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5884
- 條形碼:9787532595884 ; 978-7-5325-9588-4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學研究者、愛好者 考古學研究者、愛好者本書從考古材料出發,以考古學方法為主,又輔之以對歷史文獻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環境與氣候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利用,融會貫通,向讀者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立體圖景,可謂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國文明形成的力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許宏 岡村秀典于1982年作為留學生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師從被世界公認的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本書為一般讀者所作,語言通俗易懂,同時也因其深刻的見解而深受專業學者的推崇。 ——日本駒澤大學名譽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 飯島武次 本書從嚴格的社會科學角度來展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過程,并通過對多種材料的觀察來指出中國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獨特性。它基于作者多年從事中國考古研究所積累的深厚學問,并總結其所參加過的幾次頗有創新性的考古發掘項目所取得的新認識。作者的觀點獨特、精彩,文筆清新、耐讀。此書被翻譯成了中文是一次大好消息。我樂意將它推薦給中國考古界內外的讀者細讀、享受!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藝術史系教授 羅泰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岡村秀典的代表作,許宏先生稱之為“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國文明形成的力作”。作者以當時近期新的考古材料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視角,對中國文明形成中很重要的兩項因素:農業和禮制進行深入研究,既有很好的系統性,又關注到材料的特殊性,比如對陶器造型與功能的辨析,對喪葬習俗的獨特理解,頗具啟發意義。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目錄
序言
**章 何為中國文明
**節 上下四千年的中國文明
第二節 中國文明的空間動態
第二章 文明的萌芽——公元前三千紀的龍山時代
**節 農耕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社會的復雜化
第三節 地域間交流的擴大
第三章 文明的誕生——公元前二千紀前半的二里頭文化
**節 王朝的形成
第二節 中國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早期國家的形成——公元前二千紀后半的商周時代
**節 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二節 復雜化的王都結構
第三節 地方統治的結構
第四節 王統和王陵的形成
第五章 文明·王朝·國家的形成
**節 城鄉的分化
第二節 祭儀國家的形成
結語
注釋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中文版后記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節選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公元前一萬年左右,隨著冰河期的終結,黃河流域開始了粟、黍等雜糧的栽培。谷物利用的*早證據是在公元前八千紀左右的河北省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石制磨盤、磨棒和陶器。和稻一樣,粟和黍基本上也是以粒狀為食的,由此而出現了炊事用的陶器。陶器的出現,是這些谷物作為食物被利用成為可能的劃時代事件。磨盤、磨棒,是使谷物脫粒,也是碾磨橡樹子、米櫧等堅果類的工具。堅果類一般也煮來食用。檢出的花粉和動植物遺體的分析表明,遺址當時的環境比較寒冷干燥,附近布滿湖沼。到公元前六千紀左右時,黃河中游地區出土了粟和石制農具,證實了有雜糧栽培。雖然天氣趨向暖和,但氣候仍然比較寒冷干燥,同時期的渭河流域和黃河下游流域,大部分遺址坐落在森林、草地、沼澤地的復合生態系統的自然環境中。藤本強從西亞麥類的初期耕作和季節性湖沼、沼澤地具有緊密聯系出發,類推至黃河流域的雜糧耕作也在初級階段利用了低濕的沖積地,進而得出結論,認為在農耕和畜產尚未成熟的階段,狩獵、采集、捕魚的組合生產會彌補其不足,選擇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的復合生態系統也就成為必然。居住遺址多是直徑為2~3米的圓形豎穴房址。房址中有烹調和采暖用的爐灶和各種陶器,從規模看,應該是5口以下家庭進行煮飯消費的住址。聚落的規模總的來說都很小,規模*大的是河南省莪溝遺址,發掘出土了6座房址。而且,文化層堆積很薄,遺跡疊壓打破的現象很少,說明聚落連續存在的時間也短。河北省磁山遺址雖然發現了儲藏谷物的窖穴群,但狩獵、捕魚、采集等依賴自然的生產還是占相當的比重。社會組織是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數十人的小群體,處于在一定時間內不斷進行定居和遷徙活動的農耕社會的萌芽階段。黃河中游地區,公元前五千紀時出現了以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以渭河流域為例參看仰韶文化的住址形態,可知其以方形的豎穴房址為主,出現了室內面積超過20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超過6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在陜西省姜寨遺址,小型房址占全部房址的四分之三,所有房址中都有集烹調料理和暖氣功能為一體的灶。從因突遭火災小型房址中生活用具原位保存的情況看,煮飯、盛食、儲藏用的各種陶器都很齊備,而且狩獵工具、木工具等男性使用和制粉具、紡織具等女性使用的勞動工具并存。因此,可以認為各房址的家庭,作為從生產到消費的生活基礎單位獨立存在。這樣的多個房址集中一處同時存在,如:在陜西省半坡遺址發現了中型房址3戶,在陜西省北首嶺遺址發現小型房址3戶,在陜西省李家溝遺址發現中型房址1戶和小型房址3戶,共計4戶的小群體。這樣的幾個小群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居住區。在姜寨遺址,一個居住區由10戶左右的房址組成,在廣場周圍分布了這樣的5個居住區,進而構成了一個聚落,復原可知聚落整體可同時居住約50戶、200人。……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作者簡介
岡村秀典(Okamura Hidenori)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1957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80年畢業于京都大學,1982年作為留學生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助手、九州大學文學部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和教授,2000年獲第13屆濱田青陵獎。師從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教授,受宿白、鄒衡、俞偉超等先生的熏陶,主要研究中國考古學,并多次來華參與考古調查和發掘。著有《三角緣神獸鏡的時代》(吉川弘文館,1999)、《中國古代王權與祭祀》(學生社,2005)、《夏王朝:中國文明的原像》(講談社學術文庫,2007),編著有《國家形成的比較研究》(學生社,2005)、《云岡石窟:遺物篇》(朋友書店,2006)等書。 譯校者 陳馨 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曾于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歷史文化學專業攻讀博士課程,現就職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秦小麗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畢業,現為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