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16310
- 條形碼:9787300116310 ; 978-7-300-1163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內容簡介
清代經濟史跨越古代和近代,并且晚清時期更增加了大量古代經濟史所未有的新內容,從而使其內容的豐富性遠超歷代。然而,如果不拘泥于過于細化的具體領域,而從研究思路和解釋框架上來觀察,則紛繁蕪雜、數量龐大的清代經濟史研究成果,其實大致不出三種范式的籠罩:其一是在馬克思主義史學傳統指導下、以生產關系為基準的革命史范式,其二是以生產力為指歸的現代化范式,其三則可以稱為是以內部視角為指引的“中國中心觀”范式。這三種范式雖然興起有先后,但在研究實踐上并非相互替代的關系,也不意味著后起者一定優于先起者。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目錄
**章 清代經濟史研究的發端及其早期發展
**節 清代經濟史研究的發端問題再考察
第二節 社會史論戰時期的清代經濟史研究
第三節 全面抗戰后清代經濟史研究的進展
第二章 以生產關系為主線的清代經濟史研究
**節 封建經濟論
第二節 資本主義萌芽論
第三節 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論
第三章 現代化范式主導下的清代經濟史研究
**節 市場經濟論
第二節 產業經濟論
第三節 經濟現代化論
第四章 “中國中心觀”取向與清代經濟史研究
**節 美國學界的“中國中心觀”及其基本理路
第二節 中國學界對清代經濟內在發展線索的追尋
余論 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經濟社會史
參考文獻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節選
《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一)農業生產力狀況 作為傳統中國經濟中*大的生產部門,農業自然成為“產業經濟論”大力關注的領域。從本書第二章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內學界對于清代前期農業經濟的探討,一般側重于土地關系、租佃關系等生產關系范疇的問題,而很少論及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隨著“生產力轉向”的發生,傳統中國的農業開始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來看待,有關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經營方式等屬于生產力范疇的問題,才開始紛紛進入學界的視野。 有關清代前期的農業經濟是否有所發展的問題,在以生產關系為主線的時代,很少被學界認真討論。畢竟,按照當時通行的印象,處于封建經濟晚期的清代農業不可能取得太大突破。況且,其在生產關系上的變動也*為微弱。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種印象開始受到從生產力角度出發的挑戰。如黃啟臣便明確提出,“清代前期農業生產是否有所發展,這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在他看來,“清代前期的農業生產是向前發展的,超過了歷史的*高水平”,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發展上”表現得*為明顯,那就是“糧食作物種植空前擴大;生態農業,雛形出現;集約化程度提高,和商業性農業高度發展”,此后不久,薛國中更進一步提出,16-18世紀的中國農業“大大超過了同時期西方農業革命的內容,不僅農業生產技術有新的進步,產量增加,而且經營方式也發生深刻的變化”,故而“不妨稱之為中國的‘農業革命’”。老一輩學者方行也指出,“清代前期,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比明代有較大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發展,主要得力于復種、間種、套種多熟制的推廣和農民耕作集約化”。在這里,“生產力轉向”的影響顯而易見。 這種以生產力為核心來評價清代前期農業經濟發展態勢的做法,很快在學界流行開來。這方面*顯著的表現是,就連論述清代邊疆地區農業發展的研究都突出強調了生產力因素。關于東北地區,李令福在探討農耕區的發展時,認為東北流人成為東北拓荒者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和技術,大多從事開荒種地的生產活動”,以及“清代前期,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的種植業剛開始發展,受自然條件和人口因素的影響特大”。麻秀榮等論述清代鄂溫克族農業發展的原因時著重指出,“在漢族農民先進的耕作技術的直接影響下”,在“鄂溫克族從事農業的主觀意愿和生產積極性”的推動下,“農業*終成為其社會獨立的經濟部門”。關于新疆地區,華立在探討乾隆以后以農業為重點的開發成效時,認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重視基本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特別表現在著重強調“結合開屯興墾的水土資源調查”、“組織興辦多種形式的水利工程”和“服務于農業的商業、牧業、礦業措施”等。關于西南地區,秦和平在論述四川羌區農業發展時.認為“清代中葉以來,由于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進推廣,農業效益的提高”,才“導致我國西南部分山地民族的社會經濟發生轉變,農業取代畜牧而成為社會的主體經濟”。方慧在論述清代前期西南邊疆農業的發展時,指出這主要表現在“耕地面積的擴大,水利的興修,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等方面,表明該地區“農業生產無論是從技術、品種、產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段超也表示,自“改土歸流以后,由于土家族地區勞動力大量增加、生產工具改進、生產技術普遍提高,以及清政府推行一系列發展生產的積極措施,土家族地區的農業得以全面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關于清代農業發展的表達,日漸壓倒了那種移植封建生產關系的說法! ∮嘘P生產條件方面的問題,是探討產業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內容。在這種思維導向下,學界對清代農業生產的各項條件進行了日益細致的考察。這方面成果較為集中的**個主題,是清代農田水利建設問題。較早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的學者是張建民,他在1987年就明確提出,明清時期江漢——洞庭湖區的堤垸作為一種特定的水利形式,“它的興起發展,對本區的生態、水土、水利、糧食生產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張國雄之后進一步提出,“垸田是長江中游兩湖平原的水鄉沼澤地區廣泛分布的高產水利田”,而“其全面迅速發展及由此產生的問題表現得*為突出的時期,是在明清兩朝”。向來發達的江南地區的農田水利當然也較早就為學界所注意。汪家倫指出,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興起了圍墾活動,垸田、圩田等水利形式得到普遍應用,“為稻作農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領地,促進了新的農業經濟區的形成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繁盛”。熊元斌強調,江浙地區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為發達地區,是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分不開的”,而清代“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維護和管理制度”,“對于維護當時農田水利正常的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吳滔也指出,明清時期的江南“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使得圩岸的管理“與塘長制、圩長制相配合,結成一種以圩田網絡為基本紐帶的農村社會組織——‘鄉圩’”。其他地區的農田水利狀況,也相繼紛紛得到了探討。如藍勇發現,“清代三峽地區的山地墾殖運動是在四川水田運動風潮下進行的,故三峽地區水利灌溉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百年清史研究史:經濟史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朱滸,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后流動站、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院常務副院長、清史所所長,第六屆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清史研究》《歷史評論》《河北學刊》編委。主要致力于中國災害史、晚清史研究。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代表著作有《地方性流動及其超過:晚清義賑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