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位病性辨治心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281614
- 條形碼:9787117281614 ; 978-7-117-2816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位病性辨治心法 內容簡介
病位病性辨證法,涵蓋了中醫傳統8種辨證方法的核心內容,既體現了中醫辨證思維方法,又有規律可循。臨證時先辨病位,后辨病性,病位病性相結合,便能提高辨證的準確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本書以中醫常見三十癥為切入點,詳解“病位病性辨證法”的具體運用,并通過筆者驗案作演示。簡明扼要,臨床可操作性強,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病位病性辨治心法 目錄
**節 病位病性辨證法的思路與方法
一、傳承與創新并舉
二、辨證的思路與方法
三、審證求因,司外揣內
四、對虛證的評估方法
第二節 病位病性辨證法的創立
第三節 病位病性辨證法的臨床意義
一、提綱挈領,標準規范
二、一種方法,臨床通用
三、易于掌握,便于交流
第二章 病位病性辨證法內容、方法和步驟
**節 病位辨證
一、表里辨證
二、氣血辨證
三、津液辨證
四、臟腑、經絡辨證
第二節 病性辨證
一、風
二、寒
三、火(熱)
四、虛(不足、衰弱、虧損)
五、實(亢、盛)
六、痰(飲)
七、濕(水)
八、燥
九、滯
十、瘀
十一、毒(疫癘)
第三節 陰陽兩綱位性兼容
一、陰證
二、陽證
第四節 辨證之要位性相參
第三章 病位病性辨證法在內科常見病癥中的運用
感冒
咳嗽
氣喘、氣短
心悸
胸痹
失眠
郁證
頭痛
日玄暈
耳鳴、耳聾
胃脘痛
嘔吐
呃逆
腹痛
泄瀉
便秘
脅肋痛
黃疸
水腫
尿頻、尿急、尿痛
陽痿
遺精、滑精
遺尿
虛勞
鼻衄
咯血
嘔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消渴
內傷發熱
自汗、盜汗
腰痛
關節痛
附錄 湯藥的煎煮、服用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病位病性辨治心法 作者簡介
劉寶厚, 男,1932年4月生,甘肅蘭州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甘肅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首屆全國名中醫。 1957年畢業于西安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59年在甘肅省首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中醫三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一、二屆腎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第二、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一批中醫藥傳承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2017年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名中醫稱號。 他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年診治腎臟病患者八千余人次。在學術上提出的“中西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的臨床醫學模式,得到同行的廣泛認可,創新“病位病性辨證”法。提高了臨床辨證的準確性、規范統一性及可操作性,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大發展。提出的“標本兼治,祛邪安正;瘀血不去,腎氣難復;濕熱不除,蛋白難消”三大腎臟病治療原則,對提高療效起到了指導作用。據此研制出的清熱健腎、益氣健腎、補陽健腎、通淋健腎、蛭龍通絡、活血止血、溫陽泄濁等7種制劑,臨床應用20多年,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服用方便,深受廣大患者歡迎,年創收300多萬。 他主持完成多項科研課題,分獲國家和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分型的研究”,1985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采納為全國試行方案,1993年由衛生部收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率先將血液流變學檢測運用于腎臟病血瘀證的辨證及療效評估上,為腎臟病血瘀證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檢測方法及微觀辨證指標。他先后編著出版《內科診斷與治療》《劉寶厚診治腎臟病經驗》《我的中西醫結合之路》《病位病性辨證精解》《劉寶厚腎臟病臨證精要》《杏林耕耘拾珍——病位病性辨證精要》等醫學專著6部。2006年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收錄《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家傳》。 他先后培養了十多名碩士、博士及繼承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有“劉寶厚名醫傳承工作室”。由他協助建立的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腎臟病科,于1999年被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分別批準為“甘肅省中西醫結合腎臟病診療中心”和“甘肅省中醫腎病診療中心”。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