自然資源資產計量、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市廳級以上項目8項,其中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項目2項、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同時,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以首作者名義發表學術論文15篇,其中CSSC1期刊2篇(含擴展源),中文核心期刊2篇,目前有4項成果獲市廳級以上獎勵。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