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4102
- 條形碼:9787100124102 ; 978-7-100-12410-2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中院校師生、研究人本書自出版之后多次再版,廣受讀者好評,其視野之新之廣都可使本書堪稱一部全球史力作。中譯本首次出版,采用四色全彩印刷,包含大量精美的地圖和圖片。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內容簡介
人類從原始的采集與狩獵社會發展到當今數字化的信息時代,是人類在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和進行技術革新的結果。同時,這一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是世界各地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過程,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互動,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全球化發展的兩個重要推動力。本書便以這兩種互動為主題,從全球視野將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生動地描繪出來,向讀者展示了一幅世界各民族在互動中逐漸走向全球化的清晰歷史畫卷。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目錄
**篇 人類社群的出現(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自然、人文與歷史(至公元前3500年)
第2章 *初的河谷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
第3章 東西半球的新文明(公元前2200—前250年)
第4章 地中海地區與中東(公元前2000—前500年)
第二篇 新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
第5章 希臘和伊朗(公元前1000—前30年)
第6章 帝國時代:羅馬和漢代中國(公元前753—公元330年)
第7章 印度和東南亞(公元前1500—公元1025年)
第三篇 文化共同體的發展和互動(公元前300—公元1200年)
第8章 交流與交換的網絡(公元前300—公元1100年)
第9章 薩珊帝國與伊斯蘭教的興起(200—1200年)
第10章 歐洲基督教社會的形成(600—1200年)
第11章 亞洲內陸和東亞(400—1200年)
第12章 美洲的民族和文明(200—1500年)
第四篇 文化與聯系的區際模式(1200—1550年)
第13章 蒙古人橫跨歐亞大陸及其后果(1200—1500年)
第14章 熱帶的非洲和亞洲(1200—1500年)
第15章 拉丁西方(1200—1500年)
第16章 航海革命(至1550年)
第五篇 全球走向一體化(1500—1750年)
第17章 歐洲的轉型(1500—1750年)
第18章 美洲殖民地社會的多樣性(1530—1770年)
第19章 大西洋體系和非洲(1550—1800年)
第20章 亞洲西南部和印度洋(1500—1750年)
第21章 歐亞大陸北部(1500—1800年)
第六篇 革命重塑世界(1750—1870年)
第22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1750—1850年)
第23章 早期工業革命(1760—1851年)
第24章 美洲國家的建設和經濟轉型(1800—1890年)
第25章 帝國主義時代的陸上帝國(1800—1870年)
第26章 非洲、印度和新大英帝國(1750—1870年)
第七篇 全球差異和全球統治(1850—1945年)
第27章 新的勢力平衡(1850—1900年)
第28章 新帝國主義(1869—1914年)
第29章 帝國主義秩序的危機(1900—1929年)
第30章 舊秩序的崩潰(1929—1949年)
第31章 爭取獨立: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1900—1949年)
第八篇 全球共同體面臨的危險及其承諾(1945年至今)
第32章 冷戰和非殖民化(1945—1975年)
第33章 冷戰的結束與經濟發展及移民的挑戰(1975—2000年)
第34章 新千年的挑戰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節選
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此前兩千年產生的河谷文明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共機構和人類活動的規模增加了。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印度和東南亞,新的中心在那些靠雨水灌溉、靠自由農民耕作的土地上出現了。這些社會發展出了新的政治組織、社會組織和經濟活動模式,并朝著智力、藝術、精神文化的新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各帝國的統治者修建了覆蓋廣泛的道路網,并促進了城市化進程。這些措施使通信更加快捷,貿易更加遠程化,各種宗教思想、藝術風格和科學技術得以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由共同傳統維系的大文化圈開始形成,并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伊朗文化圈、希臘文化圈、羅馬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 農業、貿易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促進了人口增長、城市擴展和安逸的中產階級的成長。在許多地方,鐵代替青銅成為制作武器、工具和器物的首選金屬,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獲取金屬比以前容易得多。在地中海沿岸、印度和中國東部,人們用鐵制工具清除廣闊的森林。鐵制武器的使用對希臘、羅馬和中華帝國的軍隊很有利。 新的文字體系更加簡單易學,使知識的保存和傳播擺脫了專業人士的控制,并且誕生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文學流派和科學研究的新類型。
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理查德;W. 布利特,哥倫比亞大學中東史教授。 帕梅拉t;凱爾·克羅斯利,達特茅斯學院的歷史學教授和羅森沃德文理研究教授。 丹尼爾;R. 黑德里克,芝加哥羅斯福大學的歷史學與社會科學教授。 史蒂文;W. 赫希,塔夫茨大學古典學和歷史學副教授。 萊曼;L. 約翰遜,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歷史學教授。 大衛;諾思拉普,波士頓學院歷史學教授。 譯者簡介: 劉文明: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文明區劃研究中心(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史理論、世界近現代史、性別史。出版專著《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文化變遷中的羅馬女性》《上帝與女性――傳統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等。 邢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全球史和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晚清至民國時期“世界歷史”的輸入和興起,馬克思主義史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等。 田汝英: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歐中世紀史、全球史。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