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107622
- 條形碼:9787515107622 ; 978-7-5151-07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本書特色
指引兒童的過程中*大的困難在于成人的無知。 ——阿德勒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內容簡介
為何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越來越多,孩子卻越來越“叛逆”?孩子成長問題的背后其實是成人的無知。一個具有成長完整性的孩子遠比父母更清楚自己未來的規劃,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帶給他們正確的認知,與他們有效溝通并保持親密關系,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在這本書中,作者參考了心理學方面的經典理論,以及近百份兒童青少年研究、實驗和調查,融匯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思想精華于實踐中。父母可以通過審視孩子的成長狀況和境遇明確其成長需求,并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應對孩子的成長難題,幫助孩子發揮自身潛能,獲得健康成長。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目錄
**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002
第二節 合作:大人物都具有“利他精神” 006
第三節 因材施教:成功始于興趣 009
第四節 成長:每個階段都是人生“必修課” 014
第五節 男孩與女孩:超越性別限制 獲得充分發展 017
第六節 人格:完整自我,由美德構建 020
第二章 善用心理、意識與身體的交互作用
**節 童年早期:避免忽視溺愛 建立秩序自尊 028
第二節 生理缺陷:走出一條偉大而非凡的新路 034
第三節 自我防御:矛盾沖突再大也要用愛化解 037
第四節 自我價值感:既不自卑,也不優越 040
第五節 心理與外形:快樂的孩子擁有更健康的體魄 044
第六節 拖延的習慣:不知不覺中消耗的是健康 048
第七節 誠實可貴:長期說謊會改變大腦的結構 051
第三章 遵從生物節律
**節 條件反射原理:積累小的進步 取得大的成果 054
第二節 生物鐘:“夜貓子”和“早鳥”的時間表 059
第三節 睡眠與做夢:好好睡覺,人生也可以“躺贏” 063
第四節 記憶力:強化薄弱環節,發揮“元記憶”的利器作用 069
第五節 冥想:不僅僅減壓,還改善大腦組織 073
第四章 意志力與學習
**節 延遲滿足:如何看待長遠夢想和短期目標 078
第二節 自制力的培養:堅持鍛煉是增強自制力的唯一途徑 087
第三節 自制力的極限:能量飽滿 意志力更耐久 092
第四節 自制力也“傳染”:堅持自己底線不隨波逐流 095
第五章 動機與行動力
**節 自我成就:發揮自身*大潛能是人類終極精神需求 100
第二節 動機與成績:放下期望,積極應對 104
第三節 樂觀與悲觀:相信自己的人更易成功 107
第四節 害羞的壁壘:“主動破冰”的人更受歡迎 110
第五節 如何看待電視、網絡:順應時代前進潮流,厲行趨利避害 114
第六章 壓力、情緒與自我成長
**節 壓力下的應激反應:如何審視壓力 122
第二節 關于壓力的信念:結果與你的信念緊密相連 126
第三節 壓力的應對策略:多樣策略帶來跨越性成果 130
第四節 另一種壓力應對:壓力即挑戰,壓力即意義 134
第五節 韌性:打不倒你的,使你更強大 138
第六節 壓力積極的一面:壓力使人互信、包容、合作 141
第七章 青春期的挑戰
**節 同一性:構建正面、豐富、整合的自我 146
第二節 超乎意料的“黑馬”:創造力、勇氣、獨立性爆發的青春期 151
第三節 性的困惑:增強安全意識 家長首先要穩住 156
第四節 青春期的挑戰:為成年做準備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158
第八章 懲罰、語言暴力的影響
**節 體罰無效:消除不合作意識 樹立正確認知 162
第二節 語言暴力無效:避免道德批判、比較、逃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166
第三節 包容的智慧:學會觀察,不做批判 173
第四節 感受:感受對方是*高效的溝通 176
第五節 傾聽自己:助人者先自助 182
第六節 需求:學會提出明確的請求 187
第七節 傾聽對方:傾聽和反饋是給他人*大的支持 190
第八節 感激的力量:充分地表達感激 活在更多的恩典里 195
第九章 個體與社會
**節 價值觀:“多元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都要具備 198
第二節 利他:有一千條理由培養孩子的助人精神 206
第三節 社會興趣:幸福要有好的人際關系 210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節選
**章 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一生發展議題 **節 家長的立場:是魔鬼、天使還是觀察者 如果在定義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家長之前,我們有3 種面對孩子的立場可以選擇,魔鬼(負面)、天使(正面)和觀察者(中立),你會選擇哪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選擇天使(正面)的立場,這代表我們愿意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也無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支持他們。 還有人,寧愿站在觀察者(中立)的立場,客觀地評估孩子的自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變化,以便支持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后一種,魔鬼(負面)的立場,代表的是貶損生命的價值與造成傷害,盡管很少有人承認主動選擇,它卻存在著。很多施加于孩子的肢體虐待、語言暴力都是由家長自身的創傷、復雜的心理問題、自我效能低下和無意識行為造成的。 “我選擇”是一種意志的力量。在心理學家們眾多實驗觀察與發現的背后,總有人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努力,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更成功的職業。除去各種復雜的社會、時代、環境因素,這些人擁有的是個體的意志。 去發現、去培養,并始終相信這種“意志力”,無論情景和外在環境怎樣變化,都支持和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實現與快樂。去相信孩子自身的創造力與潛力,這符合人本主義學派的理論,這就是那些選擇天使(正面)立場的家長們樂于相信的。我理解的“正面的”家長,具有兩個面向——“父親的支持”與“母親的關懷”,這對慈愛的父母,像天使一樣,始終認可孩子,認可孩子所具有的善良品質、無窮潛力,他們始終支持、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能量,正面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人本主義人格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和凱倫·霍尼提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無條件支持非常重要,即使當他們犯錯,這樣的無條件支持是信任人先天傾向性中原本就具有自我完滿,這種信任能夠更好地促成兒童的自我悅納。這種自我悅納,可以讓人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實現的快樂,而不是一時挫敗的焦慮上,即便在一生中遭遇各種不同境遇,仍然可以擺脫環境負面影響,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對選擇觀察者(中立)立場的家長來說,他們渴望*大限度地了解孩子的本性,同時,他們也無法忽視社會環境與人的交互影響,他們需要更多的策略來幫助孩子,無論是培養他們的智力、體能、學習能力與元認知,還是應對社會組織時的決策能力。從比奈的智力測驗、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與情緒智力,到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他們更愿意相信眾多復雜的因素共同決定了孩子的幸福與成功。他們愿意幫助孩子識別、辨認出“負面”的信息,不讓負面信息阻礙、限制孩子去突破挑戰、釋放潛能,他們愿意運用正面支持的力量,讓孩子回歸自己,客觀地分析自身的資源與處境。 “正面”與“中立”并不沖突,無論“天使”家長,還是“觀察者”家長,都是出于愛,以及想要幫助孩子塑造更好的人格以適應未來和終身發展的目的。他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還有一類家長,他們所處的“負面”立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暴力語言或體罰來“貶低”孩子的價值,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孩子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敢追求自我價值”而導致了失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走捷徑”“順手牽羊”“投機取巧”“自私自利”,他們通常以結果為導向,引誘孩子去走看似“輕松”的捷徑,卻因為孩子沒有內在的制高秩序而失衡嚴重,*終的結果是“更艱難的”人生之路。 這一類“魔鬼”家長,更多可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具有什么問題。他們可能是因為自身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完整的,他們自身就不具備“自我同一性”“自我價值感”“高自尊感”“自我成就感”;有的是因為自身就沒有“合作”“利他”的意識;有的是因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們無法給予自己沒有的品質;還有一些人,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懲罰、體罰、語言貶損、控制、漠視、放縱、溺愛和走捷徑的行為方式,在下一代身上重復著這些行為。行為的改變需要從認知開始,更新信念系統,然后行為才會隨之發生改變。 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早期,需要成人的撫養照顧,也需要成人幫助他們認知世界,正確認知自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與外界各種情景、意識碰撞,家長的立場其實就相當于一張“過濾網”,我們通過立場的“過濾網”,將成長過程中因為嘗試、挑戰、碰撞遇到的情景、意識、反饋,篩選為正面、中立、負面的,幫助孩子們去識別這些外界反饋。 這一張“過濾網”,*初是由家長為孩子創造的,等待孩子成熟,它便內化為孩子自身的能力、素養和人格。 我們首先通過辨別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然后我們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教導去幫助孩子,去除那些貶損自我價值、限制自我成長的“負面”雜音;過濾那些引誘孩子投機取巧,“走捷徑”“歧途”,破壞內在秩序,自欺欺人的誘惑之音;我們用愛與支持,讓孩子聽得見真誠友善、鼓勵關懷的“正面”聲音;*終達到聽見自己內心中“中立”的觀察者聲音——這代表著孩子會清楚明晰地明白自己是誰,在特定的時期體驗自己特定的品質,不斷發現新的自己,活出自己天賦潛能的意識。
兒童青少年成長心理學 作者簡介
鞠然 畢業于英國杜倫大學經濟學專業,后獲得香港理工大學經濟學碩士,2013年生育一對早產雙胞胎后開始積極關注兒童早期教育、蒙氏教育和個人成長心理學。 她先后深入學習心理療愈、潛意識探索、親子關系等方面的課程,曾為求助者提供公益療愈個案累計百余小時,并一直積極支持“愛和自由”兒童教育的推廣,致力于做一名充滿愛的療愈者和奉獻者。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