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孟子大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57454
- 條形碼:9787303257454 ; 978-7-303-2574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大略 內容簡介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亞圣”之稱;《孟子》一書對中華文化及民族性均有極大影響,書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素材,有能體現中國人民創造性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結合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需求,以孔子和孟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孟子大略》從孟子的少年時代開始,講述了孟子的生平,重點介紹了孟子的游歷生涯、教授生涯等,既整理了學界對孟子及《孟子》的研究現狀,又對《孟子》中的思想進行了解讀,深入分析了其現實意義和局限性。
孟子大略 目錄
**節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客觀條件
第二章 孟子的生平與歷史地位
**節 孟子的早年經歷
第二節 孟子的作品與歷史地位
第三章 孟子的游歷
**節 早年求學
第二節 游說諸侯
第三節 再游齊國
第四節 退居鄒國
第五節 孟子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孟子的思想要旨
**節 天道觀
第二節 人性論
第三節 道德論
第四節 仁政說
第五節 歷史影響
第五章 孟子的治國思想研究
**節 王道與霸道
第二節 王道政治對君臣的要求
第三節 王道政治的天、君、民
第四節 王道政治的重要措施
第五節 王道政治的際遇與命運
第六節 孟子的政治思想與中國文化
第六章 孟子的道德觀研究
**節 理論前導與問題
第二節 性善論的思路與立論
第三節 性善的真諦與道德的成就
第四節 孔孟心性思想的分歧
第五節 孟子人性思想與中國文化
第七章 《孟子》與孟子
**節 《孟子》與孟子研究概況
第二節 《孟子》的歷史傳承
第三節 《孟子》的影響
第八章 《孟子》的現實價值和局限性研究
**節 仁政思想的現實意義與局限性
第二節 “性善論”的現代意義與局限性
第三節 孟子孝道論的現代意義和局限性
第四節 孟子交友觀的現代價值
附錄 《孟子》中的成語、名句
參考文獻
孟子大略 節選
《孟子大略》:**章緒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體系中,只有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續下來。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勤勞智慧的祖先們以其非凡的創造力,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碩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對我們自身的成長和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落實素質教育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具有深遠意義。**節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文化概述每個中國人都可以隨口舉出諸多中國文化的象征物,大到長城、故宮、頤和園、兵馬俑,小到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用品,比如蘇扇、玉佩等。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系統之中,誰也離不開它。“文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詞匯之一。在中國古代語言體系中很早就出現了“文化”這個詞,在甲骨文中,“文”字如同一個人正面站立,這個人的胸口有一個交錯的圖案,圖案較簡單,可能是紋身,也可能是衣服上的花紋。這表明“文”的*初含義是指交錯的紋理,是外在的美好東西。《易·系辭下》中說:“物相雜,故日文。”《禮記·樂記》曰:“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這些典籍中的“文”均指此義。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這種美好和內在的東西是一致的。“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改變為”。“文”與“化”并聯使用,*早出于《易經·賁卦·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當指人類社會關系的構成及其規律,包括文明禮儀、人倫道德在內。而對于“人文”與“化成天下”之問的聯系,《周易正義》一書中解釋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所以,“文”“化”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指以“人文”來“教化”。漢代以后,“文”與“化”開始結合生成“文化”整詞。南朝齊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云:“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文化在這里的意思是用體現倫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詩書禮樂來教化世人,是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的。可見這時的“文化”一詞含有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從語法結構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文化”一詞是主謂結構,當屬于一種狹義的文化范疇。作為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后兵”“文治武功”。這種政治主張構成的古代“文治主義”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影響深遠。在現代漢語中,“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主要就是基礎與工具,其中涵蓋了語言以及文字,在這個詞義當中“教化”仍然屬于重點內容。而且“教化”本質上屬于名詞,屬于人群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的內容,而且這個規范可以在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的成果當中得到較為良好的體現。而把“教化”當作動詞理解的話,就是共同規范的產生、傳承以及傳播和得到認同的一個重要過程和方法。如今,“文化”往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當中物質以及精神財富創造的重要活動,即創造方式和創造成果的總和。換言之,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包括生產過程和生產的方式方法,以及由這些生產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社會關系等諸多形式,都屬于文化范疇。這樣的文化,涉及人類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至于“狹義的文化,往往就是指意識形態、精神生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具體地說,狹義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哲學觀念、文學藝術、宗教崇拜等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儀式活動、生活習慣和人們的理想追求、情感意志、道德信仰等等”。綜上所速,文化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以人的活動方式和人的實踐活動而創造出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為內容的系統,本質上屬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文化的主體是人,客體是客觀世界。二、文化的結構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一)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重要結果和內容,本質上是文化基礎的重要構成部分,屬于文化當中相對活躍的因素。物質文化把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條件當作重要目標,可以把人類對自然認識的情況以及科學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具體程度有效地反映出來,并且其中還涵蓋了物質實體文化事物。人類在發展中,往往會對自然環境進行合理利用,以保障生存。為了生存,遠古時期的人們利用石器以獵捕野獸,穿戴的是樹葉和動物的皮毛,居住的是山洞和窩棚。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后,伴隨著勞動工具以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人類物質生產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對穿戴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就出現了服飾文化;隨著食物越來越多,出現了飲食文化;人們的居住環境在不斷變化,形成了建筑文化;人們的出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于是有了車船文化。這些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基本上都屬于物質文化。……
孟子大略 作者簡介
郭偉宏,現任山東管理學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曾發表多篇相關論文,并著有趙岐《孟子章句》研究,參與了省部級多項課題。如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課題《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管理辦公室重點課題:《續孟子》二卷《伸蒙子》三卷課題;主持山東省文化廳課題《傳統文化影響下女性文學研究——以楊絳散文為例》課題等。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