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9033
- 條形碼:9787512719033 ; 978-7-5127-190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本書特色
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鼎力推薦! 47個教養細節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提升孩子的社會情商。 作者以近些年見諸新聞頭條的與青少年培養有關的熱點社會事件為引子,提煉出了15個培養孩子社會情商的教養重點。作者的目的是構建一個孩子完整社會情商的養育閉環,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造福社會提供助力,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料。 潤米咨詢創始人、著名商業咨詢顧問 劉潤 航海家、藝術家,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翟墨 《新民晚報》高級編輯、副刊部主任 劉芳 鼎力推薦!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內容簡介
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如果過于在意培養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很容易培養出一個“怪孩子”,比如拖拉的孩子、暴躁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孤獨的孩子、冷漠的孩子、蠻不講理的孩子、挫折感強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大多數失敗的教育,無不和父母過于重視考試分數、輕視心理撫養有關。父母若忽視或錯過孩子“社會情商”發展的很好時機,會讓孩子帶著“失落的一角”長大,然后進入社會。這樣的孩子,容易成為社會的妥協者。作為家長,我們要時刻思考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的很終目的到底是什么?不要刻意培養一個“完美孩子”,而要努力培養一個有完整的“社會情商”的孩子。社會充滿不確定因素,機遇和挑戰并存。孩子要想游刃有余地行走社會,必須具備完整的“社會情商”。作者根據自己多年關于青少年教養的思考和實踐,圍繞“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這個主題,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育方法。這是本書的緣起。作者以近些年見諸新聞頭條的與青少年培養有關的熱點社會事件為引子,提煉出了15個培養孩子社會情商的教養重點。作者的目的是構建一個孩子完整社會情商的養育閉環,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造福社會提供助力,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料。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目錄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節選
第1章 培養自信和勇氣, 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啟示錄: 女兒說“我是*丑的孩子”,媽媽這樣霸氣回應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沮喪地對你說:“媽媽,我是世界上*丑的孩子。”你將如何應對?美國著名歌手、創作人Pink在一次頒獎晚會上,和觀眾分享了自己與女兒的一個小故事。 Pink說,有一次她開車送女兒去學校時,女兒難過地說:“媽媽,我知道,我是世界上*丑的女孩。”這位紅遍美國的超級明星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于是用一個語氣詞對當時的尷尬氣氛做了一個小小的緩沖:“哈?” 別小看這個緩沖。**,她可以為自己贏得時間,進而思考如何應對;第二,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家長過于敏感的反應可能會嚇到孩子,從而阻斷孩子的傾訴。 女兒繼續說:“我像是一個留著長頭發的男孩。” 聽到這句話,Pink內心波濤洶涌。她在頒獎晚會上分享了自己當時的想法:“天哪,她才6歲,怎么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誰說了什么?我能踢他的屁股嗎?” 然而,想法歸想法,Pink當時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并沒有說什么。回到家,她立即默默地做了一個PPT,然后找了一個機會在女兒面前做了一次演講。她在PPT里,提到了大量當代社會活出真實自我的歌手和藝術家:“他們一直在堅持真我,哪怕一直受到嘲笑。他們就像旗幟一樣,鼓舞著我們。” Pink慷慨激昂地講著,同時不停地觀察女兒的反應。 她不失時機地問女兒:“我真不知道你覺得自己像個男孩的想法是怎么來的。你看看我,你覺得我好看嗎?” 女兒說:“好看。” “謝謝!”Pink話鋒一轉說,“但是,你知道嗎?我其實一直被人嘲笑。比如,有人嘲笑我肌肉太多、腿太粗、身體太強壯,說我像個男人。” 接下來,Pink連問了女兒4個問題: “你看我為此留長發了嗎?”(Pink一直以短發示人。) “沒有,媽媽。” “你看我為此改變身材了嗎?” “沒有,媽媽。” “你看我改變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方式了嗎?” “沒有,媽媽。” *后,Pink放出了一個大招:“你看我的演唱會門票是不是全部賣完了呀?” “是的,媽媽。” *后,Pink終于揭開了這次演講的“核心思想”:我們不需要為誰改變,也不必用外表來吸引別人。我們若能努力,都將活出*好的自己。 *后,Pink當著頒獎晚會上所有人的面,鏗鏘有力地對女兒說:“我的寶貝女兒,你很美,我愛你!” 那一刻,女兒熱淚盈眶。 Pink給很多家長上了一課,一堂關于自卑和自信的課。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兒童天生有自卑感,因為他們還未成年,所以養育者給予的指導異常重要。 當孩子被自卑籠罩時,Pink沒有反復說教,也沒有用空洞無力的語言去鼓勵,而是身體力行,用實例結合自己的經歷,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有這樣的媽媽,真是孩子的幸運。 要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社會情商,家長必須重視孩子自信力的培養。自信力是一種后天可以習得的技能。這種技能,光芒無限,意義重大,能給孩子自尊和成就感,可謂孩子社會情商的“核心維生素”。如果缺乏自信,孩子的成長將嚴重受挫,人生也不會一帆風順。 讓我們一起給孩子一個穩定其內心的支點,帶他正確地認識自我,自信地擁抱自我,從而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教養工具1: 用“你的信任”激發孩子的自信 我在做小記者培訓項目時,常和家長打交道。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老師,我家孩子不自信,怎么才能幫他建立自信呢?” 通常,我會這樣反問:“你百分百信任你的孩子嗎?”這時,家長總是七嘴八舌地回答:“沒法信任他呀!” “有時他在房間里,說是寫功課,真不知道在搗鼓什么?” “他總是天馬行空地要做這做那,明明沒這個能力,非要異想天開……” 美國知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在著作《孩子:挑戰》中寫道,我們要不間斷地向孩子表達信心和信任,這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克服任何困難的態度。 孩子從出生起,接觸*多的人是父母。他的自信力,*初源于與父母高質量的互動。他**次走路時,**次說話時,你的積極回應和正面的鼓勵都將是他自信的源泉。 孩子人生早期通過養育者的反應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如果得到的反饋是自己有力量、值得信任,孩子一定會喚醒內在的資源去發展自己,自然而然會發展出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當領導把一個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我們會感到肩頭責任重大,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被人信任的激動,接著渾身上下充滿力量和信心,然后會調動一切資源,盡自己所能地干好這件事。 同理,幫孩子建立自信的**要訣,就是——給孩子一顆“信任糖”。 那些被“信任糖”滋養的孩子,眼睛里的光芒比同齡人更耀眼,他們體內將永遠深藏一種力量。這樣的孩子往往能*大程度發揮自己內在的潛能,進而發展出自信心和各種能力,克服種種困難,活出從容自在的人生。 下面,我分享一個與我自己有關的例子。2018年8月,我和米爸帶米奇去敦煌玩了幾天,當晚在營地露營。第二天,我們很早就起來,為的是一睹鳴沙山的日出。看日出的*佳地點是營地旁邊的沙山上。這座沙山目測高約100米,坡度為75°左右。 我和米奇開始登山時,米爸早我們一步,已經登上了山頂。我和米奇提了一口氣,開始攀登沙山。有沙漠徒步經歷的朋友應該知道,攀爬沙山特別難,經常走兩步陷一步,十分吃力。這座沙山特別陡,我們倆好不容易才爬到沙山的三分之二處,累得氣喘吁吁,甚至有放棄的打算。 這時,率先到達山頂的米爸連同幾個陌生人,一起朝我們大喊:“加油,米奇!加油,米媽!你們肯定行!”說來神奇,我們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力,咬緊牙關,一口氣沖到了山頂。我們做到了!我和米奇忍不住擊掌慶賀。眺望沙漠的盡頭,一輪旭日正冉冉升起,好壯觀! 事后,我和米奇交流。他跟我有一樣的感受,被爸爸還有其他陌生人信任的感覺真好!他們都相信我們一定能爬上去,我們仿佛接收到了他們的“信任磁場”,渾身上下充滿了力量,*終一鼓作氣征服了沙山。“我覺得自己挺擅長爬山的,上輩子會不會是一只巖羊啊?”米奇說完,自己先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無條件地信任孩子,不斷向他發送“信任磁場”,他就一定能接收到我們發送的“電波”。接下來,他會有很強的動力和自信去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信任還可以體現在“退后一步”上,以騰出空間讓孩子自己發展自信。米奇小學時某次期中考試,因為發燒在家,沒有參加。第二天米奇病情穩定后,我向老師要來考卷,想讓米奇在家里做一下。 當時,不知為何我心里居然冒出這樣一個念頭:讓他在臥室里獨自考試,他會不會偷看書本呢?但隨即我就被自己這個“齷齪”的想法嚇了一跳。我的孩子從小到大*可貴的品質就是誠實,難道這點小事我還不能信任他? 于是,我大方地把考卷給他,在他書桌上放了一個鬧鐘,然后摸摸他的頭說:“如果你身體恢復了,就把試卷做完。媽媽去給你做好吃的了!”一小時后,他從自己的房間出來把考卷遞給了我。我算了算分數,差不多是他平時的水平。我心里松口氣:幸好我選擇信任他,否則他該有多傷心、多氣餒! 自信還可以來自同伴。去年,我一個受訪者告訴我,她女兒在讀初三,壓力很大。另外,她還告訴我,她女兒的班里每個同學壓力都很大。她問我怎么辦,我給她女兒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出了個主意。這個主意立即被采納。這個主意是這樣的,讓班上每個孩子寫下希望考取的高中,并將其貼在教室的墻上;然后,每天早晨,無論哪個同學走進教室,全班同學都齊聲呼喊:“某某某,你一定能考上某某高中!你能行!加油!” 受訪者的女兒后來回憶說,她那些天每一次走進教室,聽到同學溫暖的呼喊,看到同學充滿信任的眼睛,常常熱淚盈眶,心底不由得升騰出一股力量。那段時間,她仿佛變了一個人,異常刻苦,*終考取了理想的重點高中。而那個班,成為全校重點高中錄取率*高的班級。 你看,這顆來自全班同學的“信任糖”甜不甜?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既然如此,來吧!釀一顆“信任糖”,遞到孩子嘴邊,讓他盡情品嘗這甘美的滋味。在你的無限信任中,他會積蓄無窮的力量,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教養工具2: 用興趣愛好幫孩子建立自信 有一次,一個家長抱怨說:“我辛辛苦苦帶孩子參加這個班、那個班,孩子學了很多技能,但我總感覺他還是沒有自信,遇到事情總是畏畏縮縮,或者提不起精神。”我想,類似這樣的家長也許忽略了一個重點:你給孩子報的班,是你喜歡的,還是他喜歡的?試想一下,如果孩子覺得無趣,沒有內在動力,他如何發展自信? 因此,增加孩子自信心的另一個法寶,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美學大師蔣勛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他在十三四歲時,心情非常苦悶,于是他開始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的精神在哪里?等等。由此,他很自然地就愛上了文學。從那以后,他如癡如醉地徜徉書海,發現了潛藏其中的巨大的樂趣。 有一段時間,他本來成績很好的幾門功課——因為他對文學的狂熱——成績下滑了不少。他說:“幸好文學救了我,讓我有了足夠的自信。我不但沒有變壞,反而在文學中得到很多關于人生課題的解答。” 作為閱讀推廣人,我和米爸也非常推崇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的好處太多了,今天我想重點說“閱讀和自信”的關系。 德國有個古老的傳統:送書給剛出生的孩子。在德國人看來,從閱讀中汲取的養分是孩子獨立人格形成的關鍵,因此親子閱讀從孩子剛出生時就要開始。的確,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拓展孩子視野、提升孩子自信心*好的辦法。 經常閱讀的人,自己就能滿足自己的諸多需求,即便獨處也怡然自得。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沒辦法獨處,就會寄希望于他人,甚至討好他人,于是很難發展自信。 舉個例子。放假了,孩子一個人在家覺得無聊,打電話給幾個好朋友,想邀請他們一起出去玩,但是他們無一例外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孩子也許會非常沮喪,甚至會對這幾段友情產生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他們才會拒絕跟我玩? 但是,如果孩子有“閱讀”這個愛好,他的精神面貌會大不一樣,即使獨處他也不怕。從書中求安慰,操之在己;從人群中求安慰,操之在人。自己能掌控自己、安慰自己,自信油然而生,這是多大的力量! 受我們影響,米奇也酷愛閱讀。2018年,他參加了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當時的競賽題目是《我喜歡的一本書》。他當時剛讀完《遇見靈熊》這本非常好的青少年讀物,并且和我們深入討論過它的價值。拿到題目后,他自信滿滿,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后獲得二等獎。 除了閱讀,生活中任何讓孩子感興趣的愛好或技能,都可能成為他穩定內心的支點。人感覺到的自信,源于具體的行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用腳踏實地的行動,獲取實實在在的成功,以此來樹立信心。 我再舉個例子。米奇從小有個特點,方向感很強。我們在此基礎上特意幫他培養了一個技能。我們把這個技能叫作“找地鐵”。這一切源于我們多次去日本游玩的經驗。日本的交通相對比較發達。我們去日本旅游時,會充分體驗到日本便捷的鐵路交通。但是,如何合理地換乘,頗有講究。從米奇8歲時**次跟著我們去日本開始,之后每一次去日本,我和米爸就自動變成“路盲”,把如何換乘地鐵的任務交給小米奇。 當然,一開始我們會手把手教他使用手機地圖,教他用英語甚至簡單的日語問路。幾次下來,他信心大增,對日本幾個大城市的各種交通換乘方式越來越熟悉。 在我們家,我們只有出遠門才開車,其他短途出行都采取公交加地鐵的方式。有時為了考驗米奇對交通換乘方式的掌握程度,我們會故意說錯換乘方式,看他是否能發現。當他發現并糾正了我們的錯誤,他會因此更自信。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通過了解兒童的興趣愛好,發現他們所擅長的項目,我們便能找到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充滿正能量的親身實踐對孩子來講價值連城,能實打實地增強他的自信。比起大人喋喋不休的說教,孩子的親身經歷帶給孩子的觸動更深刻。 教養工具3: 不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拯救孩子的自信 現在的年輕家長,幾乎都是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的父母特別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我們父母的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叫作“心理偏盲”。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容易因為這種心理過于關注(放大)自己的缺點,忽視別人的不完美,從而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長期如此,我們勢必將失去自信,變得自卑,甚至開始焦慮。 有時,這種比較,可能會讓人計較一輩子。著名腦神經科學家洪蘭在一次演講中說,她媽媽一共生了6個女兒,其中大姐和小妹*不自信。實際上,洪蘭的大姐年輕時很漂亮,是所在大學的校花。那么,洪蘭的大姐為什么不夠自信呢?原來這其中有一段淵源。洪蘭的大姐小時候有一次陪媽媽去買菜,鄰居看到她后稱贊她長得漂亮。這時,媽媽卻撩起女兒額前的頭發,說:“哪里漂亮,比別人差遠了,你看,她這里有塊疤。”那是大姐騎車摔倒后留下的疤痕。 從此以后,大姐的劉海都是披到右側,以遮掩額頭上的疤痕。到現在,大姐都60多歲了,額頭的疤痕早已淡化,但她的劉海還是那樣披著,40多年未曾改變。也就是說,那道“看不見的疤”一直躲在大姐心里的一個角落,提醒著她:你沒有別人漂亮。 而洪蘭的小妹,雖然已經年過五旬,在姐姐們面前卻總是刻意打扮得花枝招展。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其中也有一段故事。她們小時候,每逢過年,家里會有很多客人。每當客人稱贊——“女兒們都很漂亮”時,媽媽總是“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越生越丑。”媽媽這句話讓小妹耿耿于懷40余年。小妹總是忍不住拿自己和姐姐們作比較,生怕自己被比下去。 我的受訪者希希媽也是一個從小長期生活在“比較”中的孩子。如今兒女雙全的她,一直不自信,做什么事都覺得無法勝任。她媽媽從小總是拿她和她表妹作比較。由于她表妹成績比她好,她媽媽曾經多次當著很多親戚的面表示:“我只喜歡成績好的孩子。”希希媽自小雖然非常努力地學習,但始終無法超過表妹,所以一直生活在“被比較的痛苦”中。 希希媽說,經過多年打拼,她在事業上有了不錯的成績,但她還是很害怕親戚之間的聚會。尤其是在有表妹在的場合,希希媽會不自覺地緊張。 以上這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父母如果總是拿孩子比來比去,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長期在“比來比去”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無能,直至成為自信的絕緣體。 有個正面的例子分享給大家。我的受訪者華姐曾跟我訴苦說:“女兒現在正值青春期。和她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個女孩越來越好看,經常收到男生的情書。原本挺自信的女兒因此越來越自卑。”華姐幾次安慰,都收效甚微。 怎么辦?聽我說了辣媽Pink的故事后,她摩拳擦掌,也和先生一起做了個PPT。PPT的內容是女兒從小到大取得的所有進步,大到考取重點中學,小到救助流浪貓,并配上當時拍攝的照片。一個周末,她和先生當著女兒的面,鄭重其事地在家里做了一個主題為“我的好女兒”的演講。 *后他們總結道:“女兒,你不用和任何人比。外表美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個人真正的持久的美麗,來自其學識、修養和善良的心。而這些,你都擁有。” 你猜怎樣?華姐當時就看到女兒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像久違的自信又回來了。華姐聽見女兒自信地說:“原來我還有那么多優點啊!我還挺喜歡自己的……” 還有一個現象必須引起廣大父母的注意。 在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人們之間可比較的范圍突然擴大。原先,我們只是在同學之間、親戚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作比較,但當地球因為互聯網變成了一個“村落”時,人們之間的攀比突破了空間的局限。 在那些掌握巨大流量的社交App中,活躍著大量的“看上去很美”的小哥哥、小姐姐,我們不知道他們來自哪里,也不知道他們什么身份、什么職業,只知道他們是美麗、富有、生活事事如意的“人生贏家”。對于未諳世事的青少年來說,這樣的比較太刺激,欺騙性太大,會給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沮喪、自我懷疑、羨慕、妒忌甚至心理扭曲。 我們要警惕的是,雖然孩子看到的只是圖像或視頻,但如果深陷其中,孩子將深受影響。當孩子自卑時,這些東西足以讓他們崩潰。盲目的攀比會向孩子灌輸一種錯誤的觀念:人的價值只有在與他人相比時才能體現出來;人的成就只能來自超過別人,而不是超越自我。 請讓我們的孩子與“比較”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的自信力、價值感和成就感,都應該建立在自我肯定、自我實現上,而不是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孩子才會擁有自信的力量,才能悠然地擁抱人生。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 作者簡介
葉如風 《新民晚報》社會新聞部資深記者、編輯。“《新民晚報》小記者訓練營”校長、上海市青少年人才“蓄水池計劃”組委會負責人。曾策劃近百場小記者采訪活動以及上海市青少年人才“蓄水池計劃”相關活動。2015年,創辦兒童閱讀類公眾號“繪本學堂”。以母親的細膩覺察和記者的敏銳視角,采寫數十篇熱點稿件,引發數十萬家長的共鳴。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