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第二座山 本書特色
在當今這個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個人意識多強調自己的部分,而忽略與他人之間的關聯。作者在自身思想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書,讓人們擺脫當今社會困局,打破自身狹窄格局。作者提出,生活中存在“雙峰模式”,**座山是構建自我、定義自我,其意義在于獲取;第二座山是擺脫自我、舍棄自我,其意義在于奉獻。作者試圖通過本書鼓舞人們提高生活追求,具有正面導向意義。
第二座山 內容簡介
戴維?布魯克斯在本書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們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雙峰模式”,我們每個人都在攀登人生的兩座山。如果說座山是關乎構建自我和定義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則是關乎擺脫自我和舍棄自我的。如果說座山是關乎獲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則是關乎奉獻的。如果座山是精英式的獨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則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間,并與他們手攜手同行。作者認為,如何判斷你是處在座山還是第二座山的關鍵是,你的優選訴求何在?是外在之物,還是自身名利?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座山的方式。征服座山后,辨認第二座山的峰頂,然后朝它前進。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喚,你竭盡所能,回應召喚,解決面臨的問題或不公正。在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遠矚。到第二座山上時,你已傾向于親密、無私和奉獻。第二座山上的人,過著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內心深處,并承擔了更廣泛的責任。作者基于此,提出了本書的兩個目的,以期能為讀者有更多的幫助。個目的是展示個人是如何從座山轉進到第二座山的,并詳盡、細致地逐步展示更深刻、更快樂的生活。包括我們應該怎樣超越自我,并致力于更偉大的事業。第二個目的是展示社會是如何從座山轉進到第二座山的。我們的社會正遭受著一場團結危機。我們生活在一種個人主義的文化之中。自我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總是存在著緊張的關系。我們能做的是重新尋求平衡,建立一種文化,并引導人們走向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承諾。
第二座山 目錄
目錄
引言
**部分:兩座山
**章:道德生態學
第二章:照片墻上的生活
第三章:沒有安全感的超常成功者
第四章:山谷
第五章:曠野
第六章:心靈與靈魂
第七章:承諾的生活
第八章:第二座山
第二部分:職業
第九章:職業的樣貌
第十章:傳報時刻
第十一章:導師的作用
第十二章:吸血鬼問題
第十三章:精通
第三部分:婚姻
第十四章:無上的婚姻
第十五章:親密關系:階段一
第十六章:親密關系:階段二
第十七章:婚姻抉擇
第十八章:婚姻:共建的學校
第四部分:哲學與信仰
第十九章:智力的承諾
第二十章:宗教的承諾
第二十一章:意外的轉折
第二十二章:階梯和墻壁
第五部分:社區
第二十三章:社區建設:階段一
第二十四章:社區建設:階段二
第二十五章:結論:關系主義宣言
致謝
參考文獻
第二座山 節選
引言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遇到一個洋溢著喜悅的人。這些人的內心似乎閃耀著光芒。他們善良、安靜,喜歡小樂趣,心存大幸福。這些人并不完美,他們也會因承受巨大的壓力而感到疲憊。他們也會誤判,但他們是為他人而活,而不僅僅為自己而活。他們對家庭、事業、社區或信仰做出了堅定的承諾。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并從他們的使命中獲得深深的滿足感。這些人的生活并不輕松。他們承擔了別人的負擔,但他們堅定決心,坦然以待。他們有興趣與你結交,,并以你的善行為樂,讓你感到被珍視和理解。
當你遇到這類人時,你會意識到快樂不僅僅是一種內在感覺,它也可以是一種外在表現。在我們贏得一些勝利后,我們都會獲得暫時的興奮。然后,還會獲得另一種持續的快樂,它會讓人不再沉迷于自我,而是會讓人拋開束縛,變得鮮活起來。
我經常發現,他們的生活中存在著我認為的“雙峰模式”。走出校園,他們開始了各自的職業生涯或組建了家庭,并確定了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攀登的那座山:我要成為一名警察、一名醫生、一名企業家等等。在**座山上,我們都必須履行一定的人生使命:建立身份,離開父母,培養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記。攀登**座山的人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聲譽管理。他們總是在打分:我怎樣才能達到標準呢?我的排名是第幾位?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霍利斯所言,在這一階段,我們傾向于這樣的觀點:世界說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座山上的目標,是我們的文化所認可的目標——取得成功,獲得重視,進入合適的社交圈,體驗個人幸福。漂亮的房子、溫馨的家庭、愉快的假期、美味的食物、知心的朋友等等,都是平常之物。
然后,問題來了。
有些人登上了**座山的頂峰,嘗到了成功的滋味,發現這并不令人滿意。“就只是這些嗎?”他們滿腹狐疑。他們覺得,前方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有些人,則因為某些失敗而從山上摔了下來。他們的事業、家庭, 或者聲譽發生了變化。突然之間,生活看起來并不像是在成功之山上穩步攀登;生活有著不同的、令人失望的形態。
對另一些人來說,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讓他們猝不及防,比如孩子的夭折、癌癥的恐慌、毒癮的糾纏等等。這些改變生活的悲劇,都在他們的計劃之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這些人都已經不在“山上”了。他們跌入迷茫或痛苦的深淵。這些事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從 8 歲到 85 歲,或者更老。從**座山上跌落下來這件事,總是不期而至。
這些痛苦的事情以某種方式暴露了我們的內心,并提醒我們:我們并非是我們想象的那個自我。山谷里的人都被震醒了。現實提醒他們,他們不僅僅是他們所展示的自我。他們忽略了隱秘的地方,那里有著*深的傷口和*強烈的渴望。
面臨這種苦難,有些人萎靡不振。他們似乎變得更加害怕,產生了更多怨恨。內心深處的恐懼令他們退縮。他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卑微和孤獨。或許我們都認識這樣的永遠怨天尤人的老人。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的生活就是沒完沒了地發脾氣,抱怨很久以前受過的委屈。
但對其他人來說,山谷恰是造就他們的場所。痛苦的時期讓日常生活中膚淺的一面得以體現,因此,他們看到了更深層次的自我,并意識到,在內心深處透過所有的脆弱,流淌出來的是一種愛的本能,是一種超越自我和關心他人的渴望。當遇到這種渴望時,他們就準備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了。他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他們終于能夠“愛鄰居如同愛自己”。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現實狀態。他們現在的生活,是由他們對*不幸時刻的反應來定義的。
那些因苦難而變得更強大的人,還要繼續面臨兩場小型斗爭。首先, 他們要與自我理想抗爭。當登上他們的**座山時,他們的自我對所追求的目標有了一些新的愿景——一些關于出類拔萃、快樂和成功的愿景。在山谷里時,他們對自我理想失去了興趣。當然,之后他們仍然會察覺自己偶爾會屈服于自我的私欲。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他們在自己身上發現的深層區域。他們意識到,正如盧云神父所說:“他們比他們的自我理想要好得多。”
其次,是他們對主流文化的抗爭。他們一生都在學習經濟學課程, 或者生活在教導人類追求私利——金錢、權力、名望——的文化之中。但是,突然之間,他們對別人要求他們追求的東西不感興趣了。他們想得到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他們提升了自己的欲望。這個世界告訴他們要做一個好的消費者,但他們想投身于道德事業。這個世界告訴他們要獨立自主,但他們想要相互依賴并沉浸在溫暖的關系網之中。這個世界告訴他們要獲得個人自由,但他們想要親密、責任和承諾。這個世界希望他們攀登階梯,追求成功,但他們想為別人而活。書架上的雜志希望他們發問:“我應該做些什么才能讓自己快樂呢?”但他們已經瞥見比個人幸福更大的福祉。
那些因苦難而變得更強大的人,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部分舊有的自我。跌落山谷后,他們的動機改變了。他們已經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他人為中心。
至此,人們才意識到:哦,**座山并非我所愿。山外還有另一座更大的山,那才是我的追求。第二座山并不與**座山相對。攀登第二座山,也并不意味著排斥**座山。可以說,攀登第二座山是攀登**座山之后的旅程。它是人生中更慷慨、更令人滿意的階段。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一些人會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有些人放棄了法律工作,搬到了西藏;有些人辭去了顧問工作,成為市中心學校的老師。還有些人仍留在自己的基礎領域,但他們的時間安排已然不同。我有一個朋友,她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央山谷地區擁有一家成功的企業。盡管她有自己的生意,但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為她的員工建設幼兒園和健康中心等事情上。她,已站在她的第二座山上了。
還有一些人,工作不變,婚姻不變,但內心已經改變。他們不再只關注自我;他們關注行動和召喚。如果他們是校長,他們的快樂就是看到老師們閃耀著光芒。如果他們公司高管,他們不再把自己視為管理者,而是員工的導師;他們致力于幫助他人,以使他們變得更好。他們希望所在的組織是鮮活的,是一個能讓人們追尋目標的地方,而不是冷漠之地——人們來此只是為了領取一份工資。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和政治學家肯尼思·夏普在他們合著的《遺失的智慧》一書中講述了一個關于醫院保潔員盧克的故事。在盧克工作的醫院里,有一個因斗毆而昏迷不醒的年輕病人。在過去半年里,他的父親每天都坐在他身邊,默默守護。一天,盧克照常去打掃年輕人的病房。年輕人的父親出去抽煙了。那天晚些時候,盧克在走廊里碰到了這位父親。他怒斥盧克沒有打掃他兒子的房間。
來自**座山的反應,是認為你的工作就是打掃房間。“我確實打掃了您兒子的房間,”你可能會厲聲回答,“只是恰巧當時您出去抽煙了。”來自第二座山的反應則是明白你的工作是為病人和他們的家人提供服務。這是滿足他們在危機時刻的需求。這種反應認為,這些人需要慰藉。那就把房間再打掃一遍吧。
盧克就是這么做的。他后來告訴一位采訪者:“我再次清理了房間,這樣他就可以看到我在打掃房間……我能理解他是怎么回事兒。他兒子躺在那里差不多有六個月了,他有點兒沮喪了。我又清理了一遍。但我沒有生他的氣,我想我能理解他。”
我們也可以亞伯拉罕·林肯為例。年輕時,林肯對名望和權力有著強烈的渴望,他甚至會被自己這種強烈的渴望嚇到。但是,維護聯邦的完整是如此偉大的使命,以至于關于自身的考慮已不再重要。他拋棄功名利祿,踏上了攀登他的第二座山的征程。
1861 年 11 月的一天,他去拜訪喬治·麥克萊倫將軍,并希望親自向他施壓,要求他更積極地與南方邦聯作戰。林肯到達時,麥克萊倫不在家。林肯告訴管家,他本人和時任國務卿威廉·西華德和助手約翰·海伊會在客廳等候。一小時后,麥克萊倫回到家,路過總統等人等候的客廳。林肯總統又等了 30 分鐘。管家來回話說,麥克萊倫已經決定休息,改天再去拜訪林肯總統。顯然,麥克萊倫在和林肯玩權力游戲。
海伊被激怒了。是誰這么大膽,竟敢不尊重美國總統?然而,林肯卻泰然處之。“此時此刻,”他告訴西華德和海伊,“我們*好不要計較禮儀和個人尊嚴。”這與他的私事無關,他的自尊心并沒有受到傷害。倘若能找到一位能為聯邦而戰的將軍,他愿意一直等候。此時,林肯已經揭示了自己的內心:聯邦事業才是他生活的中心。他的終極訴求在于外在, 而不是自我。
這是判斷你是處在**座山還是第二座山的關鍵方法。你的終極訴求何在?是外在之物,還是自身名利?
如果說**座山是關于構建自我和定義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則是關于擺脫自我和舍棄自我的。如果說**座山是關于獲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則是關于奉獻的。如果**座山是精英式的——獨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則是平等主義的——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間,并與他們手攜手同行。
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座山的方式。征服**座山后,辨認第二座山的峰頂,然后朝它前進。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喚,你竭盡所能,回應召喚,解決面臨的問題。在**座山上,你往往雄心勃勃,高瞻遠矚,鶴立雞群。到第二座山上時,你已傾向于互助、親密和無私。
我可以分辨處于**座山和第二座山之上的人。**座山上的人通常是開朗、有趣的,并對這個世界保持興趣。他們通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職位,可以帶你去各種各樣令人驚嘆的豪華餐廳。第二座山上的人并不反感世俗之樂,他們喜歡一杯上好的葡萄酒,或美麗的海灘。*糟糕的事,莫過于與世無爭,無欲無求。但他們在追求道德快樂的過程中已經超越了這些快樂,他們的生活已向某種終極之善靠攏。如果不得不做出選擇,那么他們會選擇快樂。
他們的生活常常令人精疲力竭,因為他們把自身奉獻給了人們,他們的日常充斥著他人的要求和訴求。但他們正過著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內心深處的渴望,并承擔了更廣泛的責任。他們已經決定,正如C.S. 路易斯所說,“鄰居榮耀的責任、負擔,或者說重擔,應該每天都置于我身。面對只有謙卑者才扛得起的重擔,驕傲者會被壓垮。”
我也逐漸了解了**座山和第二座山上的各種組織。你曾在某家公司工作或曾在某所學校上學,這并不會給你留下什么特別的印象。你拿到想要的東西,然后就離開了。第二座山的組織則觸及人們的內心,并留下永久的印記。你會銘記于心,你曾遇到海軍陸戰隊隊員,你曾遇到莫爾豪斯學院 1 的畢業生,你曾遇到茱莉亞學院 2 的鋼琴演奏家,你曾遇到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這些機構有著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儀式、共同的起源故事。這些機構都培養深厚的人際關系,都需要全心全意的承諾。它們不僅教育人,還培育人。
第二座山 作者簡介
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美國杰出的作家、評論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有暢銷書《社會動物》、《天堂里的波波族》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