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03512
- 條形碼:9787576003512 ; 978-7-5760-035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簡史 本書特色
馮先生輕松駕馭著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這兩部歷史,來寫作這部《簡史》,思想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這是迄今在國際學術界還未見有第二位能做到的。這本書引人入勝,就由于它的這些特色。 翻譯《中國哲學簡史》,如同探險,個中樂趣,其味無窮。
中國哲學簡史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整理而成,1948年由美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是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在西方影響很大,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多種譯本。 《中國哲學簡史》以二十萬字的字數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在有限的篇幅里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熔鑄的結晶,也是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很值得一讀。 《中國哲學簡史》譯者趙復三(1926-2015)是著名學者,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職。譯著《中國哲學簡史》全面精確,通俗流暢,是很好的譯本,很值得參閱。
中國哲學簡史 目錄
**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師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對者
第六章 道家的**階段:楊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中國早期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子與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學
第十六章 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主張
第十七章 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興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
第二十二章 禪宗:潛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論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代世界的中國哲學
英文版編者引言
譯后記
中國哲學簡史 節選
**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在西方被稱為“新儒學”)認為*重要的文獻。孩子剛學認字,通常所用的課本《三字經》,每三個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讀時容易上口,也便于記憶。事實上,這本書乃是中國兒童的識字課本。《三字經》的**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的生活滲透了儒家思想,儒家儼然成為一種宗教。而事實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書”在中國人心目中誠然具有《圣經》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地位,但“四書”中沒有上帝創世,也沒有天堂地獄。 當然,哲學和宗教的含義并不十分明確,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 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以及有關知識的學說,都是由這樣的思考中產生的。宇宙是人類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臺,宇宙論就是這樣興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由此而興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考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 這些學說都是反思的產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識”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產物。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與別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但哲學家所說的“宇宙”和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宇宙”,內涵有所不同。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古代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可以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當我們對知識進行思索或談論時,這種思索和談論的本身也是知識,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是“關于思索的思索”,這就是“反思”。有的哲學家堅持認為,我們在思索之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仿佛人還有另一套器官,來對思索進行思索,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關聯。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這是我對宗教的認識。 如果從這個意義——也就是人們通常的認識——來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種宗教。許多人習慣地認為,儒、道、佛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其實,儒家并不是一種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兩回事,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它們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學教導人順乎自然,道教卻教導人逆乎自然。舉例來說,按老莊思想,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于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這不是反乎自然嗎?道教含有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如果有人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道藏》里許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資料。 至于佛教,佛學和佛教也是有區別的。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佛學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國傳統的喪事儀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時參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也是充滿哲學意味的。 今天,許多西方人看到: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組織形式的宗教),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話一點不錯。但是人們會問:這是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類內心的*深要求之一,為什么對世界許多人來說,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成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是人類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國人成為例外呢?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不曾意識到,在道德倫理之上,還有更高的價值呢? 比倫理道德更高的價值可以稱之為超倫理道德的價值。愛人是一個道德價值,愛神是一個超越道德的價值,有的人或許喜歡稱之為宗教價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見,我會說,這個價值不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這里的含義和我在上面所說的不同。舉例來說,基督徒看愛神是一個宗教價值;而在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里,神的含義就是宇宙。 ……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被尊為20世紀中國哲學界泰斗。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印度德里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其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經典之作,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其創立的新理學思想體系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