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5325
- 條形碼:9787100185325 ; 978-7-100-18532-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教育史研究者中國現代教育家、哲學家吳雷川先生的日記,首次整理,彌足珍貴。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內容簡介
本日記為有名教育家、燕京大學校長吳雷川的晚年日記,記述了其在燕大十余年間的學術、工作與生活。日記內容包羅萬象,有關于哲學的札記與心得,關于文化的講演與題跋,還記錄了其與師友的往來日常,如馮友蘭、蔣夢麟、郭紹虞、許地山、洪業等學人的身影時常顯現于日記之中。此日記對于了解吳雷川的生平與思想、燕京大學校史和民國大學教育思想,均有重要重要參考價值。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目錄
1930年(民國十九年)
1931年(民國二十年)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
1941年(民國三十年)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節選
整理說明 吳雷川(1870—1944),原名吳震春,以字行,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曾于1928年12月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常任次長,1929年4月辭職后擔任燕京大學校長。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后,應北海公園松坡圖書館之邀,擔任常務干事。作為一位極具開拓性的思想創新者,吳雷川先生長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研究,撰有《墨耶》《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等著作,為我國教育事業以及傳播新知、啟迪民智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日記為作者晚年所做,做此日記時,正在燕京大學校長任上,故日記記述了其在燕大十余年間的生活、工作以及社會交往,內容極為豐富。主要包括: (1)讀書札記和研究哲學的心得,如讀《真理論》后詳述心得,做“唯物論”“科學藝術與宗教”摘要;又多論及哲學,研讀《中國哲學概論》諸書。另外,《課余匯鈔》輯存了大量思想史料及修身養性的格言警句。 (2)學術、文化演講稿及書畫題跋。作者在對學生的演講中闡述其教育思想,如演講“說求知之意義”,對宗教學院學生所做的演講“說儉”等。吳雷川精研書法,日記中記錄了他研習書法的許多內容,如習王羲之、顧愷之、褚遂良、裴耀卿、顏真卿等人書法等,還有受友人請求所寫的書畫題跋。 (3)日記還記錄了作者與其師友的往來以及生活日常,司徒雷登、馮友蘭、蔣夢麟、梅貽寶、郭紹虞、許地山、洪業、王鐘翰等人的情況均有記載,并留下了作者回復友人的大量信札。日記中還記載了曾任清末翰林院編修諸同人的交往集會,并名之曰“蓬山話舊”,其中包括著名學者、藏書家傅增湘,其與吳雷川為同年。 (4)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吳雷川堅持自食其力,以賣字為生,堅拒漢奸王揖唐的拉攏和利誘,以及偽北大的招攬。日記記載了其間北平書畫市場的許多細節,如書畫店鋪名號、各種書畫作品的價格等。后遷居北海松坡圖書館,擔任常務干事,日記又記載了圖書館艱難維持的歷史。 (5)作者嚴于律己,曾作“自恪日常生活要略”,從德育、體育、智育、群育等方面嚴格要求。對朋友則盡心盡力。如謝景升旅美游學年余,杳無音信,其夫人黃朵如不勝憂心,經吳雷川多方聯系后,得到謝景升來信,家人始得安心。特別是為籌備謝景升夫人及其子女生活費,吳雷川竭盡所能,感人至深。 此日記對于研究吳雷川先生的生平與思想、燕京大學校史和民國大學教育思想,探索民國年間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以及著名學者間的交友往來,均有重大參考價值。
碎金文叢吳雷川日記(精)/碎金文叢 作者簡介
吳雷川(1870—1944),本名吳震春,以字行,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光緒二十四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22年開始任教于燕京大學國文系,先后歷任燕京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箲鹌陂g,燕京大學被迫關閉后,擔任北海公園松坡圖書館常務干事。吳雷川長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研究,撰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等著作,于我國教育事業貢獻卓著。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