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207094
- 條形碼:9787553207094 ; 978-7-5532-070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本書特色
本書編寫團隊就開始籌劃編撰《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近20年來,編寫團隊成員幾乎踏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野外實地調查行程超過80萬公里,采集制作藥用動植物標本3萬余份,拍攝照片50余萬張。通過對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結合已有的文獻資料,歷經2年的編寫,并經反復修改才成此書。此書的出版有助于夯實貴州中草藥資源研究的基石,豐富中醫藥文化寶庫,為地方中草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和諧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科學全面展現貴州豐富中草藥資源的著作!顿F州中草藥資源圖典》共計8卷,其中藥用孢子植物1卷、藥用種子植物6卷、藥用動物和礦物共1卷。全套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收載貴州中草藥資源近3500種,每種以文字的形式記述“植物名稱”“別稱”“植物形態”“生境及分布”“采收加工”“功能與主治”“附注”等信息,并配以精美彩色圖片1~4張,整套書的圖片達到7000多張。藥用動物、藥用植物部分的編排以分類學的“科”“屬”為單位。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目錄
裸子植物
蘇鐵科 Cycadaceae002
銀杏科 Ginkgoaceae004
松科 Pinaceae005
杉科 Taxodiaceae017
柏科 Cupressaceae020
羅漢松科 Podocarpaceae027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030
紅豆杉科 Taxaceae034
麻黃科 Ephedraceae038
買麻藤科 Gnetaceae039
被子植物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042
胡椒科 Piperaceae045
金粟蘭科 Chloranthaceae053
楊柳科 Salicaceae062
楊梅科 Myricaceae068
胡桃科 Juglandaceae071
樺木科 Betulaceae077
榛科 Corylaceae082
殼斗科 Fagaceae088
榆科 Ulmaceae105
馬尾樹科 Rhoipteleaceae118
桑科 Moraceae119
大麻科 Cannabaceae147
蕁麻科 Urticaceae150
鐵青樹科 Olacaceae187
檀香科 Santalaceae188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190
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203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217
蓼科 Polygonaceae219
藜科 Chenopodiaceae272
莧科 Amaranthaceae278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294
商陸科 Phytolaccaceae295
馬齒莧科 Portulacaceae297
落葵科 Basellaceae300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301
睡蓮科 Nymphaeaceae320
蓮科 Nelumbonaceae322
金魚藻科 Ceratophyllaceae323
連香樹科 Cercidiphyllaceae324
毛茛科 Ranunculaceae325
芍藥科 Paeoniaceae377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379
小檗科 Berberidaceae388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430
植物名稱索引447
中文名索引461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節選
蘇鐵科 Cycadaceae 常綠木本植物,樹干粗壯,常不分枝。葉螺旋狀排列,有鱗葉及營養葉,二者相互成環著生;鱗葉小,營養葉大,深裂成羽狀,稀叉狀二回羽狀深裂,集生于樹干頂部或塊狀莖上。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于樹干頂端,直立;小孢子葉扁平,鱗狀或盾狀,螺旋狀排列,其下面生有多數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扁平,上部羽狀分裂或幾不分裂,生于樹干頂部羽狀葉與鱗狀葉之間。種子核果狀,具三層種皮,胚乳豐富。本科共9屬約110種。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僅有蘇鐵屬,共16種,產于華南、西南各省區。 植物名稱:蘇鐵 Cycas revoluta Thunberg 別稱:鐵樹 植物形態: 樹高約2 m,稀達8 m以上。羽狀葉,葉軸橫切面四方狀圓形,葉軸基部兩側有齒狀刺;羽狀裂片,先端有刺狀尖頭,基部漸窄。雄球花圓柱形,小孢子葉密生黃褐色茸毛,花藥通常3個聚生;大孢子葉扁平,上部的頂片卵形至長卵形,羽狀分裂,裂片12~18對,密生淡黃色茸毛;胚珠2~6枚,生于大孢子葉柄兩側,有茸毛。種子卵圓形或倒卵圓形,紅褐色或橘紅色,密生灰黃色短茸毛,后漸脫落。 生境及分布: 貴州各地均有栽培,作為觀賞植物。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功能與主治: 葉入藥,理氣止痛,散瘀消腫;主治吐血,便血,無名腫毒,外傷出血等。果實入藥,平肝潛陽,收斂固澀;主治高血壓,遺精,白帶過多等。根入藥,祛風通絡,活血止血;主治風濕麻木,跌打損傷,勞傷吐血等。 附注: 《本草綱目拾遺》《新華本草綱要》收載品種。貴州布依族用藥。 蘇鐵科 Cycadaceae 植物名稱:南盤江蘇鐵 Cycas szechuanensis W. C. Cheng et L. K. Fu 別稱:貴州蘇鐵 植物形態: 樹高近1 m,具大型羽狀葉,兩側具短刺;羽狀裂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8~18 cm,寬8~12 mm,無毛,基部兩側稍不對稱,先端漸尖,邊緣稍反曲,中脈在兩面隆起。大孢子葉在莖頂密生呈球形,密被黃褐色茸毛或銹褐色茸毛;鉆形裂片兩面無毛,邊緣和基部密生黃褐色茸毛;大孢子葉的下部有急縮成粗短的柄,兩側著生胚珠2~8枚;胚珠無毛,球形或近球形,肉黃色,頂端紅褐色,具短的小尖頭。 生境及分布: 生于海拔450~800 m的河谷灌叢中。分布于安龍、冊亨、興義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功能與主治: 葉入藥,理氣止痛,散瘀消腫。主治吐血,便血,無名腫毒,外傷出血等。 附注: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銀杏科 Ginkgoaceae 落葉喬木,樹干高大,分枝繁茂;枝分長枝與短枝。葉扇形,有長柄,具多數叉狀并列細脈,在長枝上螺旋狀排列散生,在短枝上成簇生狀。球花單性,雌雄異株,生于短枝頂部的鱗狀葉的腋內,呈簇生狀;雄球花具梗,葇荑花序狀,雄蕊多數,螺旋狀著生,排列較疏;雌球花具長梗,梗端常分2叉,稀不分叉或分成3~5叉;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外種皮肉質,中種皮骨質,內種皮膜質。本科僅1屬1種,我國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狀態的樹木,其他各地栽培很廣。近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遵義地區也發現了野生種群。 植物名稱:銀杏 Ginkgo biloba Linnaeus 別稱:白果 植物形態: 喬木,高達40 m。樹皮灰褐色,粗糙開裂,枝斜展,短枝密被葉痕;冬芽黃褐色,卵圓形。葉扇形,有多數二叉狀平列的葉脈,短枝上的葉的頂端常具波狀缺刻,長枝上的常二裂,基部寬楔形,萌芽枝及幼樹之葉較大,中部深裂。種子倒卵形、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5~3.5 cm,熟時黃色或橙黃色;外種皮肉質,被白粉;中種皮骨質,白色,有2~3條縱脊;內種皮膜質;胚乳肉質,子葉2枚。 生境及分布: 生于海拔500~1000 m的林中。貴州各地均有栽培,盤州、長順及遵義等地有野生古銀杏。 采收加工: 葉秋末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種子成熟后采收,曬干。 功能與主治: 葉入藥,活血養心,斂肺澀腸;主治胸痹心痛,喘咳痰嗽,泄瀉痢疾,白帶過多。種子入藥,斂肺定喘,止帶縮尿;主治哮喘,白帶過多,白濁,遺精,尿頻,無名腫毒等。 附注: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品種。貴州苗族、仡佬族用藥。 松科 Pinaceae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狀;枝僅有長枝,或兼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短枝,短枝通常明顯,稀極度退化而不明顯。葉條形或針形,基部不下延生長;條形葉扁平,稀呈四棱形,在長枝上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針形葉2~5針(稀1針或多至81針)成一束;▎涡,雌雄同株;雄球花腋生或單生于枝頂,或多數集生于短枝頂端,具多數螺旋狀著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個花藥,花粉有氣囊或無氣囊;苞鱗與種鱗離生(僅基部合生);種鱗的腹面基部有2粒種子。本科共11屬約235種,主要為高大喬木,絕大多數是森林樹種及用材樹種,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華南地區高山地帶組成廣大森林。我國有10屬約108種。 植物名稱:雪松 Cedrus deodara (Roxburgh) G. Don. 植物形態: 喬木,高可達70 m。樹皮裂成不規則鱗狀塊片,大枝不規則輪生,小枝稍下垂。葉針形,堅硬,上部稍寬,先端銳尖,下部漸窄,橫切面三角形,每面有數條白色氣孔線。球果卵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12 cm,徑5~9 cm,成熟時紅褐色,頂端圓鈍,有短柄;種鱗上部寬,頂端平,呈扇狀倒三角形,兩側邊緣有細缺齒,背部密生銹色毛。種子三角形,上部具闊翅;ㄆ2—3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生境及分布: 生于海拔1300~3300 m的地帶。貴州多數地區有栽培。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收,葉除去雜質,木材去皮,曬干。 功能與主治: 葉、木材入藥,清熱利濕,散瘀止血。主治痢疾,便血,水腫,風濕痹痛等。 附注: 《新華本草綱要》收載品種。 植物名稱: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ers 植物形態: 喬木,高達40 m。樹皮呈不規則深縱裂,成塊狀脫落;一年生枝干呈粉紅色或淡褐紅色,通常有毛;二年生或三年生枝無毛,呈灰褐色、黃褐色或褐色。葉條形,在側枝上排列成兩列,先端通常有微凸起的鈍尖頭。球果圓柱形,長9~20 cm,徑4~6.5 cm;中部的種鱗卵狀斜方形,長3~4 cm,寬2.5~3 cm,邊緣有明顯的細小缺齒,鱗背露出部分有毛或幾無毛。花期4—5月,種子10月成熟。 生境及分布: 生于海拔1000~2000 m的疏林中。分布于晴隆、興義、威寧、赫章及安順(西秀區)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 功能與主治: 根皮入藥,消腫止痛,活血祛瘀,解毒生肌。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癰腫毒。 附注: 《新華本草綱要》收載品種。
貴州中草藥資源圖典 第二卷 作者簡介
孫慶文,男,1978年8月生,教授,現任貴州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省級重點學科“生藥學”學術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植物學會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基本藥物中藥原料資源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體系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苗醫藥分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藥用資源分會理事,貴州省民族醫藥學會理事,貴州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貴州省科技特派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