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6597
- 條形碼:9787552026597 ; 978-7-5520-265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本書特色
危機突如其來,當事人無從應對 怎樣理解他的痛苦,引導他走出困境? ◆ 自殺等危機給公眾健康帶來嚴峻挑戰(zhàn) ◆ 借助工作壓力、財務困境等心理社會因素 ◆ 更好地評估風險,理解易感性 ◆ 及時制訂計劃,采取行動,實施干預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內容簡介
當今社會,人們追求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種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危機,給人造成生理或/和心理上的痛苦,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陷入困境,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本書對自殺等危機涉及的心理社會因素展開廣泛研究與探討,更從神經生物學和精神病學角度幫助理解觸發(fā)事件或誘因,進而采取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目錄
作者名單
引言 “涂爾干之后的100年” 米歇爾??沃爾特
第1章 市場學家:自殺的社會表征 讓弗朗索瓦??庫爾泰
如公共衛(wèi)生行動的社會市場
社會表征
自殺的社會表征
邁向一個行動計劃的新提議
第2章 自殺與經濟危機 克里斯蒂安??博德洛,羅熱??埃斯塔布萊
第3章 經受社會和認知神經科學考驗的自殺 法布里斯??若朗
自殺的社會特性
易感的主體,認知基因
不利決定的作出和自殺行為
自殺和對拋棄的敏感性
展望
第4章 從排斥到社會痛苦 埃米莉??奧里耶
社會不幸與自殺行為
對社會拋棄的感知增強和自殺易感性
社會和心理痛苦對自殺行為的作用
結論
第5章 兒時的虐待 納德??佩魯
定義和流行病學
虐待神經生物學
虐待和自殺
結論
第6章 環(huán)境如何改變我們的基因? 阿蘭??馬拉弗斯
遺傳流行病學和自殺行為的分子結構
基因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和自殺行為
壓力、早期精神創(chuàng)傷和表觀遺傳標記
結論
第7章 自殺行為的一個發(fā)展模型? 菲利普??庫爾泰,娜塔莉??弗蘭克
自殺易感性是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產前產后環(huán)境對自殺易感性的作用
產前產后身體發(fā)育和自殺易感性
自殺易感性的早期環(huán)境因素:表觀遺傳標記
基因、5-羥色胺和腦發(fā)育
兒時的虐待對自殺易感性的影響
自殺易感性的早期標記
結論
第8章 心理社會壓力能否在人格中找到回應? 伊拉里奧??布拉斯科豐特西拉,大衛(wèi)??特拉弗斯
生活事件——自殺行為的導火索
誘導性生活事件與人格之間的關系
結論
第9章 社會逆境是否在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中存在不同? 盧卡??熱內,若爾日??洛佩??卡斯特洛曼
自殺行為是逆境形勢造成的結果
環(huán)境對自殺企圖和自殺的影響
我們的實驗(Giner,2011)
結論
第10章 PTSD、壓力和自殺行為 伊莎貝爾??肖迪厄,弗朗索瓦??杜科洛克
PTSD、精神創(chuàng)傷和自殺
壓力與自殺
結論
第11章 監(jiān)獄還是地獄 馬蒂約??拉康布爾
有關這一問題的數(shù)據(jù)
風險決定因素
有效的行動措施
結論
第12章 成癮和自殺:危險關系 塞巴斯蒂安??吉約姆,弗蘭克??貝利維耶
TLUS推動自殺行為
這一相關性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哪些因素可能增加TLUS病人的自殺風險?
幾個預防與治療思路
第13章 遷移、自殺和社會融合 默罕穆德??塔勒布,阿伊莎??達杜
流行病方面的數(shù)據(jù)
自殺與遷移
假設
結論
第14章 自殺與宗教 菲利普??休格利特,奧爾法??芒德烏
宗教對自殺的影響
宗教與自殺之間關系的研究
特殊情況
結論
第15章 自殺與社會環(huán)境:醫(yī)生,被忽視的自殺人群? 洛朗斯??科沙爾
醫(yī)生自殺行為在法國和國外的多發(fā)性
醫(yī)生的自殺方式
醫(yī)生與精神疾病
職業(yè)枯竭與自殺風險
具有自殺風險的醫(yī)生典型
法國對這方面的關注度普遍上升
緩解工作疲勞、抑郁癥以及預防醫(yī)生自殺的困難
干預與預防
結論
第16章 治療 法比耶納??西普里安,埃米莉??奧里耶,菲利普??庫爾泰
對自殺風險的藥物學探討
預防自殺的有效策略
自殺學中的臨床研究和改革設想
結論
第17章 組織治療 吉約姆??維娃,萬森??雅爾東,克里斯托夫??德比安,弗朗索瓦??杜科洛克
組織試圖自殺者“就醫(yī)”
組織接待企圖自殺者及其周圍親近的人
組織評估和引導
企圖自殺者的住院標準
危機中心
年輕企圖自殺者的治療單位
組織中期跟蹤
組織監(jiān)督
第18章 遠程醫(yī)療 馬蒂約??加爾梅,埃馬紐埃爾??阿芳
定義
益處
手段
困難
精神病遠程治療
結論
第19章 自殺的神經文化決定因素 鮑里斯??西律爾尼克
沖動控制能力減退
以自我為中心的反應
敏感時期
死亡表征
自殺的力量
自殺的社會文化決定因素
用文化因素預防這些神經衰退
參考文獻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節(jié)選
“死亡”這一字眼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長大成人。只要孩子還無法進行時間表征,那么,這個字眼對他來說就是陌生的:“他曾經在……他已經不在了……他會從另一個未知的地方回來”。 這個字眼在6—8歲才成年,當大腦的成熟可以進行時間表征時。在這一時期,孩子就能夠把過往和未來聯(lián)系起來,他可能會想:“生命的長河不可逆轉地停止。”所以,“死亡”這一字眼就變成一個概念,指時間停在了令人焦慮的虛無上。 大腦被圍繞在孩子周圍的情感壓力所蹂躪,在大腦發(fā)展過程中的不斷“交易”的作用下,這一個體(死亡)形成。它的構成也受父母情感表達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經歷和文化背景。 這一提出自殺問題的系統(tǒng)方式可以使我們加入以下數(shù)據(jù): ·生物學內部數(shù)據(jù):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 ·與生物學有關的數(shù)據(jù):情感生境促進或阻礙大腦發(fā)育,并產生一些功能。 情感生境缺乏,就無法刺激相關大腦區(qū)域,組織就無法抑制沖動。 沖動控制能力減退 早期,神經元之間接觸并傳遞信息的活動異常活躍。在嬰兒出生時和出生后的前幾個月,每分鐘有20萬突觸發(fā)生聯(lián)系。在這一發(fā)育時期,情感生境的缺乏會改變細胞的反應性和神經通路的方向。刺激的缺乏會導致本應受到刺激的大腦區(qū)域萎縮,大量的環(huán)境因素會增加樹突棘的密度(Radtchenko,2007)。 生物學有關早期隔離的研究指出,生境的缺乏無法刺激前額葉神經元之間的接觸,因此會出現(xiàn)萎縮的現(xiàn)象: 前額葉神經的抑制不能有效控制杏仁核和嗅球的運行,導致杏仁核肥大和嗅球的惡性發(fā)展(Mehta,2009)。自此,這樣的大腦對(zui)微小的信息都會產生警覺。 生境的缺乏(不論什么原因),在改變前額葉神經元接觸的同時,延遲了它同邊緣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Le Doux,1989)。個體無法將過往和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就很難給他所觀察到的事件賦予意義。受到情境刺激,他只能對此做出反應。這一情境對他來說沒有意義。 以自我為中心的反應 與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所有人都需要另一個人來發(fā)展自己的基因系統(tǒng),對這方面的剝奪會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增加(Harlow,1965)。這些轉向他自己軀體的行為(晃動、旋轉、自體性欲)是可預測的,并隨著遺傳和表觀遺傳系統(tǒng)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碰撞,會發(fā)生反彈。情感生境的豐富會使這些行為消失,但并不能完全將其清除。某些殘留會儲存于潛在記憶中,長時間放置之后,一些新的剝奪可能就會使它們重新出現(xiàn)。當大腦獲得了這樣的情感易感性之后,所有情感都會變得過于強烈并不可控制。他通過沖動性的自我攻擊對其做出反應。 在眾多變量中,應該分析: ·基因系統(tǒng); ·剝奪的突然到來; ·替代生境的質量。 遺傳與5-羥色胺的運輸有關。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一部分基因通過一些蛋白質編碼,而蛋白質轉運5-羥色胺(Lesch,1997)。 這些哺乳動物沒有5-羥色胺帶來的情感上的平靜。在遇到不幸時,小的轉運體比大的轉運體更易受傷害。它們尤其增加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在經歷一次創(chuàng)傷之后,很難再次發(fā)展,需要很長時間去減少晃動、旋轉和自殘行為。 然而,這一遺傳決定因素并不是致命的,因為人的生長發(fā)育具有漸變性。如果一個小的轉運體在它早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安全的,它就會獲得情感上的穩(wěn)定性,從而控制自殺行為。同樣地,如果一個大的轉運體過早或長期處于隔離狀態(tài),它會獲得情感易感性,在遇到不幸時,就會導致沖動行為。 所以,(zui)壞的發(fā)展策略就是這些小的轉運體被過早地隔離,功能被切斷之后,它們就不能抑制情感的激發(fā)。它們認為任何事件都具有攻擊性,用自我攻擊的方式,回應這一警覺,就像當它們在其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被孤立時,它們自己學會的那樣。 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那些邊緣狀態(tài)者的人際關系沖突和自我毀滅行為,他們經歷了一系列創(chuàng)傷,只會自我攻擊。在這類人群中,90%的年輕人有自殺想法,10%的人自我毀滅(Bateman,2010)。 那些早期就被不斷剝奪的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感,接受有關規(guī)定,生活在團體中。他們把很小的游戲、很小的沖突都看作強大的壓力,面對這一壓力,他們以瘋狂的自我攻擊作為回應。任何相遇都會引起爭斗,任何壓力都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夠平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總是處于警戒狀態(tài),這提高了皮質醇的含量。對可的松敏感的邊緣細胞水腫。離子載體通道擴大,使鉀元素滲透,將鈉離子和鉀離子的濃度反轉。摩爾濃度異常升高,導致細胞的破裂和死亡,這就解釋了抑郁者邊緣系統(tǒng)的萎縮(Shannon,2005)。 敏感時期 同樣的剝奪會因出現(xiàn)的時刻不同而影響不同。任何需要依靠另一個人而自我發(fā)展的人都會留有這個人的印記。對兒童來說,一種出現(xiàn)在其成長關鍵時期的感覺形式,會成為一個非常鮮明突出的形象,會比任何其他的人都更強烈地感受到。從此,一個印記就隱藏在他潛在的記憶里: 他依戀這個家庭形象。這一形象,能夠被很強烈地感知到,成為一個感覺參照,只要同它保持聯(lián)系,兒童才感到安全。這一被依戀的形象(母親、父親、同伴、地點)給予兒童探索世界的力量和樂趣。當這一形象不在時,兒童就會感到不安,恐慌,四處亂竄,情緒失控,變成了“頻繁制造事故者”。被剝奪了安全基礎,在恐慌中無法正確處理信息,就會增加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Suomi,1999)。 印記的消退是由環(huán)境因素或兒童的發(fā)展造成的。情感生境的缺失——母親死亡、陰郁、家庭暴力或社會不穩(wěn)定性(ZaoucheGaudon,2000)——不會在兒童記憶中留下讓人感到安全的印記。同樣地,遺傳疾病或表觀遺傳變異會導致乙酰膽堿(Chapouthier,1988)或類嗎啡和催產素的缺乏,從而改變印記的生物層(Panksepp,1998)。當這一交易失敗后,生活就會變得苦澀,兒童感覺周圍所有一切都具有攻擊性。他害怕新的東西,(zui)微小的改變都會讓他手足無措。如果教育無法給他提供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替代物——如母親的支持(Tronick,1989)、收容家庭、機構——兒童就會恐慌,在杏仁核沖動力量的作用下,他就再也無法抑制,從而對自己實施暴力。 這樣,一個相互作用的螺旋狀機制形成,在這一異常機制作用下,困難兒童給他的依戀形象帶來困難(Siegel,2004)。任何形勢,任何事件都會造成痛苦。“關系失敗”螺旋機制中的組織改變了他們的生存行為(吃、喝、睡覺、自我防御、自我復制),損壞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HS)。他們進入痛苦的門檻嚴重降低,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痛苦的(Andre,2005)。 死亡表征 為了能夠進入這一觀念,我們的大腦發(fā)育應該經常受到感覺、情感、言語或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死亡表征來自個體發(fā)育。如果這一構造和諧,我們接受死亡,就像我們接受生命一樣。但是,如果太多剝奪或裂痕扭曲了發(fā)育,死亡表征就會導致對空虛的極度擔憂或對解脫的向往,“如果我不能夠自由地殺死我自己,那么,我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西奧朗(Cioran,1952)曾這樣說道,他的生活經歷并不總是那么和諧。 當那些處理空白信息的大腦區(qū)域(前額葉、未來信息層、與邊緣系統(tǒng)連接、過往信息層)的形成過程變得紊亂時,個體就無法產生時間表征,既不能讓死亡來臨,也無法構造一個敘述。 在1935—1955年進行的前額葉腦白質切斷手術和對遭受創(chuàng)傷的腦體進行的腦葉切開手術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受傷的大腦不能抑制行為上或精神上的反應。無法設想自己的言語或舉止將對其他人產生的影響,沒有同情心,病人隨意放任自己的沖動,就像我們在腦葉手術中、在精神錯亂者的額顳葉中、在錯亂者身上或在那些對精神還沒有概念的小孩身上看到的那樣。 他們的智力水平并沒有減退,有時甚至會提高,由于抑制的減少,會變得更加活躍。記憶被保存下來,但無法進行個人履歷的敘述,因為受傷者不能有意識地在過去或在他的想象中尋找可以構造故事的元素。由于無法期望,他既不能計劃某一活動,也無法自己呈現(xiàn)未來的死亡。他不再能夠交談,他用單音節(jié)詞回答,不思考,沒有關系代詞,沒有復雜的句子結構。有時,他會說:“我不再能夠將詞連接起來了。” 他囚禁于現(xiàn)在,無法將過去和未來聯(lián)系起來,不能對他所察覺到的賦予意義。他的存在毫無意義。 如果眶額葉受到損害,受傷者不再受到抑制,會非常愜意地付諸行動。(zui)微小的暴露都會激發(fā)男人的性沖動。任何男人的出現(xiàn),在女人看來都是羞恥的。 當對其進行腦葉手術時,受傷者會躁動,到處亂跑。但是,當周圍環(huán)境安靜下來,他就會坐下,一動不動,緘默無言,內心也無言語,因為,他不再能夠構造故事發(fā)生的時間。 (zui)終,受傷者的額葉已無法再控制鏡像神經元。只要醫(yī)生向一個茶杯作一點小的舉動,受傷者就會立刻抓住杯子(Botez,1987)。而一個沒有受傷的人只會在位于額葉從下往上5英尺處的鏡像神經元中耗費更多的精力。他會準備拿這個茶杯,但他能夠控制這一動作。當我們讓接受腦葉手術者意識到,他抓住這個茶杯毫無理由時,他回答說,他以為醫(yī)生剛開始的舉動是一個命令。這樣,他給予了一個失去理智的、無法控制的沖動一個錯誤的理由。 阻礙時間呈現(xiàn)和沖動控制的額葉功能障礙(醫(yī)療上的或精神創(chuàng)傷的)是否與早期發(fā)育過程中獲得的額葉邊緣和杏仁核功能障礙類似? 由于戰(zhàn)爭、監(jiān)禁或家庭不幸而感到被孤立的兒童,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幾乎都會增加。這些活動是可預見的、可駁斥的、可解除的。治療者的一個微笑、一次嘗試性的幫助都會給這個缺乏愛撫的孩子帶來無法忍受的情感,他將這種情感以暴力自我攻擊的形式表達出來: 他咬自己或將頭拼命地撞地。然而,一旦他變得稍微順從一點,他就會表現(xiàn)出沖動性的過度依戀: 他會緊緊抓住與他接觸的大人不放。 一個因為自己父母激烈爭吵而跳窗的孩子表明,他在感覺上對當前情境的屈服,他無法控制一個自我攻擊式的沖動。一個因為一次成績不好就上吊的孩子是否真正有對死的渴望,或者他僅僅是以暴力性的自我攻擊來回應一個對他來說無法忍受的挫敗?一個癡迷于自殺的女性青少年的額葉中部是否有功能障礙? (中略) 用文化因素預防這些神經衰退 這是可能的! 情感的穩(wěn)定性構成了早期相互作用的情感生境,它不僅依靠父母之間的融洽關系,也通常受政治決策的影響。北歐國家都決定延長父母假期,增加幼兒園的數(shù)量,改善其教育質量(Rameau,2011)。10年后,他們得到這樣的結果: 自殺率下降了40%,文盲狀況幾乎消失(Robert,2009)。這一早期生境的穩(wěn)定性在避免額葉杏仁核邊緣系統(tǒng)(FAL)功能障礙的同時,成為(zui)有效的保護因素。那些早期接受過這一保護的抑郁癥患者非常痛苦,但他們不想死。 而且,應該避免孩子處于孤立狀態(tài),從而阻止他的自我毀滅沖動。家庭結構、學校、街區(qū)鄰居、社會或文化方案構成了一個文化整體,它影響著大腦的發(fā)育和情感的表達。 涂爾干不用擔心,文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殺。當時,這個社會學家沒有預料到: 周圍的文化也可以影響大腦的發(fā)育,并可能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導致自殺想法,促成自殺行為。
危機干預:理解與行動 作者簡介
【作者】: 菲利普??庫爾泰(Philippe Courtet),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蒙彼利埃大學附屬中心醫(yī)院精神病急診和應急部主任,法國國家健康和醫(yī)學研究所“自殺易感性”研究團隊帶頭人。 【譯者】: 王麗云,女,1990 年 5 月生。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巴黎第三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現(xiàn)為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譯著有《生物進化:多么奇妙的冒險》、《探秘核電站》等。現(xiàn)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1 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