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通識課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概論(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通識課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5856
- 條形碼:9787300285856 ; 978-7-300-2858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識課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概論(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通識課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鍛煉,采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應用案例,帶領讀者探索人工智能的世界;通過介紹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技術體系、內在實現機理和應用現狀,并立足于人工智能具體應用領域,力求全面展示與反映人工智能技術的概念、理論框架、新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適用于高職院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亦可作為人工智能的普及讀物供廣大讀者自學或參考。
通識課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概論(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通識課系列 目錄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1.2 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
1.3 人工智能的三大學派
1.4 人工智能的影響
第2章 知識表示
2.1 知識表示技術原理
2.2 預備知識
2.3 小試牛刀
第3章 機器學習
3.1 機器學習技術原理
3.2 預備知識
3.3 小試牛刀
第4章 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
4.1 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技術原理
4.2 預備知識
4.3 小試牛刀
第5章 智能語音
5.1 智能語音技術原理
5.2 預備知識
5.3 小試牛刀
第6章 計算機視覺
6.1 計算機視覺技術原理
6.2 預備知識
6.3 小試牛刀
第7章 自然語言處理
7.1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原理
7.2 預備知識
7.3 小試牛刀
第8章 知識圖譜
8.1 知識圖譜技術原理
8.2 預備知識
8.3 小試牛刀
第9章 人工智能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9.1 人工智能+金融應用場景
9.2 人工智能+零售應用場景
9.3 人工智能+旅游應用場景
9.4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
第10章 人工智能在社會服務中的應用
10.1 人工智能+交通應用場景
10.2 人工智能+安防應用場景
10.3 人工智能+政務應用場景
第11章 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與職業規劃
11.1 人工智能的未來
11.2 人工智能道德與法律
11.3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規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1.4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職業規劃與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通識課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概論(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通識課系列 節選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1956年,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納撒尼爾·羅徹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4位年輕學者在人工智能夏季專題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名稱,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麥卡錫也因此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此后,研究者們展開了眾多理論和原理的研究,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理論也不斷擴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發展成為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信息論、控制論等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盡管人工智能已有幾十年發展中歷程,但至今仍無統一的定義。根據現有研究,定義可歸納為下列四類。1.1.1 類人行為系統(Systems that act like humans)定義1:人工智能是制造能夠完成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的機器的技術定義2:人工智能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做現階段人類才能做得更好的事情這兩種定義與圖靈測試的觀點吻合,認為人工智能是類人行為。1950年,阿蘭·圖靈(Alan Turing)提出了圖靈測試,即用人類的表現來衡量假設智能機器的表現,為智能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定義。圖靈測試又稱為“模仿游戲”,即將一個人與一臺機器置于一間房間中,而與另外一個人分隔開來,并把后一個人稱為詢問者。詢問者不能直接見到房間中任何一方,也不能與他們說話,因此,他不知道到底哪一個實體是機器,只可以通過一個類似終端的文本設備與他們聯系。然后,讓詢問者僅根據通過這個設備提問收到的答案,辨別出哪個是機器,哪個是人。如果詢問者不能區分出機器和人,那么根據圖靈的理論,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智能的。一臺機器要通過圖靈測試,它需要有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表示、自動推理、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以及機器人技術的能力。彼時,圖靈測試是評價智能行為*好且唯一的標準,已成為許多現代人工智能程序評價方案的基礎。盡管圖靈測試對人工智能評價很直觀,但是仍然受到了很多質疑。*主要的質疑是其不測試人類智能中如感知技能、手工靈活性等重要能力,僅偏向于純粹的符號問題求解任務。也有人指出,沒有必要把人類智能行為強加到機器智能模具中,或許機器智能與人類的智能本就不能等同,那么按照人類智能行為的方法評估它,其本質就錯了。1.1.2 類人思維系統(Systems that think like humans)定義3:人工智能是一種使計算機能夠思考、使機器具有智力的激動人心的新嘗試定義4:人工智能是那些與人的思維相關的活動,諸如決策、問題求解和學習等的自動化這兩種定義主要基于人類思維工作原理可檢測的理論,采用認知模型的方法。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一門學科,將來自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模型和來自心理學的實驗技術結合在一起,目的是對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給出準確和可測試的模型。1.1.3 理性思維系統(Systems that think rationally)定義5:人工智能是用計算模型對智力行為進行的研究定義6:人工智能是使理解、推理和行為成為可能的關于計算的研究如果一個系統能夠在它所知范圍內正確行事,它就是理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是首先試圖嚴格定義“正確思維”的人之一,他將其定義為“不能辯駁的推理過程”,并通過三段論方法給出了一種推理模式,即當已知前提正確時總能產生正確的結論。例如:專家系統是推理系統,所有的推理系統都是智能系統,所以專家系統是智能系統。1.1.4 理性行為系統(Systems that act rationally)定義7:人工智能是一門通過計算過程力圖解釋和模仿智能行為的學科定義8: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中與智能行為的自動化有關的一個分支行為上的理性指的是已知某些信念,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執行某種行動。智能體(Agent)是能感知和執行行動的某個系統,這種定義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被看作研究和建造理性主體。綜上所述,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術,模仿和擴展人的智能,實現機器智能。人工智能的長期目標是實現人類智能水平的機器智能。
通識課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概論(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通識課系列 作者簡介
莫少林,碩士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現任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智能時代新商科高職通識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宮斐,HELP University博士生,副教授,現任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廣西教育科學學科組專家庫專家,研究方向新商科教育。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指導學生參加專業技能比賽獲***一等獎2次,對智能時代下商科教育改革與實踐有深入研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