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6135
- 條形碼:9787547736135 ; 978-7-5477-3613-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本書特色
▲講述衣、食、住、行所經歷的千年演變
▲《詩經》中*早記錄的獼猴桃是如何從荊州古地漂洋過海卻又以“奇異果”之名而本土化的?
▲早期的巧克力曾用辣椒、黑胡椒粉調味,你能想象嗎?
▲青蛙、蝴蝶、蟬,這些看似渺小又平凡的動物,卻是大自然*信賴的使者與舞姬,蛙聲與蟬鳴不僅昭示著季節的更替還預知了農業的豐欠。
▲從帽子、牛仔褲、羽絨服的興起與演變看人類千年來著裝與審美文化的變遷。
▲親民的視角融合詳盡的資料,用詼諧又嚴謹的語言講述身邊的萬事萬物 看點: ▲日常&百科:從水果到舌尖的小食,從著裝到極限游戲,由細微之物探尋文明的變遷
▲有趣:主題和切入點都十分有趣
▲簡練:廣泛涉獵、通識讀物上佳之選
▲圖文:圖文結合,版面清爽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內容簡介
你知道嗎,早期的可可粉用辣椒調味,假發在古代是時尚和王權的象征,牛仔褲的迷你口袋很初設計來是用于放置懷表的,世界枚站臺票比郵票早10年,爆竹源于祭祀時燃燒竹子……摘選身邊的日常事物,探究其起源與發展,穿越千年遠觀古人的衣食住行,回望當下這些身邊之物是否還有千年的延續?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目錄
【上冊】
**篇 水果的旅程
獼猴桃的奇異之旅
番茄,從“毒果”到美食
牛油果的“逆襲”之路
核桃,從干果之首到文玩珍品
第二篇 舌尖上的小食
不只是舌尖上的“蟹”逅
奶茶,流行千年的美味
巧克力,有故事的食物
炸魚薯條,小食物背后的大歷史
面包,舌尖上的活化石
第三篇 自然的使者
蝴蝶,大自然的舞姬
青蛙,守望稻田“卜豐歉”
大熊貓是熊?百年無定論
狗從哪里來?至今仍是謎
蟬,盛夏的“潛伏者”
貓,陪伴人類近萬年
兔月牽手兩千年
【下冊】
**篇 著裝的歷史
帽子,從身份到時尚的蛻變
牛仔褲,追求時尚付出代價
毛衣,生存與情感的歷史
校服,行走的校園文化符號
假發,頭頂無小事
羽絨服,*溫暖的冬日伴侶
洗衣四千年,越來越輕松
第二篇 極限運動
蹦床,風靡世界的翻騰
輪滑,穿越四季的炫酷
秋千,勇敢者的游戲
摩天輪,俯瞰美景的發明
第三篇 傳統與文化
匾額,門楣上的文化瑰寶
春節,古時稱元旦
辭歲爆竹,放還是不放
廟會,曾是日常里的狂歡?
家譜,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
站臺票,淡去的回憶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節選
番茄 從“毒果”到美食
番茄又叫西紅柿,是屬于茄科的草本生植物,*早生長在南美洲西部沿岸高地。今天在秘魯、厄瓜多爾以及智利北部的山區地帶,還能看見野生番茄的身影。番茄雖然水分充足,卻喜愛干燥氣候與溫暖陽光,因此生長足跡一路向北延伸,經過厄瓜多爾西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散播到中美洲地區。在16世紀以前,野生番茄已經被中美洲的瑪雅人和墨西哥南部的阿茲特克人馴化,有了人工栽培的品種:體型較大表面凹凸有致,與體型較小表皮光滑這兩種番茄的混合,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番茄的祖先。
美洲人民如何享用這種果實?從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流傳的歷史記載里,一位名叫貝納迪諾·薩哈根的圣方濟各會傳教士曾描述過:“阿茲特克人混合番茄、辣椒和南瓜子做成調味料,稱為沙司,可用來佐膳,如魚、龍蝦、沙丁魚、火雞、鹿肉,其他肉類及海鮮。”
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加速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連接與碰撞,過程中少不了征服、壓榨、掠奪。1518年,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率領探險隊前往美洲大陸開辟新殖民地,1521年攻占了阿茲特克城市特諾奇蒂特蘭市(今天的墨西哥城)。在他一番掠奪、滿載而歸返回歐洲的船只上,隨黃金香料一起漂洋過海的還有——番茄。
不過當時的番茄品種是一種黃色的小番茄,貌不驚人。只是西班牙人出于新鮮,隨手攜帶的異域植物,被擱置在甲板上*不起眼的角落。因為番茄素的作用,番茄有種其他成熟果實少見的酸味,含有酵素的果實細胞也更容易敗壞、腐爛。可以想象,這樣的酸味在腐爛之后是怎樣一片狼藉。保鮮技術尚不發達的西班牙船只上,海風也吹不走一箱箱爛番茄的尷尬氣味,于是番茄還未落地,就有了水手們給起的新名字——“臭果子”。
沒人會對“臭果子”有食欲,搬下甲板后的番茄沒有進到西班牙貴族的廚房,而是直接栽進了他們的庭院花園里,被當作戰利品炫耀,被稱為“秘魯的蘋果”。而一樣被運下貨船的同伴,鮮艷欲滴的辣椒則占盡了美食新寵的風頭。沒想到番茄在地中海陽光的作用下,給自己開啟了一場非凡的內部轉變——黃色的小番茄因為茄紅素的激發,披上一身奪目的紅衣,變異成一種飽滿、鮮紅、激情四溢的果實,從此它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線。西班牙人把這種美麗的植物介紹到了意大利,棲身之所仍然是花園而非餐桌。正如佛羅倫薩貴族喬萬維托里奧·索德里尼所記錄的:它們“只因美麗而被尋找”。但是能支撐番茄走得更遠的,不光是善于變異的顏值。目前已知的番茄品種中,95%以上屬于自花授粉,即同一種花里的雄蕊和雌蕊能自行授粉受精,這就意味著番茄有極強的生存和適應能力,無論在怎樣的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種植都表現出眾。所以西班牙人不光將這種植物帶到了歐洲,將其散布到整個加勒比殖民地,還帶它們去往菲律賓,從菲律賓傳到東南亞,繼而是整個亞洲大陸。
從視覺到味覺的征服,番茄卻走了好幾百年。雖然在17世紀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食譜記載番茄會被加上胡椒、鹽和油烹煮食用,但在英美地區及其他歐洲國家,普遍認為番茄有毒。原因之一是他們誤以為番茄植物屬于一種致命的茄科;此外番茄葉子和未成熟的果實含有大量的番茄酸,似乎也證實了它會造成腸道不適;另外彼時歐洲對于蔬果都抱有一種疏離的態度,不潔凈的水源和落后的保鮮往往使人們吃水果容易腹瀉,更不用說像番茄這樣外表紅艷卻容易腐敗的果實。*重要的一點是,番茄誘人的外表與易于腐爛的狼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被視作來自異域的催情水果,被稱為“愛情果”;后又演化成一種欺騙性的誘惑,因此教會也將其列為禁食。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人才開始嘗試著吃番茄。而且他們入口的前提是番茄要在火上煮至少三個小時,為的就是去除傳說中的“毒素”。
往東方去,1570年西班牙人占領了馬尼拉,新大陸的農作物也由此傳來。玉米、辣椒、馬鈴薯、向日葵……當然,也少不了番茄。大約在明代后期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即使來到美食大國,番茄*開始也逃脫不了“僅供觀賞”的命運,又因為被誤以為和柿子同類,被稱為“番柿”。
萬物有意思:奇妙生活(全2冊) 作者簡介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是北京日報專刊部下負責萬物欄目專題報道的編輯、記著團隊,該團隊致力于格物致知,由一事一物中講述身邊的歷史。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