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9368
- 條形碼:9787505749368 ; 978-7-5057-4936-8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本書特色
1.21位國際權威專家和教授潛心撰稿,對未來世界進行冷靜的探索和預言。2.切爾諾貝利事故,特殊氣候增多,社會矛盾復雜,百年之后,世界與人類將如何共處?3.涵蓋政治、經濟、環境、人口、戰爭、媒介、音樂、女性、教育、醫學等21個重大領域,全景式呈現人類未來世界。4.在遙遠的未來,人類還會因為水資源和油發起戰爭嗎?人類還開車嗎?能戰勝癌癥嗎?如何解決饑餓問題?環境災難還是*大的問題嗎?我們還會讀書和聽音樂嗎?此書將對此一一作出解答。5.真實的末日會持續很久,作用到每個人身上都是不同的。6.人類越來越多地“制造”,卻沒有意識到層層累積的風險,而風險帶來的既是科技上的機遇,也是人類的隱性災難。7.硬殼精裝,鐳射燙銀+印銀工藝,特種紙封面,從內到外呈現未來感!8.在世界超速發展、矛盾卻愈加劇烈的當下,預測人類的未來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精彩。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內容簡介
《2112:百年后的世界》一書由奧地利“文化時間”主持人恩斯特·A.格蘭蒂茨集結眾多領域權威專家傾情出版。21篇文章,21位權威專家,涵蓋遺傳學、醫學、藝術、日常生活等多個主題。你知道百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嗎?百年后人類還會因為水資源和油發起戰爭嗎?人類還開車嗎?人們能戰勝癌癥嗎?環境災難還是*大的問題嗎?在遙遠的未來我們還會讀書和聽音樂嗎?我們如何解決饑餓的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將在本書中一一呈現給讀者。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目錄
目 錄
恩斯特·A.格蘭蒂茨(Ernst A. Grandits)
01 導論:2112——過去、現在、未來……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elzer)
001 人人追求機遇,人人探尋潛能:22世紀的世界社會
萊納·芒茲(Rainer Münz)
019 老年世界:21世紀后期和22世紀前期的人口狀況
諾伯特·波爾茨 (Norbert Bolz)
027 百年后的媒介
哈喬·庫爾岑貝爾格(Hajo Kurzenberger)
045 百年后的戲劇
馬庫斯·亨斯特施萊格(Markus Kurzenberger)
059 百年后的遺傳學
漢斯約格·庫爾斯特(Hansjörg Küster)
071 百年后的環境
維爾納·烏徹(Werner Wutscher)
087 百年后的飲食
克勞斯·萊格維(Claus Leggewie)
099 百年后的政治
彼得·衛博爾(Peter Weibel)
111 百年后的Exo進化
瑪蓮·施特蕾露維茨(Marlene Streeruwitz)
117 百年后的“女性”
赫爾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127 百年后的戰爭
寇奈莉婭·薩博-科諾迪克(Cornelia Szabó-Knotik)
139 百年后的音樂
格奧爾格·馮·瓦爾韋茨(Georg von Wallwitz)
147 百年后的經濟
君特·格鮑爾(Gunter Gebauer)
157 百年后的體育
瓦西尤斯·特納基斯(Wassilios E. Fthenakis)
173 百年后的教育
弗蘭茨·M.烏克提茨(Franz M. Wuketits)
191 百年后的醫學
施黛拉·羅琳(Stella Rollig)
205 百年后的藝術
海納·蒙海姆(Heiner Monheim)
213 百年后的交通
阿道夫·霍爾(Adolf Holl)
231 百年后的宗教
烏利希·瓦特(Ulrich Walter)
235 世紀奇觀
格奧爾格·魯伯特(Georg Ruppelt)
251 談判: 一則2112年的偵探故事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節選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elzer)人人追求機遇,人人探尋潛能:22世紀的世界社會1. 復活節島大約100年前,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出版了一本書,這本名為《崩潰》(Kollaps)的書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的暢銷書。其中,戴蒙德通過研究社會失敗的原因*終得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即這些失敗的社會都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如果他們的某些生存條件發生了惡化,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者自身原因而造成了環境破壞,那么他們會繼續強化那些曾經使他們成功的策略。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加速了其自取滅亡的進程:如果土壤已經受到了破壞,那么他們會縮短種植周期,企圖來獲取曾經巨大的收獲;如果石油幾近枯竭,那么他們就會轉而利用鋌而走險的石油開采技術,冒著極大的污染風險來進行深海鉆探,或者付出極高的環境代價來進行油砂開采,*終都是為了獲取自以為的生活必需品。不,我必須修正一下,在戴蒙德時代,21世紀增長型經濟的失敗還未出現;這本書出版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在面對氣候變暖、世界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等問題時,對未來的心態由確信轉變為消極恐懼的時代,并且之后這種情緒愈演愈烈。請允許我在此更多地介紹一下戴蒙德的觀點。為了說明社會的失敗,他舉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歷來飽受環境歷史學家贊譽的復活節島:置身于這樣的一個島嶼就像置身于實驗室一樣,在其中能夠研究一個社會是如何并且為何走向滅亡的。此過程完完全全排除了外部的影響,一切發展變化都來源于自身。很明顯,原因就在于這種曾經成功促進當地居民發展的文化模式已經無法再適應改變了的世界。在21世紀中葉海平面尚未大幅上升時,復活節島與*近的大陸南美洲相距3500千米,大約在公元9世紀可能有波利尼西亞人定居在島上,他們是建造航海獨木舟和導航的好手,曾歷經半多個世紀的繁榮和昌盛。直到賈雷德·戴蒙德著書之時,該島還是存在的,借助生物考古學研究能夠對當初島上的植被、土壤性質和居民的飲食習慣等進行追溯。賈雷德·戴蒙德在書中寫道,這些生物考古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定居的島嶼相比較,復活節島并不具備*佳的生態條件,但是足以供養2萬到3萬這一數量龐大的居民人口,這些居民分成了11到12個氏族,都由各自的酋長帶領。島上*初由21種棕櫚科的植被覆蓋,有兩種尤其高大,其中之一更是能生長至30米高。這兩種樹不僅適合建造房屋,而且適合用來建造大型獨木舟。島上生長有25種鳥類;島上居民除了以種植在地里的莊稼為食,還進食鳥類、海豚以及當初跟隨移民一起來到島上的老鼠的大量子子孫孫。復活節島社會的黃金時期大概出現在16世紀;此時的建筑數量達到頂峰,直至18世紀,建筑數量跌落至當時的30%。復活節島是一個神權政治的社會;首領享有類似于神一樣的地位,同時履行同其他波利尼西亞社會一樣的大祭司責任和職權,作為人類和神靈之間的中間人來調解氏族、首領和居民之間的關系。不同尋常的是,這些社會關系都穩定地維持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從歷史上來看,復活節島具備了作為一個中等天堂的特質,然而當18世紀**批歐洲人——包括庫克船長——踏上這個島嶼時,呈獻給他們的簡直是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這片土地上已經完全失去了植被覆蓋,人跡罕見;1774年庫克說道,只有少數的居民“矮小、瘦弱、膽怯而困苦”,除了老鼠和雞以外島上不見有其他的動物。而更離奇的是島上分布著成百的石像,其中部分石像十分高大,大部分石像已經遭到毀壞,它們中的許多高達6米,重達10噸,其中*大的石像高達21米,重達270噸。在一個采石場,人們發現了大量尚未完工和已經準備運送的石像,那么問題在于,這些居民是如何挪動并安放這些如此巨大的石像的,很明顯這里沒有絲毫跡象表明島上還有木材能夠用來完成相應的工程。考古學的研究表明,這些巨大的石像是用來展示和區分不同的氏族和首領,并且在相互競爭時用以展示自身*強壯的形象;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石像表明了這幾百年間石像的尺寸在逐步增大。考古學上進行的追溯表明,島民——另外考慮到島上夜以繼日的石像建造工程——很有可能對他們的生態資源進行了竭澤而漁式的掠奪性開發。跡象表明棕櫚林的砍伐自9世紀**批移民到來時就已經開始了,*晚一直持續到17世紀才結束。棕櫚樹材尚且充沛之時的確用處良多:用來生火和做飯,制作木炭,作為房屋、獨木舟的建筑材料,以及應用于運送及安放石像的工程中。賈雷德·戴蒙德寫道:“復活節島展示了一幅場景,這個場景描述了整個太平洋區域中森林毀壞的一種極端情況,就森林毀壞的程度而言,整個世界也再無法找到能與之相提并論的情況。隨之產生在島民身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原材料和食物數量的極度匱乏,農作物產量銳減……當大型木材和繩索消耗殆盡之時,石像的運輸和安放工程就被迫停止了,與此同時停止的還有航海獨木舟的建造。” 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島上所出現的資源短缺是無法獲得外部補償的;捕魚幾乎是毫無希望的,而多風的島上因為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使得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沒有了木材也就沒有了燃料;在冬季,居民們燃燒掉了*后的脂肪和草料。甚至對于死去的人來說毀滅也意味著轉變:因為沒有木材用來火葬,所以人們將死者做成木乃伊或者選擇土葬。很明顯,生存機會的縮減必然會加劇對僅有資源的爭奪——所有層面的資源:食物、建筑材料、技術和群體象征代表。如果需要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人類不僅以面包為生(特別是當他沒有面包時),那么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則提供了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此人們看到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實踐,即使冒著自暴自棄的風險*終也并未遭到拋棄。順便說一下,這并不是復活節島島民的特色——早前在西方國家,羞恥心能夠讓人們通過點燃房屋來自殺,因為他們覺得不能赤身裸體地在街上奔跑。即使在涉及自身生存這個問題時,通常文化社會、情感和象征因素也要比生存本能起的作用更大。復活節島上的居民以參照系為導向,這種參照系使得他們無法看見災禍的發生,就好像他們已有的文化感知形式阻礙了其他潛在的文化感知形式,讓置身其中的人們完全無法認識到他們潛在的行動可能性,通過這種方法人們*終成了他們自己生存技巧的囚徒。復活節島的這一案例,為解答感知問題對于人們做決定具有何種重大意義這一問題帶來了啟發:此外,感知到的問題能夠*大程度地進行實際轉化,并*終催生出一項解決方案。復活節島文化的終結實際上就是社交性的終結:一場殘酷的戰爭。主要由島上森林砍伐導致的資源沖突*終造成了幸存居民的自相殘殺,這一點可以從帶有人類牙齒痕跡以及斷裂的骨頭(為了取得骨髓)上看出。不只是考古學證實了當時末日的自相殘殺,這些場景也大量出現在島民的口口相傳中。生態上的崩潰不只導致了土壤流失,而且帶來了社會侵蝕。 *終各位首領和大祭司被軍事領袖推翻,之前的11個或12個氏族聯合成兩個相互對抗的集團,很多居民出于防御的目的搬到洞穴中,不再建造新的石像,而且還推翻并摧毀了敵對者豎立的石像;曾經用來建造石像底座的石板現在被用來對洞口進行防護。一個集團為了防御另一個集團的進攻,通常都會挖掘壕溝作為戰略防御工事,這個壕溝會形成一個半島;作為一項末期的技術革新由黑曜巖作為矛頭的材料使得武器更具致命性。簡單地說:這個島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毀滅狀態沒落,幾乎不再存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性。軍事歷史學家約翰·基岡將其稱為一場絕對的戰爭,這場戰爭*先從政治的終結開始,之后是文化,*終是生命的終結。這場發生在島上的實驗排除了外界的影響,所得出的*終結果就是人類作為*后僅剩的資源也消耗殆盡。戰爭之后幸存的少部分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在18世紀經由秘魯商人之手被販賣為奴。2. 一切都在變好《崩潰》的問世并沒有被人們理解為一種對末日世界景象的描述,而是作為一種以史為鑒規避失敗的指南,在其出版幾年之后,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寫作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以“暴力”這個題目為對象的作品——恰恰與當時主流的歇斯底里癥和20世紀出現的“人禍”兇兆相反(特別是**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屠殺)——并記錄了全球范圍內暴力水平的持續下降。雖然少數極端暴力情況的爆發阻礙了不斷發展的文明進程,但是數據卻顯示了暴力犧牲人數正在隨著教育程度、性別平等尤其是國家政權的發展有規律地減少。平克書中的死亡率顯示,在非獨立政權社會,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500個受害者,而在21世紀的西歐,每年每10萬人中僅有1個受害者。平克將他的數據嵌入到早前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提出的文明進程理論中,這一理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表明了,經過對歷史進程進行長期考察之后所取得的結果是完全不同于只對具體事件進行考察所得出的結論的,雖然這些具體事件在當時作為突發性的暴力事件規模巨大,但從另外的角度來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事件并不影響未來會減少使用武力的基本發展方向。如此來看的話,“二戰”期間,相比于當時世界23億的總人口規模(1940年),死亡人數5500萬的數據將不再是一種數據困惑。20世紀所有的戰爭直接和間接地造成了1.8億人的死亡,占本世紀總死亡人數的3%,而該比率在之前的近現代社會中則高于13%,由此可以認為暴力規模已經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平克的書全面且有理有據地證實了未來樂觀主義,但也確實忽略了兩個方面:首先,諾貝特·埃利亞斯認為,去文明化的深化過程是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說,他認為文明進程的發展方向并非是不可逆轉的。另外,實例證明暴力水平的降低是發生在世界人民中的,他們的平均生活標準都得到了持續提高。隨著財富的增加,世界愈發變得平和,除此以外這種平和的產生也基于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在全球的擴張,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通過永久增加能源投入和資源消耗方式來提高生產力,進而提高了富裕程度。當地球上供養文明機器的資源僅供相對少數的居民使用時,這種模式尚且運轉良好;但是當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全球開始擴張并帶來了全球化時,則出現了資源過度使用急劇加快的情況,這就通過變化的事實反駁了平克相關的學術分析:因為文明化進程原則上是以資源的無限可用為前提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通過經濟增長來實現富裕程度的增加,但是當出現資源不夠所有人消耗的狀況時(要確保每位地球居民擁有一種富足的生活,那么這個時刻的到來將比預計的時間早得多),文明進程就會翻轉,暴力就會卷土重來。 ......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精裝) 作者簡介
編著者恩斯特·A.格蘭蒂茨(Ernst A. Grandits),奧地利紀錄片工作者、文化記者,并常年擔任三星電視臺“文化時間”的主持人。本書體例效仿亞瑟·布雷馬爾1990年出版的《半年后的世界》,預測了22世紀的情況。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