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包郵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時間:2020-09-01
開本: 32開 頁數: 368
本類榜單:藝術銷量榜
中 圖 價:¥30.7(5.7折) 定價  ¥54.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292
  • 條形碼:9787807683292 ; 978-7-80768-329-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本書特色

1. 本書引進自曾出版《哈利?波特》原著的英國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出版社,是一部令人“腦洞大開”的建筑故事集:顛覆單向講述人類如何創造建筑的慣常思路,通過10座建筑的10個故事,講述建筑與人類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建筑對人性與人類社會的塑造(影響)。從權力、道德,到商業、性愛……10個貼近生活、看似與建筑毫不相干的關鍵詞,避開了高冷的建筑專業術語,帶出一部包羅萬象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不同背景的讀者皆能從故事之趣中,領悟建筑的奧義,獲得生活的靈感。 2. 書中呈現了一場文化批評與建筑史的跨界對話,開啟一場人類文明進程之旅: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幾千年的建筑史無非是帝王將相宮殿廟宇的歷史,繞不開錯綜復雜的年代和歷史事件。而活躍在本書10座建筑(10個故事)之間的,卻不乏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電影、小說、音樂、電玩、戲劇,以及一樁樁鮮為人知卻蕩氣回腸的名人逸事,他們是君主、建筑師、哲學家、醫生、作曲家、政客、考古學家、社會工作者……種種元素、各類文本、不同時空交錯互文,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談論建筑,又超越建筑,引出波瀾壯闊的文化事件、社會思潮,觸及人類文明全貌,觀照我們每天生活的周遭世界,觀照遙遠的過去,和深邃的未來。 3. 原版廣受英語世界讀者認可,多家媒體共同推薦:本書英文原版Bricks and Mortals: Ten Great Buildings and the People They Made入圍2014年英國《衛報》新作獎短名單,得到《波士頓郵報》《經濟學人》《柯克斯書評》《出版商周刊》等十余家媒體熱情推薦。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內容簡介

談論建筑史,往往繞不開遙遠的年代、晦澀的術語、錯綜的事件,讓人產生距離感。本書卻一反常態,以日常生活中的10個關鍵詞為脈絡,用10座建筑穿針引線,從多個維度帶出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 權力、道德、記憶、商業、娛樂、工作、性愛……建筑與生活,存在著超乎想象的密切關系。建筑以其獨特身份,參與人類文明的構建。在本書中,建筑不再是“容器”“機器”或“擺設”。無論是歷史迷霧中的巴別塔、金宮、津加里貝爾清真寺,還是喬瓦尼的魯切拉府邸、瓦格納的節日劇院、福特的汽車工廠,抑或令柯布西耶終生無法釋懷的E.1027別墅……它們既是建筑,又是“人性”的載體,更是透視鏡,從中可以窺見人類珍貴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和迂回前行的文明進程,進而引出一項重要思考:建筑能否讓生活變得更好? 活躍在本書10個故事中的,不乏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電影、小說、音樂、電玩、戲劇,以及一樁樁鮮為人知卻蕩氣回腸的名人逸事。作者引入文化批評視角,將建筑故事與各類文本、文化事件、社會思潮相連,帶出偉大的人性,和思想的光輝。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目錄

引言 *早的小屋:

建筑與起源/ 1


**章 巴別塔,巴比倫:

建筑與權力/ 21


第二章 金宮,羅馬:

建筑與道德/ 51


第三章 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廷巴克圖:

建筑與記憶/ 97


第四章 魯切拉府邸,佛羅倫薩:

建筑與商業/ 127


第五章 圓明園,北京:

建筑與皇權/ 163


第六章 節日劇院,德國拜羅伊特:

建筑與娛樂/ 189


第七章 高地公園汽車工廠,底特律:

建筑與工作/ 227


第八章 E.1027,法國馬丁岬:

建筑與性/ 269


第九章 芬斯伯里醫療中心,倫敦:

建筑與健康/ 305


第十章 人行橋,里約熱內盧:

建筑與未來/ 335


注釋/ 351

參考文獻/ 361

致謝/ 365


展開全部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節選

E.1027,法國馬丁岬:建筑與性(節選,注釋從略) 在法國蔚藍海岸(Riviera)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浮著一個深色圓點,海面仿佛被劃開一道傷口。海浪緩緩地將這個物體送到岸邊——20世紀建筑巨匠柯布西耶的遺體,就這樣躺在了沙灘上,在懸崖上那棟令他魂牽夢縈數十載的別墅的俯視下,好似享受著日光浴。有人推測,柯布西耶在1965 年8 月的死亡,是自殺之舉。就在此前不久,他接連失去了母親和妻子,他變得郁郁寡歡,曾對一位同事說:“在游向太陽時死去,該多么美好啊!”不過,本章將要講述的并非關于死亡的故事,而是關于愛——與性。這個故事訴說的,是柯布西耶對懸崖上的房子的迷戀,以及他對這棟房子的設計師艾琳?格雷(Eileen Gray,1878—1976)的怨恨。一動不動的磐石似乎是活生生的肉體的對立面,絲毫勾不起性欲,而本章將要揭示的,恰恰是建筑物的性密碼,以及建筑物的煽情能力。這個故事里,有為情人建造的房子,有阻擋愛情的結構體,還有迷戀建筑物本身的人。盡管故事中的有些人物固然頗為極端,比如嫁給柏林墻的女人,但在現實中,無可否認的是,人們的性生活大多都發生在建筑中。那么,建筑物對于人類的性欲究竟有什么影響呢? 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到剛才描述的場景:陽光普照的沙灘、名人遺體,以及*重要的——懸崖頂上的別墅。位于馬丁岬(Cap Martin)的這棟房子雖然是格雷的**個建筑作品,但設計得出色至極。整棟別墅通體白色,宛若一艘擱淺在巖石上的遠洋渡輪,露臺和窗戶俯瞰著下方的地中海。家具和裝潢延續了航海主題,靈感均來自搭乘輪船與火車旅行的浪漫色彩——格雷稱之為“露營風格”。得益于格雷的精巧設計,室內空間達到了*大化:抽屜旋轉開合而非推拉,床可折疊入墻,整間房子猶如在跳機械芭蕾舞,旋轉著、滑動著,綻放出生命力。 然而,這棟房子不單單展現著令人贊嘆的技術,它還是一首愛情詩,是格雷送給伴侶讓?巴多維奇(Jean Badovici,1893—1956)的禮物。“E.1027”是他倆名字的加密組合:E代表艾琳(Eileen),數字10、2、7分別代表英文字母表中的第十個字母“J”(Jean)、第二個字母“B”(Badovici)和第七個字母“G”(Gray)。矛盾的是,格雷越用不露聲色的公式掩飾兩個人的關系,就越彰顯出自己神秘莫測的個性。即便是密友,也對她的內心世界知之甚少,她在晚年還毀掉了大部分私人信件。她對自己的情感生活只字不提,但她似乎是個熱愛冒險、不受傳統束縛的女人。 年輕的時候,格雷就離開了愛爾蘭的貴族家庭,前往五光十色的巴黎。在那里,她學習藝術,并混進了移居海外的女同性戀圈,與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皆有交往。此間,她與法國知名女歌手達米亞(Damia)墜入愛河。達米亞生活奢侈,以用皮帶遛寵物花豹而聞名。和格雷交往時間*長的戀愛對象,是比她小14歲的建筑評論期刊編輯巴多維奇。1924年,他請格雷為他蓋一棟房子;1929年房子落成后,幾乎每年夏天兩人都在那里度過。他倆把這棟房子當作情侶的隱居之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房子的設計。中央的起居室也可以用作臥室,和格雷早期設計的“閨房”(bedroom-boudoir,“boudoir”原指女性私人的起居室、更衣室和臥室)異曲同工,而房間的重點是可以展開為一張床的大沙發。 格雷在沙發上方的墻上貼了一張航海圖,上面寫著波德萊爾的詩作《遨游》(L’invitation au voyage)。這首詩的主題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 我的孩子,我的姐妹, 想想多甜蜜, 到那邊一起生活! 盡情地愛, 愛與死, 在那和你相似的國度! ………… 那里有秩序與美, 奢華、平靜與歡愉。 波德萊爾描述的幾乎就是馬丁岬上這個俯瞰大海的隱秘之所。這首詩繼續寫道: 家具在閃光, 被歲月磨光, 裝點著我們的臥室。 與波德萊爾筆下古色古香的家具不同的是,在E.1027閨房中的家具,閃耀著鍍鉻和玻璃的機械光感。 格雷并非一貫熱愛科技。她*初因新藝術漆器家具設計而成名,例如,她曾設計出一把扶手像蛇一樣彎曲著的椅子,后來這把椅子由伊夫?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收藏。在巴黎時,她曾師從一位日本工匠學習漆器工藝。漆器制作過程漫長,需要一遍遍地涂抹、一層層地晾干。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放棄了后來被她戲稱為炫技手段的漆器工藝,轉向受風格派(De Stijl)影響的立方體形式。在E.1027,她的現代主義風格家具登峰造極,并開始演化出新式玩法——消失。她的作品一部分采用“露營風格”,可折疊、可攜帶,不甚顯眼;與之相對的則是另一個極端,即可收進墻里,或看似就是墻體。這些家具頑皮地展現出她在室內設計師與建筑師之間的轉換:二者互為依存,相得益彰。 格雷設計的屏風,*能體現其家具/建筑作品間曖昧的界線。格雷在職業生涯中設計過許多屏風,自宅里也經常使用。這些屏風多是半透明的,有的由纖維素(cellulose,即早期的塑料)制成,有的由金屬絲網制成。其中,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一件知名作品以黑色漆板制成,每塊板子均以鋼軸為中心、可旋轉。這件家具來源于她為巴黎洛特大街(rue de Lota)的一間房子設計的門廳。這個門廳兩側排列著形狀相似的鑲板,望向大廳的盡頭,鑲板似乎會向內彎曲并碎裂。順著門廳往前走,就好像從街道的公共區域進入室內隱秘幽暗的深處,會感覺建筑物本身也碎裂了。 格雷由此發展而來的“磚屏”(brick screen),進一步邁向了移動建筑:原本堅固的墻面被分解成可操作的單元,使觀者可以看穿這道屏障。原本靜態的、不透明的建筑,在格雷的建筑作品中,被分解為活動的、透明的。她的屏風將建筑與家具、看得見與看不見、隱私與公共分隔開來,又整合在一起。這其中隱含著與性的巨大牽連。在歷史上,建筑物一直被用來遮擋性活動,性生活通常隱藏在臥室的四壁之內。格雷的房子則展示了當這些墻倒塌后會發生什么。 格雷在E.1027 中沿用了屏風,*顯眼之處是在前門。E.1027的入口處有一個彎曲的柜子,它延長了進入建筑物的體驗,并遮住了客廳。格雷以凸顯感官性的、近乎色情的文字描述了進入這間房子的體驗:“這是一種轉換過程,它讓即將看見的東西保持著神秘感,讓這份愉悅懸在半空中。”她還用過一種更具弗洛伊德色彩的描述:“進入一間房子的快感,就好比進入一個會在你背后關閉的嘴巴。”屏風能延長進入房間的過程,此外,還能為居住者擋住訪客的目光,并展現中央空間的曖昧性——既公共又私密,既可用來做愛,又可用來接待客人。門廳里三個涂鴉而成的句子,似乎是要讓訪客放慢腳步。客廳的入口處寫著“entrez lentement”(慢慢進入);服務區的入口處寫著“sens interdit”[字面意思為“禁止進入”,但聽起來像“禁止感受”,或“不禁止”(sans interdit)];大衣掛鉤下方寫著“défense de rire”(不許笑)。格雷的趣味提示意在警告漫不經心的訪客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打擾到住在里面的人,以免造成尷尬,似乎也同時暗示著,在這個如天堂般自由的情侶隱居之所,百無禁忌。 E.1027的一位常客是巴多維奇的密友,名叫夏爾-愛德華?讓納雷(Charles-??douard Jeanneret),這個人后來給自己取名勒? 柯布西耶。 ………… 巴別塔,巴比倫:建筑與權力(節選,注釋從略) 1917 年3月,英國軍隊挺進巴格達,占領了前奧斯曼帝國的重要油田。這迫使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科爾德威(RobertKoldewey)離開了20世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古巴比倫城。1898年以來,科爾德威一直在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一帶進行考古發掘。這片肥沃的“兩河流域”曾是古巴比倫王國所在地,也是考古界認定的文字、建筑和城市的誕生地。當時,科爾德威已將宏偉的伊什塔爾門(Ishtar Gate)運回柏林,并開始挖掘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遺跡(后來證明,這處遺跡并非空中花園)。 他*有趣的發現之一是一個矩形坑,坑里滿是死水。與裝飾著閃閃發亮的藍色瓷磚的伊什塔爾門相比,這個坑在形態上顯得遜色,但它依然引人注意,因為它是幾千年來只存在于傳說中的建筑物——巴別塔(Tower of Babel)——的地基。建造這座塔的巴比倫人稱這座塔為“七曜塔”(Etemenanki),意為“天地之基的神塔”。巴別塔是一座巨型塔廟(階梯式金字塔形神廟),頂部設有一座供奉馬爾杜克(Marduk)的神廟。傳說中,馬爾杜克長著胡須,令人生畏,他不僅是人類的創造者,也是巴比倫的守護神。盡管早在耶穌基督誕生前的好幾個世紀,巴比倫城和它的守護神就消失了,但巴別塔卻借由繪畫、傳說、戰爭和革命,在人類的想象中徘徊了2000多年。巴別塔是一個有力的雙重意象,代表了建筑與人類在權力上的博弈。解讀這一意象時,既可以說巴別塔壓迫了被迫建造它的人,也可以說,是巴別塔解放了他們,使他們團結起來,竭力守衛自己的權力。 這座建筑的正反兩面,好比相對而立、相互映照的一對雙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永恒。巴別塔、巴士底獄、世界貿易中心……在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興建像巴別塔這樣的紀念碑式建筑。這些建筑將權力彰顯得淋漓盡致;類似的,監獄、宮殿、國會或學校建筑,亦是權力的載體;即便是服務于平民百姓的建筑,無論是住宅還是花園小屋,無不在日常生活中或隱或顯地傳達、維系著權力關系。在建筑與人類的歷史中,權力是個頻繁出現的主題,本章將圍繞宏偉的建筑,講述它們經受過的反抗,無論這反抗發生在巴黎、紐約,還是巴格達——巴別塔遺跡就位于巴格達的一處大型油田上。今天,石油是世界上*強大的權力載體,而石油的故事也與建筑的歷史緊密相連,跌宕起伏。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曾寫道:“石油的故事跳出了五幕劇的傳統敘事:在當今世界,災難并非以線性方式展開,而是暗藏在循環不斷的危機中,其間力挽狂瀾的‘英雄’隨著災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同樣,巴別塔的故事中也主角眾多——劫機者、考古學家兼間諜、反傳統者和國王。”那么,就讓我們進入時光隧道,沿著入侵伊拉克、“9?11”事件、世界大戰、巴別塔的再發現、在中東尋找石油的軌跡,回到圣經時代的開端。 巴別塔*為人熟知的故事出自《圣經》。據《創世記》所述,鴻蒙初辟,人類聚集一處,決定建造“一座高塔,塔頂通天”,“以立我名,以免走散”。但是,當上帝注意到他創造的人類在搞什么名堂時,他表現出了一貫的小氣。“看,”他抱怨道,“人類已然成為一體,還使用同一種語言;然后他們就開始搞這個,以后他們豈不就無法無天了?!”為了制止人類的滑稽行為,上帝給了他們不同的語言,并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上帝在那里打散了人類、攪亂了語言,因此那座城名為巴別。” 這則簡練的故事闡明了建造者的烏托邦愿景,也表現出了建筑終將面臨的局限。這個故事通常被理解為對狂傲的警示,比如公元1世紀投靠羅馬的猶太人弗拉維奧?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就是這樣解讀的。他誤認為當時領導巴比倫的是諾亞的曾孫暴君寧錄(Nimrod),這個暴君要人民相信他們自己掌握著獲得幸福的權力,而無須依靠上帝。“他還說,如果上帝想再次淹沒這個世界,他就會找上帝報仇;為此,他會建造一座高塔,高到水無法沒過!這樣,他就可以找上帝報毀滅祖先之仇!”這種解讀無疑巧妙地歸納了建造者的動機,但若仔細琢磨這則圣經故事,便會發現它并沒有明確指出狂傲就是人類的罪行。故事看似簡單,卻有模棱兩可之處:究竟是巴別塔的建造者還是報仇的神祇在為人類謀幸福?從前者的視角看,巴別塔體現著人類的團結,上帝阻止建塔是因為他心生嫉妒,不容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力;從后者的視角看,故事或許暗示著上帝將人類從巴比倫暴君的統治中解放了出來,使他們免于為一個巨大而無用的形象工程賣苦力。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在建筑史上比比皆是:建筑既可以賦予人類權力,也可以奴役人類。有時,這種兩面性會體現在同一個建筑中。 巴別塔不單單是一個寓言,其中亦含有歷史事實。實際上,猶太人與巴比倫城的淵源頗深,即便這是他們不情愿的。經歷了“巴比倫之囚”50年的漫長歲月后,猶太人揭竿而起,想要推翻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統治,但以失敗告終。作為一個復興伊始之帝國的統治者,尼布甲尼撒在他的奴隸大軍的“少許”幫助下,曾耗時多年重建首都,企圖重現昔日的輝煌。大興土木是控制等級森嚴的社會的一種方式,類似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斯大林的白海運河(White Sea Canal),尼布甲尼撒的工程完全是由囚徒完成的,苦命的他們就像后來在埃及的猶太人一樣,“和泥做磚,痛苦勞作”。 隨著重建工作的開展,尼布甲尼撒打造出了一座嶄新的都城,重建了毀于公元前689年亞述人入侵時的金字塔形神廟。這座巨大的神廟矗立在都城中央,供奉著馬爾杜克神。巴比倫人花了一個世紀來重建巴別塔,終于在尼布甲尼撒統治期間,在塔頂建起了一座貼著藍色瓷磚的神廟。巴別塔矩形平面的比例,很可能依據的是被希臘人稱為“飛馬”(Pegasus)的星座。古老的碑文用“直抵星辰”來描述巴別塔,而對于祭司來說,高塔頂部的神廟或許是個絕佳的觀星臺。這是讓建筑與文化(包括信仰體系及統合文化的高壓政治)融為一體的一種方式,即讓建筑看似屬于恒定的、無可置疑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成為第二自然。由此,尼布甲尼撒的皇權也被賦予了不可撼動之感,就像塔頂堅固的廟宇與恒定的星座軌跡一樣。類似的建筑會對民眾形成一種威懾,讓人覺得現行的體制應該永遠存在下去。正是出于這個考慮,許多銀行、政府和大學建筑都模仿了古代神廟。 除了大興土木外,尼布甲尼撒也破壞建筑。公元前588—前587年,為了報復猶太人起義,他夷平了 猶太教中*神圣的耶路撒冷圣殿。隨后,他將猶太人全部驅逐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以便密切監視這些不服管教的反叛者。這就是猶太人大流散的開始:大批猶太人離開了應許之地,難怪他們對殖民統治者興建的建筑有著持久的負面記憶,并夢想著尼布甲尼撒的都城被神所滅。先知耶利米(Jeremiah)可能也曾被困巴比倫城,他曾做出可怕的預言,指出這座驕傲的城市終將滅亡:“這片土地將會戰栗,將會貧瘠;造物主對巴比倫的旨意立定不移,要使巴比倫成為一片荒涼的無人之地。”《新約》結尾處,耶利米的預言再次出現,在這里,巴比倫城幻化為一個騎著七頭獸的女人,做了*后的亮相。圣約翰想象中的巴比倫,影射的是彼時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直接批判羅馬似乎太冒險了,但其所傳達的信息相當明確:“傾倒了!那座叫人喝淫亂之酒的巴比倫城傾倒了!。”至此,巴比倫已淪為罪惡之城。幾千年來,巴比倫一直是城市罪惡墮落的代名詞——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在1847年將倫敦稱為“現代巴比倫”。拉斯特法里教(Rastafarianism)及受其啟發的雷鬼(reggae)音樂,則將“巴比倫城”這一形象延伸至整個西方社會文明,以之指代由墮落為腐敗官僚的自然人(natural man)構成的社會環境。 幾個世紀以來,前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基督徒在思考巴比倫的滅亡時,總是繞不開這些圣經故事;與古埃及留下的燦爛遺跡不同,巴比倫的“缺席”才是意義所在。這片荒蕪的沙漠向人們證明了《圣經》的真理與有力的政治寓言,用16世紀德國旅行家萊昂哈德?勞沃爾夫(Leonhard Rauwolf)的話說,巴比倫城的覆滅是“給所有狂妄自大的暴君上的*有力的一課”。這話其實不無道理,因為*終的確是狂妄自大摧毀了巴別塔,無須任何神祇的干預。亞歷山大大帝自稱是神,他狂妄自大,南征北討時曾指定巴比倫為帝國首都。巴比倫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無疑令自我膨脹的他青睞有加,在妄想癥的指引下,那長達8.4公里、厚達17—22米的巨型城墻,更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然而,當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進入這座城市時,卻發現它已風光不再,巴別塔也破敗了。于是,和之前的尼布甲尼撒一樣,他決定重建巴別塔。但亞歷山大大帝向來不是一個喜歡折中方案的人——他所謂“重建”,指的是從零開始。他命令一萬人清理遺址,計劃在兩個月內用手推車運走成堆的泥磚。可剛過了一個月,他就去世了,年僅32歲,重建工程遂就此作罷。 《圣經》沒有詳述巴別塔的外觀,我們可以通過其他資料大致了解一些。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巴別塔共八層,塔頂有一座神廟。公元前229年的一塊楔形石碑大致證實了他的描述。不過,希羅多德不太可能親自去過巴比倫,他的描述是為了證明希臘對抗波斯之戰的合理性,僅僅是拼湊了一下各種謠言,并不可靠,其中還含有一則神下凡與女祭司在巴別塔頂交媾的故事。這些不嚴謹的文字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曾將巴別塔描繪成一個盤旋上升、直抵云霄的圓形多層高塔,其中*著名的當數老彼得?布呂赫爾(Pieter Bruegel)1563年的一幅作品:畫面中矗立著一座怪異的巨塔,四周景觀完全沒有中東味道,看起來倒更像是荷蘭。這座塔的一部分看起來像是由原生巖石建造的,代表著建筑與自然的終極合一;畫面的前景中,建筑工人暫時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向君主跪拜行禮。 巴比倫全憑后人想象,因此它的樣子往往和壓迫者的形象如出一轍:在圣約翰撰寫的《啟示錄》中,巴比倫既壓迫猶太人,又指代壓迫基督徒的羅馬帝國。1520年,巴比倫又有了新的指代——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寫道:“天主教會是真正的巴比倫王國,是的,一個真正的反基督王國!”從那以后,新教徒就一直把羅馬教會比作巴比倫。對布呂赫爾而言也是如此,因為身為荷蘭人的他,彼時正受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于是他便讓羅馬與巴比倫相呼應。畫面中,圓形高塔上的圓拱,就像12年前他造訪過的羅馬斗獸場遺址,而羅馬亦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統治者天主教信仰的重鎮。但在彼時的荷蘭,新教正在崛起,西班牙統治者強制人民信仰天主教的行為激起了民憤。和建造巴別塔的人一樣,天主教徒在宗教儀式中也使用同一種語言,即拉丁語,而新教徒則使用多種語言。對于西班牙統治者強加的這種統一性,低地國的新教徒是無法忍受的。值得一提的是,巴別塔的修建并未完工,事實上也無法完工,因為修建塔頂時,地基就已出現裂痕,且沒有一層是完整的。在布呂赫爾眼里,西班牙統治者與巴比倫統治者一樣傲慢自大,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在布呂赫爾畫完那座搖搖欲墜的爛尾巴別塔不過三年后,荷蘭就爆發了一場“破壞圣像運動”(Beeldenstorm)。許多參與者是加爾文教徒,這是因為此前不久西班牙對他們的“異端信仰”進行了鎮壓。流亡到英國的天主教徒尼古拉斯?桑德(Nicolas Sander)目擊了褻瀆安特衛普圣母大教堂事件: 這一新教的信徒推倒雕像、污損畫像,遭殃的不僅僅是圣母像,而是當地的所有圣像。他們撕毀簾幕,將銅制與石制的雕塑統統搗毀,砸掉祭壇,破壞各種飾布,擰彎鐵架,拿走或毀掉圣杯和法衣,摳出墓碑上的黃銅,砸碎玻璃,連柱子周圍供信徒坐的椅子也不放過……他們把圣壇上的圣體踩在腳下,還在上面(簡直難以啟齒!)撒尿 撒尿抗議很快蔓延至整個荷蘭。歷史學家彼得?阿納德(Peter Arnade)詳盡地記錄道:“林堡(Limburg)一個叫伊薩伯?布蘭切特(Isabeau Blancheteste)的人在神父的圣杯里小便;在斯海爾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破壞圣像者對著神父的衣柜如法炮制;在安特衛普外圍的許爾斯特(Hulst),一名破壞者把卸下來的十字架扔進了豬圈;庫倫伯赫伯爵(Count of Culemborg)把圣餅喂給了寵物鸚鵡。”除了破壞文物外,還發生了褻瀆權威事件,仿佛一場狂歡:一名抗議者興高采烈地把一個雕塑頭朝下地浸入洗禮盤,還大喊著“我給你施洗!”。在安特衛普,人們朝游行隊伍中一尊著名的圣母雕像邊扔石塊邊喊道:“小瑪麗,小瑪麗!這是你的*后一次了!” 通過清除教堂和公共場所帶有西班牙及天主教色彩的痕跡,破壞圣像者希望凈化專制統治之下的建筑與國家。但沒過多久,帝國政府便開始反擊,成立了地方宗教法庭,約有1000人被以別開生面的方式處決。例如,一個名叫伯特蘭?勒?布拉斯(Bertrand le Blas)的人曾在做彌撒時搶走了牧師手中的圣餅,并把它踩在地上,后來他在海諾特(Hainault)的主廣場被折磨致死:先被燒紅了的鉗子燙,這是前奏,然后被拔掉舌頭,*后被綁在一根柱子上以文火慢慢烤死。但是新教徒并沒有就此作罷。在接下來的“80年戰爭”(1568—1648)中,荷蘭分裂成兩個省——北方以新教徒為主的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省脫離了西班牙統治,成為今天的荷蘭;天主教徒眾多的南方起初仍屬于西班牙,后來發展為比利時。與圣經故事中的情節不同的是,“破壞圣像運動”是人(而非上帝)通過破壞代表暴政的建筑來反抗暴政。200年后,法國人則更進一步,直接推翻了暴政本身。 ……

磚石之道:建筑改變人類生活 作者簡介

湯姆·威爾金森(Tom Wilkinson),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建筑史博士,倫敦大學沃爾伯格研究所(The Warburg Institute)成員,《建筑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雜志歷史編輯。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 性一交一乱一色一视频 | se97se成人亚洲网站 |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 日本aa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 在线黄色网页 | 舒淇一级毛片免费看 | 日韩在线电影 |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韩免费a级毛片无码a∨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 综合图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色综合 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男人进女人下部全黄大色视频 | 玖玖色视频 | 亚洲视频自拍偷拍 | 性欧美人与zozoxxxx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 欧美精品国产 | 好爽别插了无码视频 | 乱亲女h秽乱长久久久 |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 免费激情网站 | 特黄一级真人毛片 |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 国产成年网站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不卡视频 | avtt加勒比手机版天堂网 |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