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應物兄(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7465
- 條形碼:9787020147465 ; 978-7-02-01474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應物兄(上下) 本書特色
《應物兄》不只是新時代的《圍城》,不只是中國版的《局外人》。它是《紅樓夢》和《金瓶梅》在當代的回聲。 《收獲》文學排行榜長篇小說榜首 第十七屆“華語文學盛典_年度杰出作家" 新浪網年度長篇小說榜首 《南方周末》年度虛構類作品榜首 2019年8月《應物兄》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應物兄(上下) 內容簡介
一部《應物兄》,李洱整整寫了十三年。 李洱借鑒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著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應物兄身上也由此積聚了那么多的灰塵和光芒,那么多的失敗和希望。 本書各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為標題,爾后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展開。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它植根于傳統,實現的卻是新的詩學建構。 《應物兄》的出現,標志著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越。李洱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象,并將之妥帖地落實到每個敘事環節。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識、言談、細節,都化為一個紛紜變幻的時代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小說*終構成了一幅浩瀚的時代星圖,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漢燦爛出于其里。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本書中發現自己。 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學建構方式,新的文學道德,由此誕生。 對于漢語長篇小說藝術而言,《應物兄》已經悄然挪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坐標。
應物兄(上下) 目錄
許多年來
木瓜
動物醫院
賠償協議
等著瞧
滑稽
那兩個月
姚鼎先生
扁桃體
卡爾文
早在1743年
套五保
巴別
雙林院士
奇怪得很
人才引進
赴美
程先生
雪桃
之所以
第二天
噴嘴
孔子傳
春天
但是
瞧,誰來了
照片
象愚
……
應物兄(上下) 節選
1.應物兄 應物兄問:“想好了嗎?來還是不來?” 沒有人回答他,傳入他耳朵的只是一陣淅淅瀝瀝的水聲。他現在赤條條地站在逸夫樓頂層的浴室,旁邊別說沒有人了,連個活物都沒有。窗外原來倒是有只野雞,但它現在已經成了博物架上的標本,看上去還在引吭高歌,其實已經死透了。也就是說,無論從哪方面看,應物兄的話都是說給他自己聽的。還有一句話,在他的舌面上蹦跶了半天,他猶豫著要不要放它出來。他覺得這句話有點太狠了,有可能傷及費鳴。正這么想著,他已經聽見自己說道:“費鳴啊,你得感謝我才是。我要不收留你,你就真成了喪家之犬了。” 此處原是葛道宏校長的一個辦公室,如今暫時作為儒學研究院籌備處。室內裝修其實相當簡單,幾乎看不出裝修過的樣子。浴室和臥室倒裝修得非常考究:浴室和洗手間是分開的,墻壁用的都是原木。具體是什么木頭他認不出來,但他能聞到木頭的清香,清香中略帶苦味,像某種中藥味道。挨墻放著一個三角形的木質浴缸,浴缸里可以沖浪,三人進去都綽綽有余。葛道宏把鑰匙交給他的時候,指著浴缸說:“那玩意兒我也沒用過,都不知道怎么用。”這話當然不能當真。他**次使用就發現下水口堵得死死的。他掏啊掏的,從里面掏出來了一綹綹毛發,黏糊糊的,散發著腐爛的味道。 涓涓細流挾帶著泡沫向下流淌,匯集到他腳下的一堆衣服上面。他這里搓搓,那里撓撓,同時在思考問題,同時還兼顧著腳下的衣服,不讓它們從腳下溜走。沒錯,他總是邊沖澡邊洗衣服。他認為,這樣不僅省時,省水,也省洗衣粉。他雙腳交替著抬起、落下,就像棒槌搗衣。因為這跟赤腳行走沒什么兩樣,所以他認為這也應該納入體育鍛煉的范疇。現在,我們的應物兄就這樣邊沖澡,邊洗衣,邊鍛煉,邊思考,忙得不亦樂乎。 勸說費鳴加入儒學研究院,其實是葛道宏的旨意。前天下午,葛道宏來到逸夫樓,和他商量赴京謁見儒學大師程濟世先生一事。葛道宏平時總是穿西裝,但這一次,為了與談話內容相適應,他竟然穿上了唐裝。程濟世先生,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應物兄在哈佛大學訪學時的導師,應清華大學的邀請,幾天之后將回國講學。程濟世先生是濟州人,在濟州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曾多次表示過要葉落歸根。葛道宏求賢若渴,很想借這個機會與程濟世先生簽訂一個協議,把程先生回濟大任教一事敲定下來。“應物兄,你是知道的。對程先生,葛某是敬佩之至,有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改穿唐裝的葛道宏,說起話來文言不像文言,白話不像白話,但放在這里,倒也恰如其分。他們的談話持續了一個鐘頭,主要是葛道宏打著手勢在講,應物兄豎著耳朵在聽。談到*后,葛道宏用心疼人的口氣說道:“應物兄,儒學研究院的工作千頭萬緒,就你一個光桿司令可不行,萬萬不行的。累壞了身子,道宏該當何罪?給你舉薦個人吧,讓他替你跑跑腿。”接下來,葛道宏就說道,“費鳴怎么樣?用人之道,用熟不用生也。” 應物兄心里頓時咯噔了一下。 那個臭小子,我簡直太熟悉了。正因為熟悉,我才知道再沒有比費鳴更糟糕的人選了。但這話他是不能直接說的。他聽見自己說道:“他有幸得到您的言傳身教,進步太明顯了。我都替他高興。只是到這兒來,他會不會覺得大材小用?”葛道宏站起來,用眼鏡腿撥拉了一下野雞的尾巴,說道:“什么大材小用?這是重用。就這么定了。你先找他談談。我相信,他會來的。” 葛道宏既然這么說了,那就必須談談。 應物兄關掉水龍頭,濕淋淋地從浴缸里爬出來。給衣服擰水的時候,他感到牛仔褲又冷又硬,浸透水的毛衣也格外沉重。上面還冒著泡沫呢,顯然還沒有漂洗干凈。于是,他把它們又丟進了浴缸,并再次打開了水龍頭。在稀里嘩啦的流水聲中,他繼續思考著如何與費鳴談話。不是我要你來的,是葛校長要你來的。他是擔心我累著,讓你過來幫忙。其實,籌辦個研究院,又能累到哪去呢? “就這么說,行嗎?”他問自己。 “怎么不行?你就這么說。”他聽見自己說道。 他和費鳴約定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快到兩點半了。眼下是仲春,雖然街角背陰處的積雪尚未融化,但暖氣已經停了。披著浴巾,他感到了陣陣寒意。他的一顆假牙泡在水杯里,因為水的折射,它被放大了。當他對著鏡子把它安上去的時候,他發現鏡子里的那個人卻是熱氣騰騰的。隨后他接了一個電話。他本來不愿意接的,因為擔心有人找他,影響他與費鳴的談話。但它一直在響,令人心神不寧。他把它拿了起來,將它調成了振動。幾乎同時,他的另一部手機響了。那部手機放在客廳,放在他的風衣口袋里。 他有三部手機,分別是華為、三星和蘋果,應對著不同的人。調成振動的這部手機是華為,主要聯系的是他在濟大的同事以及全國各地的同行。那部正在風衣口袋里響個不停的三星,聯系的則主要是家人,也包括幾位來往密切的朋友。還有一部手機,也就是裝在電腦包里的蘋果,聯系人則分布于世界各地。有一次,三部手機同時響了起來,鈴聲大作,他一時不知道先接哪個。他的朋友華學明教授拿他開涮,說他把家里搞得就像前敵指揮部。 他趿拉著鞋子來到客廳。手機從口袋里掏出來的時候,電話已經斷了。來電顯示是“先生”,也就是喬木先生。喬木先生既是他的導師,又是他的岳父。和喬木先生的獨生女兒喬姍姍結婚之后,按理說他應該改叫爸爸的,但他卻一直沒有改口。搞到后來,喬姍姍也跟著他改叫先生了。喬木先生的電話當然是不能不接的。他趕緊把電話回撥了過去。 “怎么樣?兩個電話都不接!睡覺呢?”喬木先生說。 “在沙發上瞇了一會兒。先生有事嗎?” 喬木先生突然提到了費鳴。費鳴是喬木先生的關門弟子,喬木先生向來叫他鳴兒。喬木先生說:“你是不是要找鳴兒談話?” 莫非費鳴此時就在先生身邊侍坐?他就說:“是啊。要和他談點事。他在嗎?” “木瓜病了。”喬木先生說,“鳴兒抱著木瓜看醫生去了。” “前幾天還好好的,怎么——” 木瓜是喬木先生養的一條京巴,四歲多了,是喬木先生的心肝寶貝。“鳴兒剛才來了,發現木瓜屙出了幾條小蟲子。怪不得木瓜整天沒精打采的,原來肚子里有蟲了。”喬木先生說。 怎么就這么巧?碰巧我找他談話的時候,他從狗屎當中發現了蟲子?蟲子不會是他帶過去的吧?他是不是早就發現了蟲子,卻一直隱瞞不報,特意選擇今天才說出來?他這是故意要躲著我吧?他可真會找借口,都找到狗屎上去了。 “鳴兒剛才打電話來,問家里有沒有狗證。狗證在你那兒吧?” 他遲疑了片刻,還是給予了一個肯定的回答:“對,在我這兒呢,別擔心。” “那就給他送去。” “他們在哪家診所?” “就是那一家嘛,你去過的嘛。” 打電話的同時,我們的應物兄就已經在整理行頭了。他兩只腳交替跳著,提上了褲子,然后他把手機夾在肩膀和耳朵之間,騰出手來系皮帶,穿襪子。他的標準行頭是西裝上衣加牛仔褲。有事,弟子服其勞。木瓜的事就是先生的事,他當然也得服其勞。電話掛斷之后,他對自己說:“沒有狗證,就不給看病?這怎么可能呢?木瓜本是流浪狗,哪來的狗證?” 雖然旁邊沒有人,但他還是沒有把這句話說出來。也就是說,他的自言自語只有他自己能聽到。你就是把耳朵貼到他的嘴巴上,也別想聽見一個字。誰都別想聽到,包括他肚子里的蛔蟲,有時甚至包括他自己。 2.許多年來 許多年來,每當回首往事,應物兄覺得對他影響*大的就是喬木先生。這種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讓他改掉了多嘴多舌的毛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來臨的時候,他因為發表了幾場不合時宜的演講,還替別人修改潤色了幾篇更加不合時宜的演講稿,差點被學校開除。是喬木先生保護了他,后來又招他做了博士。博士畢業的時候,他本來想到中國社科院工作的,那邊也看上了他,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知道,人家之所以對他感興趣,全是因為他的一篇文章起了作用。社科院有一位即將退休的老先生,曾是研究《詩經》的專家,三十年前出版過一本小冊子。應物兄在論述《詩經》研究史的時候,給那本小冊子以很高的評價。他沒有想到,老先生竟然看到了那篇論文,托編輯部給他轉來了一封信:“前日偶遇大文,高見新義迭出,想必師出名門。知足下已是博士,真乃可喜可賀。不喜足下之得博士,而喜博士中乃有足下也。若蒙足下不棄,不妨來我院工作。”接到這封信的第二天,他就赴京拜訪了那位老先生。事情好像就這么定了。有一天,喬木先生找他談話。喬木先生稱那個老先生為“老伙計”,說:“老伙計來電話了,夸我呢,夸我帶出了一個好學生。還說,這么好的學生,既然你舍得放走,我就笑納了。” “先生,他對您很尊重的。” “知道社科院是干什么的嗎?” “知道一點。那里集中很多青年才俊。他們編的很多書,我都買了。” “接話不要太快。”喬木先生說的是嘴,煙斗卻指向了腦袋,“社科院是智庫,是給領導出主意的,你覺得你的腦子夠使嗎?腦子夠使,就不會犯錯誤了。” “先生,我知道我是個笨人,干了不少笨事。” “接話太快了!笨人哪能辦笨事?笨事都是精明人干的。” “我承認,我的性格也有點沖動。”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你的性格去北京不合適。” 有句話他差點說出口:“先生,您說得對。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我的命運是由別人的性格決定的。”這句話咽下去比較困難,咽下去之后,它在肚子里滾了兩圈,他聽見自己的肚子咕嚕咕嚕的。 喬木先生叼著煙斗,繼續說道:“別胡思亂想,東跑西顛了。就留在我身邊吧。你這張嘴,用到別處,虧了,當老師倒是一塊好料。傳道授業桃李芬芳,懸壺濟世杏林春滿,都是積德的事。就這么定了,你走吧。” 起身告別的時候,喬木先生又對他說了一番話:“記住,除了上課,要少說話。能講不算什么本事。善講也不算什么功夫。孔夫子*討厭哪些人?討厭的就是那些話多的人。孔子*喜歡哪些人?半天放不出一個屁來的悶葫蘆。顏回就是個悶葫蘆。那個年代要是有膠卷,對著顏回連拍一千張,他的表情也不會有什么變化。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日發千言,不損自傷。”學過俄語的喬木先生又以俄語舉例,說,“俄語的‘語言’和‘舌頭’是同一個詞。管住了舌頭,就管住了語言。舌頭都管不住,割了喂狗算了。” “我記住了。” “就你現在的水平,又能說出什么至理名言?你要說的話,十有八九別人都已說過。人云亦云吧,表情還很豐富。” “我記住了。” “表情不要太豐富。你這個人,夠機靈,卻不夠精明。” 后來,他就留校任教了。不管在誰看來,喬木先生都待他不薄。*重要的一個證據是,喬木先生把獨生女兒喬姍姍嫁給了他。把女兒嫁給弟子,這是孔子開創的傳統。孔子就把女兒和侄女許配給了自己的弟子,由此把師生關系變成了父子關系。或許是這個傳統太悠久了,太偉大了,他置身其中,有時候難免有些暈暈乎乎的。以至每當想起此事,他會不由自主地用第三人稱發問:“是他嗎?這是真的嗎?”然后是第二人稱:“你何德何能,竟得先生如此器重?”然后才是**人稱:“這說明我還是很優秀的嘛。” 謹遵喬木先生之教誨,留校任教的應物兄,在公開場合就盡量少說話,甚至不說話。但是隨后,一件奇怪的事在他身上發生了:不說話的時候,他的腦子好像就停止轉動了;少說一半,腦子好像也就少轉了半圈。“再這樣下去,我就要變成傻子了。”那段時間,他真的變成一個傻子了。他自己也懷疑,是不是提前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甚至有了查一查家族病史的念頭。他又煩惱,又焦慮,卻想不出一個轍來。但是有一天,在鏡湖邊散步的時候,他感到腦子又突然好使了。他發現,自己雖然并沒有開口說話,腦子卻在飛快地轉動。那是初春,鏡湖里的冰塊正在融化,一小塊一小塊的,浮光躍金,就像一面面鏡子。他看著那些正在融化的冰塊,問自己:“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清晰地聽見自己在發問。他慢慢弄明白了,自己好像無師自通地找到了一個妥協的辦法:我可以把一句話說出來,但又不讓別人聽到;舌頭痛快了,腦子也飛快地轉起來了;說話思考兩不誤。有話就說,邊想邊說,不亦樂乎? 伴隨著只有他自己才能夠聽見的滔滔不絕,在以后的幾天時間里,他又對這個現象進行了長驅直入的思考:只有說出來,只有感受到語言在舌面上跳動,在唇齒間出入,他才能夠知道它的意思,他才能夠在這句話和那句話之間建立起語義和邏輯上的關系。他還進一步發現,周圍的人,那些原來把當他成刺頭的人,慢慢地認為他不僅慎言,而且慎思。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句也沒有少說。睡覺的時候,如果他在夢中思考了什么問題,那么到了第二天早上,他肯定是口干舌燥,嗓子眼冒火。為此,他的床頭柜上時刻放著兩只水杯。而且,不管走到哪里,他隨身攜帶的包里總會塞著一只水杯,一瓶礦泉水。現在,他手里就抓著一瓶農夫山泉。 喬木先生曾引用陸游的詩,對木瓜說道:“勿為無年憂寇竊,狺狺小犬護籬門。你不會看家,還經常找不到家,我為什么要喜歡你?”木瓜聽了,甩著尾巴叫個不停。那個時候,它在想什么呢?它的吠叫是和喬木先生抬杠嗎? 他又給木瓜拿了一瓶礦泉水。
應物兄(上下) 作者簡介
李洱,中國先鋒文學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濟源,1987年畢業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為河南省專業作家,現任職于中國現代文學館。著有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2010年被評為“新時期文學三十年”(1979—2009)中國十佳長篇小說。主要作品被譯為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韓語等在海外出版。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