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人生的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20971
- 條形碼:9787553520971 ; 978-7-5535-2097-1
- 裝幀:6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生的智慧 本書特色
★人生導師鼻祖叔本華,講給每個人的一堂幸福課★ 拒絕心靈雞湯!文風犀利、金句迭出的人生指南★ 譯自桑德斯經典英譯本,對照德文原版精審精校★ 200余條注釋+5000字長文導讀,無障礙閱讀
人生的智慧 內容簡介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叔本華的封筆之作《附錄與補遺》,并獨立成書。本書以簡潔優雅、充滿哲思的文筆,探討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人生應遵循的原則,并教導人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叔本華在書中深入闡述了自己對人生諸問題的思考,并旁征博引近百位人物的相關思想和作品。 叔本華認為,人類的幸福主要取決于人自身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正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和健康的體魄。這些深刻的哲理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于當代人的現實生活仍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人生的智慧 目錄
引 言
**章 對主題的劃分
第二章 人格,或人本身
第三章 財產,或一個人擁有的東西
第四章 地位,或一個人在他人眼中的位置
勸誡與格言
**章 一般規則
第二章 我們與自身的關系
第三章 我們與他人的關系
第四章 如何面對世事與命運
第五章 人生諸階段
叔本華其人和他的人生智慧
叔本華年表
叔本華主要作品
人生的智慧 節選
**章 對主題的劃分 亞里士多德將人生幸事的來源分為三類--外界、靈魂和身體。在此我只保留他的三分法。我注意到,人類命運的根本差異可以歸結為三個不同的類別: ( 1)人本身:即廣義上的人格,其中包括健康、力量、美貌、性情、品德、智力和教養。 ( 2)人擁有的東西:即財產和各種所有物。 ( 3)人的外在形象:眾所周知,這是指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也就是別人對他的看法。一個人的形象可以通過別人對他的看法而得知,反過來,別人的看法又通過他的榮譽、地位和名聲體現出來。 **個類別, 是由大自然本身在人與人之間所規定的差別。僅從這一事實,我們立即就可以推斷:比起后面兩個類別,它對人類幸福(或者不幸)的影響更為重要和徹底,因為后兩者出自人為的安排。所有的地位或出身的特權,即使是王孫貴族,相比于真正的個人優勢,比如偉大的頭腦或心靈,就如同舞臺上的國王遇到現實中的國王。伊壁鳩魯的大弟子梅特多魯斯在他的一本書中,就將其中一章的標題取名為"獲取幸福的途徑,在我們自身之中,而非自身之外"。 顯而易見,對一個人的幸福,乃至整個存在的基調而言,*主要的因素是他本身,是他的內在心性。 因為這是他內心滿足或不滿的直接來源,這種滿足與否是由他的感覺、欲望和思想的總和帶來的;而身外的一切,都只能對他產生間接的影響。正因如此,同樣的外部事件或者環境,對兩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即使外部環境完全相同,每個人也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為一個人只對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志活動有直接的了解,外部世界只能通過引發它們而對他產生影響。一個人所生活的世界,主要是由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所塑造的,因此不同的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對一個人來說,世界是沉悶、無趣和膚淺的;而對另一個人來說,世界可能是豐富、有趣和充實的。 每當聽別人講述他經歷的趣事時,很多人都會希望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完全忘記了他們應該嫉妒的是對方的心理特質,這一特質讓所發生的事情在其描述中變得妙趣橫生。對一個聰穎的人來說,那些事件是有趣的冒險,但對一個遲鈍的普通人來說,那只是平凡、乏味的日常瑣事。這種情形尤其見于歌德和拜倫的許多詩歌,它們明顯是基于真實事件的。但一個愚蠢的讀者可能會嫉妒詩人,嫉妒他們身上發生了這么多奇妙、有趣的事情,而不是羨慕詩人強大的想象力--正是這種想象力,將平凡、普通的經歷轉化為偉大、美好的事物。 同樣,面對同一個場景,憂郁的人看到一出悲劇,樂觀的人看到一場有趣的沖突,而遲鈍的人看到的則是毫無意義的瑣事。究其原因,是因為任何一件事如果要發生并得到理解,都需要兩個因素的合作,即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盡管這兩個因素緊密相連,就如同水中的氫和氧一樣。 因此,當客體這一半完全相同,但主體不同時,眼前的現實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仿佛客觀因素本來就不一樣。對一個愚鈍的人來說,世上*為美好的客體也只是一種糟糕現實的呈現,因此無福消受。這種情況就像在陰沉的天氣下欣賞美麗的風景,或者用一枚模糊的鏡頭拍攝美景。 坦白地說,每個人都受困于自身意識的局限,就像受困于這副皮囊一樣,因此外界的幫助對他的作用不大。在舞臺上,一個人演王公,另一個人演大臣,其他人演仆從、士兵或將軍,如此等等。然而,這些只是外在的不同,如果探究這些角色的內在現實,我們就會發現核心都是一個可憐的戲子,對自己的命運憂心忡忡。 人生也是如此。不同的地位和財富賦予每個人一個角色,但這絕不意味著內在幸福和快樂是相對應的。在這個意義上,所有人存在的本質也都一樣-- 一個滿是困苦和煩惱的可憐凡人。 雖然每個人困苦和煩惱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在不同形式之下,本質大抵相同。確實,困苦和煩惱的程度有別,但程度的差別絕非與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地位和財富一一對應。因為一個人身上存在或發生的一切,只存在并發生于他的意識之中。 因此對一個人來說,*本質的東西是其意識的品性,大多數情況下,意識的品性遠比形成意識內容的環境更重要。世上一切光鮮亮麗的事物,在一個愚蠢的人的無聊意識中,都會變得了無生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塞萬提斯 1 運用他的想象力,在簡陋的牢房里寫下了《堂吉訶德》。生活和現實的客體那一半由命運掌握,因此變幻莫測,而主體的那一半是我們自己,本質上一成不變。 因此,每個人的一生都打上了不變的烙印,不管他的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就像同一段主旋律的一系列變奏。沒有人能夠擺脫自己的本性。不管將動物置于何種環境當中,它們總是停留在由大自然劃定的界限之內。 因此,我們如果想要動物快活,就必須順應它們的本性,絕不可超出它們的本性和感受的范圍之外。人也一樣,一個人所能獲得的幸福,是由他的本性事先決定的。特別是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徹底決定了一個人享受高級愉悅的能力。
人生的智慧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代表人物 在倫理學、美學、認識論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 代表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附錄與補遺》等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