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37991
- 條形碼:9787550037991 ; 978-7-5500-379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內容簡介
本書是蔣百里和劉邦驥合作,對《孫子兵法》所作的校釋和注解。書中大量引入西方軍事思想,著重從整體上闡述孫子的兵學思維。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目錄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 001
計篇** 論軍政與主德之關系 | 005
作戰篇第二 論軍政與財政之關系 | 011
謀攻篇第三 論軍政與外交之關系 | 017
形篇第四 論軍政與內政之關系 | 023
勢篇第五 論奇正之妙用 | 029
虛實篇第六 論虛實之至理 | 033
軍爭篇第七 論普通戰爭之方略 | 039
九變篇第八 論臨機應變之方略 | 045
行軍篇第九 論行軍之計劃 | 051
地形篇第十 論戰斗開始之計劃 | 059
九地篇第十一 論戰斗得勝深入敵境之計劃 | 065
火攻篇第十二 論火攻之計劃 | 079
用間篇第十三 論妙算之作用 | 083
附錄一 《孫子兵法》 | 091
計篇** | 093
作戰篇第二 | 095
謀攻篇第三 | 097
形篇第四 | 099
勢篇第五 | 101
虛實篇第六 | 103
軍爭篇第七 | 105
九變篇第八 | 107
行軍篇第九 | 109
地形篇第十 | 111
九地篇第十一 | 113
火攻篇第十二 | 117
用間篇第十三 | 119
附錄二 《孫子兵法》譯文 | 121
計篇** | 123
作戰篇第二 | 125
謀攻篇第三 | 127
形篇第四 | 131
勢篇第五 | 133
虛實篇第六 | 135
軍爭篇第七 | 139
九變篇第八 | 143
行軍篇第九 | 145
地形篇第十 | 149
九地篇第十一 | 153
火攻篇第十二 | 159
用間篇第十三 | 161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節選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統讀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終,此孫子之微言大義也。其每篇標題之字,亦不過如“學而”“雍也”之類,勿庸刻舟求劍。他本《計篇》《形篇》《勢篇》有作《始計篇》《軍形篇》《軍勢篇》者,殊未當也。《勢篇》之首以奇正虛實對舉,而下文專論奇正,頗似制藝中上全下偏體裁。若欲與《虛實篇》對待標題,則即題為“奇正篇”亦可也。然古人決不如此板滯,亦“學而”“雍也”之意而已。世儒見“九變”“九地”兩“九”字對舉,遂指“九變”為九地之變。膠柱鼓瑟,滯礙甚多,均辭而辟之矣。 計篇** 論軍政與主德之關系 管子曰:“計先定于內,而后兵出于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也。 此一篇論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為全篇之要旨。蓋主有道,則能用正道亦能用詭道,無往而不勝矣,所以篇末即專重于妙算也。宜分為四節讀之。自首至“不可不察”為**節,總論兵為國之大事,死生存亡所關,不可不察。自“故經之以五校之計”至“必敗,去之”為第二節,論治兵之正道。自“計利以聽”至“不可先傳也”為第三節,論用兵之詭道。自“夫未戰”至末為第四節,總論勝負之故,仍以妙算為主,惟有道之主而后妙算勝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右**節總論兵為國之大事,國之存亡、人之生死皆由于兵,故須審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右第二節皆論治兵之正道也。五校之計,以道為*要。道,即仁義之謂也。故得其道,則民可與共生死而不畏危,道之時義大矣哉。天為陰陽、寒暑、時制也者。陰陽者,相其陰陽,以為駐軍之預備,《行軍篇》所謂“貴陽賤陰”、《地形篇》所謂“先處高陽” 之類是也。寒暑者,審量寒暑,以為行軍作戰之預備。將欲北征,必籌防寒之具,將欲南征,必籌防暑之具,或冬夏興師之時,則防寒防暑之具尤為緊要是也。時制者,因時制宜以籌兵器、堡壘之進步改良也。上古為白刃時代,中古為火攻時代,近古為槍炮時代,皆因時定制也。此三者皆關乎天之方向、天之氣候、天之運會,故曰天也。地為遠近、險易、廣狹、死生者,即第十篇“地形”是也,所謂“用兵者貴先知地形也”。將為智、信、仁、勇、嚴者。能機權、識變通之謂“智”,刑賞不惑之謂“信”,愛人憫物之謂“仁”,決勝乘勢之謂“勇”,威刑肅三軍之謂“嚴”;此五德者,為將者所宜備也。法為曲制、官道、主用者。曲制為部曲之制,若今之軍制司所掌者是也。官道者,任官分職之道,若今之軍衡司所掌者是也;主用者,掌軍之費用,若今之軍需司所掌者是也。凡此五者,皆為將之要道,故為將者“知之則勝,不知則不勝也”!靶V杂嫛闭,謂當盡知五事、待七計,以盡其情也。“主孰有道”,即五校之道也;“將孰有能”,即五校之將也;“天地孰得”,即五校之天與地也;“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者, 即五校之法也;此七者乃五校之綱目也。將聽吾計必勝者,吾即主也,主與將同心合德,則未有不勝者矣。然必有道之主乃能將將,吾故曰“主孰有道”為此篇之要旨也。此以上皆言治兵之正道也。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作者簡介
蔣百里(1882—1938),原名蔣方震,字百里,近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浙江海寧人。1898年中秀才,1900年入浙江大學前身的求是書院就讀,1901年赴日本留學,后創辦《浙江潮》。1906年蔣百里留學德國,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1917年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1923年與胡適等組織新月社,1925年任吳佩孚部總參謀長。1933年赴日考察,認為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擬定多種國防計劃,呼吁國民政府備戰。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1936年赴歐美考察,回國后倡議發展空軍。 1937年9月,他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著述有《歐洲文藝復興史》《國防論》《日本人》等,其中《國防論》是其軍事理論的代表作。 劉邦驥(1868—1930),字襄奎。漢川麻河鎮人,早年就讀兩湖書院。為張之洞幕僚,管理文案、庫務。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