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研究/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書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45147
- 條形碼:9787112245147 ; 978-7-112-2451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研究/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書系 內容簡介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研究/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書系》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提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的理念和思路。二,識別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價值。三,提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方案。四,提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的實施保障措施。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研究/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書系 目錄
**章 緒論
1.1 目標與任務
1.2 研究范圍
1.3 指導原則
1.3.1 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
1.3.2 以生態保護**、國家代表性與全民公益性為根本
1.4 規劃理念
1.4 .I以價值為基礎
1.4.2 以體驗*佳、影響*小為導向
1.4.3 以“游憩機會譜系”和“可接受改變極限”理論為依據
1.4.4 以當地社區為主體,多方參與為途徑
1.5 思路與路線
1.6 規劃目標
1.6.1 目標體系
1.6.2 理想目標(無限期)
1.6.3 長期目標(至2035年)
1.6.4 近期目標(至2025年)
第二章 價值研究
2.1 地質地貌價值
2.1.1 世界“第三極”的廣袤腹地
2.1.2 中國冰川、世界低緯度地區冰川的重要組成部分
2.1.3 擁有青藏高原*完整的白堊紀丹霞地貌之一
2.1.4 擁有豐富的地質遺跡
2.2 水資源價值
2.2.1 河流
2.2.2 湖泊
2.2.3 濕地及沼澤
2.3 生態系統價值
2.3.1 生態區位
2.3.2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價值
2.3.3 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價值
2.4 生物多樣性價值
2.5 文化價值
2.6 美學價值
第三章 生態體驗規劃研究
3.1 訪客類型研究
3.1.1 潛在訪客調查研究
3.1.2 訪客類型分析
3.2 體驗項目研究
3.2.1 體驗項目分析
3.2.2 體驗機會分析
3.2.3 體驗項目與價值、訪客類型的關系分析
3.3 體驗線路研究
3.3.1 一類體驗線路
3.3.2 二類體驗線路
3.3.3 三類體驗線路
第四章 環境教育規劃研究
4.1 環境教育定位
4.2 環境教育內容
4.2.1 環境教育專題
4.2.2 環境教育知識點
4.3 環境教育深度
4.3.1 環境教育深度的層次劃分
4.3.2 各生態體驗項目的環境教育深度
4.4 環境教育對象
4.4.1 社會公眾
4.4.2 國家公園訪客
4.4.3 當地牧民
4.4.4 學齡前兒童與中小學生
4.4.5 管理人員
4.5 環境教育方式
4.5.1 信息共享
4.5.2 科普讀物與傳媒作品
4.5.3 課程
4.5.4 展覽與活動
4.5.5 解說隊伍建設
4.5.6 生態體驗項目手冊
4.6 環境教育機制
4.6.1 建立全周期環境教育機制
4.6.2 設立環境教育管理部門
4.6.3 邀請多方參與環境教育
第五章 訪客管理研究
5.1 生態影響分析
5.1.1 生態影響與潛在風險分析
5.1.2 社會影響與潛在風險
5.2 訪客容量研究
5.2.1 空間容量計算
5.2.2 生態容量計算
5.2.3 生態足跡計算
5.2.4 小結
5.3 訪客影響管理
第六章 牧民參與研究
6.1 牧民參與原則
6.2 牧民參與的需求
6.2.1 參與內容與技能需求
6.2.2 參與人數需求
6.3 牧民參與機制
6.3.1 “管理局-牧委會-牧民”多方合作機制
6.3.2 培訓機制
6.3.3 保障機制
6.3.4 獎勵機制
第七章 監測體系研究
7.1 原則
7.1.1 構建以價值為基礎的監測指標體系
7.1.2 基于“狀態-壓力-響應”模型構建影響指標體系
7.1.3 基于“可接受的改變極限”理論建立監測反饋機制
7.1.4 建立完善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監測的機制
7.2 監測指標體系
7.2.1 生態體驗影響監測
7.2.2 訪客服務與管理監測
7.2.3 環境教育監測
7.2.4 牧民參與監測
7.2.5 管理能力監測
7.3 監測機構與機制
7.3.1 監測人員與機構
7.3.2 監測反饋機制
7.3.3 人才培養機制
7.3.4 公眾參與機制
第八章 保障機制研究
8.1 管理機構
8.2 訪客獎懲
8.2.1 設立訪客獎勵機制
8.2.2 設立訪客負面清單與信用積分機制
8.3 多方參與
8.4 能力建設
8.4.1 多元人才渠道,共建專業團隊
8.4.2 凸顯綜合素質,體現競爭選拔(針對NG0和牧民)
8.4.3 健全考評制度,打通成長渠道(針對管理者)
8.4.4 強化培訓成長,促進能力提升
附錄1 生態體驗項目
附錄2 規劃分析圖
附錄3 環境教育知識點
展開全部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規劃研究/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書系 作者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小組組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園林》副主編。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風景旅游規劃設計、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泰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天壇總體管理規劃、國家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十一五專項規劃、北京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等二十多個項目的項目負責人;在國際國內刊物發表二十余篇學術論文。
書友推薦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