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48130
- 條形碼:9787111648130 ; 978-7-111-6481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本書特色
★《預測算法》將作為一部開創性著作,引發認知科學哲學領域的廣泛探討。 ——《澳大拉西亞哲學雜志》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任何對神經科學和心智哲學如何交互懷有興趣的讀者都將發現,這是一本取向科學視角的、極具啟發意義的作品。 ——《圖書館雜志》 (Library Journal) ★精彩絕倫……克拉克的《預測算法》將成為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掌握預測加工理論工具的起點。 ——《元科學》 (Metascience)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建立在巨量研究工作的基礎之上,令人回味無窮?死藶榧氈旅枥L以貝葉斯理論刻畫人類認知的經驗價值,以及包含這種貝葉斯觀念的更為廣闊的哲學圖景鋪平了道路。 ——《英國科學哲學雜志》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內容簡介
物質如何產生感知、思維、夢境和創造力?我們的大腦如何理解思想、理論和概念?所有這些非物質的精神狀態,包括意識本身到底植根何處?在神經科學、心理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等各學科繁忙的交匯處,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問題的答案正慢慢浮出水面。 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安迪?死耍ˋndy Clark)從幾個領域入手,揭示了大腦作為預測引擎這一現實——不錯生物已經演化成為善于預測傳入感知刺激流的復雜裝置,這些預測會引發行動,構建我們的世界,并改變我們需要參與和預測之物?死藥ьI我們踏上靠前的發現之旅,描繪了預測加工的循環因果流程和有機體——環境的自組織結構,展示了一種大膽的、全新的、很前沿的視角。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目錄
致謝
引言 猜謎游戲
第1部分 預測的力量
1 預測機器
1.1 覺知一杯咖啡的兩種方式
1.2 采用動物的視角
1.3 自舉式學習
1.4 多層架構的學習
1.5 數字解碼
1.6 結構處理
1.7 預測加工
1.8 標示新異刺激
1.9 預測自然場景
1.10 雙目競爭
1.11 抑制與選擇性增強
1.12 編碼、推理和貝葉斯大腦
1.13 把握主旨
1.14 大腦中的預測加工
1.15 沉默是金?
1.16 期望看見一張臉
1.17 被預測引入歧途
1.18 心智的倒置
2 調節音量:噪音、信號和注意
2.1 信號識別
2.2 白色圣誕節
2.3 雙向信息的精妙博弈
2.4 注意、偏向競爭和信號增強
2.5 整合與耦合
2.6 品味行動
2.7 注視分配機制:何謂順其自然
2.8 知覺-注意-行動環路的循環因果架構
2.9 相互確證的誤解
2.10 關于精度的疑慮
2.11 令人始料未及的大象
2.12 當精度變得反常
2.13 在焦點以外
3 幻象之城
3.1 建構的邏輯
3.2 簡單的“看見”
3.3 跨模態和多模態效應
3.4 元模態效應
3.5 知覺到缺失
3.6 期望和有意識的知覺
3.7 從知覺到想象
3.8 對想象與知覺的“讀腦術”
3.9 夢工廠
3.10 PIMMS與過往經歷
3.11 開啟心智的時間之旅
3.12 認知安裝包
……
第2部分 具身的預測
第3部分 搭建預測支架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節選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預測加工模型對研究有意識知覺的神經基礎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將在第7章中詳細展開。當前,對一些日常現象的回顧將有助于我們初步理解。比如說,用一臺音效不佳的破收音機播放一首熟悉的歌曲,聽上去顯然要比用同一臺收音機播放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更加清晰。雖然我們也許可以在一個簡單的前饋特征檢測框架下將其理解為某種記憶效應,但現在視其為一種真正的知覺現象似乎同樣合理。盡管清晰的聽覺經驗涉及使用一套更好的自上而下的預測(或用貝葉斯術語來說——一套更好的“先驗”),但它們與不甚清晰的聽覺經驗都是以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也就是說(至少我會主張),熟悉的歌聽起來確實更清晰,但這并不是因為記憶在后續實施了某種“填充”,并以一種回看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聽覺經驗的判斷。相反,自上而下的影響在加工過程的早期階段就開始了,它的效果只能描述為真實知覺經驗的“增強”,這在概念上沒有什么問題(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因此,想象這樣一種生物,它的聽覺器官被調諧為極適宜檢測某種與生物相關的聲音。再想象一下,該調諧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這種生物具備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先驗,這樣就算環境中有相當大的噪音(一種雞尾酒會效應),它們仍能檢測到信號。當然,我們可以簡單地說,以上例子反映了這種生物知覺的敏銳性,但我相信,音樂愛好者之所以能從一臺破收音機中聽出一首熟悉的曲子,也必然是一個道理。當我們逐漸降低輸入信號的重要性,并調高上層期望的影響時,如何把握度的問題?畢竟,就算一個人想象力足夠豐富又足夠幸運,其虛構恰好能夠預測外部世界,我們也不能說他對外部世界有真正的知覺——他是靠猜的,只是運氣好蒙中了。我們不致被迫承認他擁有真正的知覺,是出于以下兩點:首先,考慮一下反事實因素:假如某些外部事件的展開方式恰如你的猜測,那么一旦它們換一種方式展開,你的猜測就落空了。這足以將幸運的猜測與正常的預測加工區分開來。其次,真正的知覺主體有關注特定對象的能力,如前文所述,這是通過調高誤差信號某些方面的權值實現的。也就是說,只要愿意,我們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破收音機那略顯模糊的音質上,調高選定感知預測誤差的權值,以揭示這臺機器所發出聲音的細節特點,進而得出結論——“該換臺新的了”。因此,是否具有反事實魯棒性,以及能否基于注意調整感知預測誤差增益,這兩點共同區別了“幸運的猜測”和預測驅動的真實知覺。Melloni等人的研究很好地證明了預測在建構有意識的知覺經驗中扮演何種角色(2011)。他們指出,形成一個可報告的意識知覺所需的“起效時間”隨期望而變化,換言之,期望可以加速有意識的知覺的產生。利用腦電(EEG)信號,Melloni等人計算出,在同樣條件下,對預測良好的刺激,有意識知覺的產生可以提前100毫秒,因此“感知過程中對刺激可見性的標記(signiture of visibility)不一定有嚴格的潛伏期,而是取決于個體有無期望”(Melloni et a1.,2011,p.1395)。他們認為,要對研究結果進行*理想的解釋,需要訴諸某種多層預測編碼架構,其中“有意識知覺是假設檢驗的結果,系統迭代執行這類檢驗,直至上下層區域的信息達成一致”(p.1394)!
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認知科學家、哲學家,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心理學和語言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含人工智能、具身認知、機器入學和預測心智。主要作品包括:●《此在:重整大腦、身體和世界》(Being There: Putting Brain, Body and World Together Again)(1997)●《心智構件:認知科學的哲學概論》(Mindwa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2001)●《天生的賽博格:心智、技術與人類智能的未來》(Natural-Born Cyborgs:Minds, Technologies,and the Fu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2003)●《拓展心智:具身、行動與認知的延伸》(Supersizing the Mind: Embodimem,Action, and Cognitive Extension)(2008)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