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劉克襄動物故事:野狗之丘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2033
- 條形碼:9787020142033 ; 978-7-02-01420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克襄動物故事:野狗之丘 本書特色
1、 臺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劉克襄經典動物小說 2、 臺灣地區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經典 3、 今天談到自然寫作已經不能不想起劉克襄,想到劉克襄就不能不想起自然寫作。 ——著名作家 梁文道
劉克襄動物故事:野狗之丘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的對象是流浪狗。它們的習性如何?怎樣在城市游蕩?如何交往朋友?如何繁殖下一代?作者選擇了一條尋常的城市巷子,以其多年觀察野生動物的方式,寫下了十二只都市野狗六百多天的生活內容,采用遠鏡頭敘事模式,文字冷靜而細膩,讓我們直視都市野狗的棲息生態,揭開了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流浪狗行為的秘密;作者還悉心畫下一只只野狗,懷念那些野狗相伴的日子,也重新賦予它們溫度。總之該書堪稱近年來一部不可多得的動物文學作品。
劉克襄動物故事:野狗之丘 節選
**章 美好的小山生活 冬日清晨,朦朧的薄霧里,一只瘦小的黃狗孤單地穿過森林隱秘的小山,靜悄悄地走到山腳的垃圾 場。它帶著狐疑的眼神,觀望了一陣,迅即接近垃圾場。垃圾場位于窄小的巷子底,旁邊的小山主要以相思樹林為主。人們給巷子編了號碼,一○一巷。垃圾場總是堆積著許多臟亂的廢棄家具。 瘦小的黃狗叫小冬瓜,背脊的皮膚露出大面積的紅斑。一般獸醫若是診治家狗,看到這種外表,都會善意地提出警告。他們往往如此分析:若不醫治,這處潰爛的傷口將不斷地蔓延,*后擴展到整個背部,乃至全身;這時它會像瘌痢狗一樣,全身像燙過了熱水,脫了層皮,到處紅腫,只剩下稀疏的體毛;然后,身體迅速地羸弱,邋遢地病死。 黃昏時,小區的居民固定把垃圾、廚余拎到這兒丟棄。夜深時,垃圾車才轟隆到來,匆匆地清理垃圾后,再倉促地離開。除此,很少有人會在這兒久留。 對許多野狗來說,這種環境下的食物*不虞匱乏,這兒便成為重要的覓食場。一如人們*愛集聚的傳統菜市場。它們以垃圾場為生活重心,鎮日在這里徘徊,甚至就滯留附近,集聚成小群生活。小山便是許多野狗棲息的家園。 小冬瓜已經在小山滯留了一段時日。它的眼神充滿不信任,全身緊繃,只要有人接近垃圾場就迅速遠離,溜回山上。它也和巷子里的野狗保持距離,仿佛有某種隱情,不想和其他野狗為伍。 抵達垃圾場時,恰巧有兩只偶爾也出現的野狗在垃圾堆吃東西。小冬瓜寧可站在旁邊等候。等它們用完餐,離去了,再慢慢地挨近。 它用前腳迅速地翻撥食物,似乎先前就斷定了,食物在哪里。找到食物,便迅速地吞咬,仿佛許久未進食般。奇怪的是,囫圇吞后,又急切地想離去。 一只和它體形同大的母狗蛋白質,從容地出現了。蛋白質住在一○一巷巷口的摩托車店里,日子過得悠閑,平常愛隨處亂晃。沒事還會對路過的、感覺不對的車輛追吠,非常惹過路人討厭。 小冬瓜并未躲閃蛋白質。它們用鼻子互聞,似乎有某種生活的感悟,只有它們才能理解。那互聞也透露了許多訊息。其中之一,蛋白質知道小冬瓜生小狗了。 另外,彼此也在互聞中相互打氣吧。 我們人類可能沒有這種預知的本事,卻有另一個簡單的辨識方法,仔細注意母狗的肚腹就一目了然。這時,小冬瓜肚腹下方的乳頭是腫脹、粉紅而下垂的。 蛋白質并沒有吃任何東西。它似乎只是想出來游逛,找一些樂趣。這大概是多數家狗的特性。很像一些有錢有閑的貴婦,吃飽飯沒事做,外出購物般。蛋白質在巷子里東聞西嗅,尋找新鮮、好玩的事物。小冬瓜回山里時,蛋白質并未尾隨,兀自神采奕奕地,繼續沿著巷道溜達。 小山不高,*高點不過海拔六十米。小冬瓜暫時把它的住家安置在那兒,一處居高臨下的平緩臺地上。一對幸存下來的小狗,就窩在那兒。一白一黑,分別叫馬鈴薯和小不點。 為什么只有兩只呢?我們大致可從食物和疾病的角度,作一綜合分析。 通常,一只野狗沒有多少食物可吃,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很難像家里的母狗,一胎八九只,甚至十來只。但少說也該有四五只吧,若剩下兩只,一定是小狗群在生長過程里遇到了麻煩。 在野外什么事都可能發生。譬如,隨便一場皮膚病的傳染,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氣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只要來個寒流,小狗有可能受凍或挨餓,迅速死亡。又或者,初次懷胎的母狗不懂得照顧,或是來不及提供充裕的奶水,都可能讓小狗無法存活。 換言之,原因太多了,如此深入討論小野狗的死亡問題,實在沒有意義。無論如何,這兩只幸存下來,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那意味著,兩只小狗想必是活得健壯,有著堅強的生存毅力的。 事實呢?卻有一些不盡然吧。當小冬瓜接近巢位時,它們起身搖尾迎接,就清楚地看出端倪。站出土坑搖尾的是馬鈴薯,看來精瘦結實。但瘦弱許多的小不點只是略微抬頭,用前腳撐著身子,似乎連抬起后腳的力量都沒有。 它們的模樣不會超過兩個月大。若是一般家里的小狗,這時長相肥胖,*是可愛活潑之際:到處亂跑亂鉆,惹是生非;隨便丟個球過去,都會把球當成玩伴或敵人,一下子躲閃,一下子攻擊它,整天就繞著球團團轉。 野外的小狗根本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若有也很短。多半時候,腦海浮升的恐怕都是如何填飽肚子的想象。整天都待在土坑里保持體力,設法不讓自己虛弱下去。 小冬瓜一回到土坑,馬鈴薯便迫不及待地湊上前,仿佛餓了好幾餐,緊咬住一個乳頭開始猛吸。小冬瓜似乎被咬得有些疼痛,幾乎站立不住。那小不點也慢慢地趨近,好不容易挨著另一個乳頭,仰著頭,忘情地吸吮起來。 馬鈴薯的體形比小不點壯碩許多,足足大了三分之一。可見,在前些時吸奶的過程里,小不點一定受到馬鈴薯不少的欺負,或是根本搶不到足夠的奶水喝。 它們棲息的凹坑,上方有隱秘的林子遮護著,擋住了冬天的連綿細雨,卻無法曬到陽光。還好,干燥的凹坑冬暖夏涼,成為溫暖而舒適的窩。尤其是寒流來襲的這個時節,更成為小狗避寒的好所在。 除了凹坑的特性外,小冬瓜為何選擇山頭居住?大概與那兒居高臨下,適合展望、嗅聞空氣都有關系。但這時其他野狗都躲到較為溫暖的街弄去了。譬如,有的會選擇人家剛熄火的車子,蹲在排氣管下方取暖。也有的,就近于垃圾場,一起窩在紙箱里。縱使是一般流浪的母狗生小孩,有的也會選擇溫暖的住家角落。小冬瓜的選擇,完全是與眾不同的。除了不想受到干擾,能夠安心地照顧小狗外,猜想個性謹慎、野性較強都是原因吧。 天色有點陰冷,小冬瓜不會再下山。它知道山下現在要找到食物已經不容易。要等到黃昏以后,才會有人再出來丟垃圾。以前還沒有養育小狗時,它常到巷口,那兒有好幾家飲食店,譬如早餐店、賣面的小吃店,以及自助餐店等,飲食店后面的巷子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被丟棄的食物。只是小狗還小,必須隨時照顧。目前的狀況,巷口對它來說有些遙遠了。 小冬瓜已近三歲,關于它的身世,野狗嘛,大抵說來,幾乎不可能從遠古祖先就是野狗,這樣的代代相傳。很可能上上一代,或者上一代就是家狗。甚至,自己本身就是,只是后來遭到遺棄。這種野狗里的棄狗,恐怕才占大多數呢。 至于,一只棄狗的心理,因為棄養的原因不同,往往會造成它日后作為野狗時的行為和心態的改變。若受到很大的打擊,大多會喪失信心。我們在街上看到的棄狗,便常有一種猥瑣、毫無信心的神情,它們總是走在街角,躲閃著人,連三歲小孩都害怕。若是一般照顧得很好的小狗,縱使是兩個巴掌大的博美犬,走起路來常抬頭挺胸、理直氣壯的樣子,仿佛整條街都是它的天下。 小冬瓜的母親大概是一只棄狗。它出生于附近一個社區旁邊的傳統菜市場。一歲時,在捕狗大隊掃蕩下,胡亂地逃竄,意外地流浪到小山附近。這是它第二次生小狗。**次也在小山,但全部染病死了。這次,它依舊在半山腰生小狗,只是小狗能走動時,就帶到山頭去了。幸存的兩只小狗跟它一樣,都患有皮膚病。 小冬瓜選擇這處視野和通風良好的環境,可見依舊保有野狗祖先原始而機警的性格。小山山頭很少有人類出現。只有一回,一個荷鋤的中年人出現了。 他住在垃圾場旁邊的某棟公寓里,每天翻過山的鞍部去另一邊的山腳種菜。這種人其實不少,可能剛剛從某個工作單位退休,但年紀也不是很大。大隱于市,寄情于菜畦的耕作。 我們姑且稱此人為菜農。那天,菜農不知為何,繞出山徑到山頭來巡視,可能是要找找看有無藥草。結果,驚醒了睡夢中的小冬瓜。小冬瓜遠遠就聞到那人的味道,站起來,機靈而緊張地大聲“汪、汪”叫。過不久,菜農愈來愈近時,小冬瓜有些害怕,改變成低吠的“唉、唉”聲,轉而調頭離去,從一處較為險峭的土壁半跑半滑下山。兩只小狗聽到低吠聲,也本能地一個骨碌翻離土坑,奮不顧身地尾隨其后,連滾帶爬,消失于斜坡的草叢。 等菜農離去,它們再爬回來。結果,回家的路程就辛苦了許多。馬鈴薯還勉強跟得上母親。那小不點卻挫折連連,幾乎陷在半途的一處斷崖,還發出無奈的哀號聲。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平坦的小路,鉆過一些蕨葉的草叢,才繞回土坑。小不點哀號時,小冬瓜只顧趴在土坑休息,毫不動心。 假如小不點沒回來,小冬瓜恐怕也不會過去幫助它。這是小不點自己必須做到的,假如它無法達成,它會和先前出生的兄弟姊妹一樣,喪命于林子深處。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