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改編與中國電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51037
- 條形碼:9787106051037 ; 978-7-106-0510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編與中國電影 內容簡介
2014年秋,我還在美國訪學期間,得到了我申報的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新世紀中國改編電影與產業(yè)關系研究》——獲得通過的通知,心情很是愉悅。之所以申報這個課題,是基于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改編所顯示出來的產業(yè)能量,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我們對于“改編電影”的傳統(tǒng)認知,對于它的研究,或許正是解開中國電影發(fā)展之核心的關鍵所在。然而在研究中,我卻又深刻地感覺到,僅限于21世紀以來的電影改編研究,似乎又不能詳盡描述其由來,以及對于其歷史性規(guī)律的探察,亦缺乏一種比照的角度和視野,因而有必要引入一種“宏觀歷史”的書寫方式和研究思路。基于此,我將21世紀之前整個中國電影改編的歷史納入到了研究之中,借以歷史性的梳理,詳細考察了中國電影改編的某些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征候。這樣做的結果,雖導致了原先課題研究重點的某些偏差,但卻又是值得慶幸的,因為它給予了此研究以某種歷史性的關懷,以及一種“上帝視角”式的自我審視和思考。
改編與中國電影 目錄
緒論
**章 21世紀前中國電影改編的幾個階段及改編特點
**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階段:1905-1922
第二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第二階段:1924-1932
第三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第三階段:1932-1949
第四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第四階段:1949-1966
第五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第五階段:1978-1988
第六節(jié) 中國電影改編的第六階段:1988-2000
第二章 21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改編
**節(jié)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改編概況
第二節(jié)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IP電影改編研究
第三節(jié) 基于“內容生產”為主的傳統(tǒng)類改編研究
第四節(jié)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改編的特點及趨勢
結語 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改編的反思與思考
附錄
《狼圖騰》的跨文化制作及其界定
武林已逝,俠客安在?
七者大圣:傳統(tǒng)之本與先鋒之變
理智與情感:楊德昌的情感困惑與作者立場
改編與中國電影 節(jié)選
《改編與中國電影》: 具體到文本上,董晨曦認為,IP話劇電影改編中具有后現(xiàn)代意蘊,譬如:1.后現(xiàn)代的語言風格,在IP話劇中經(jīng)常通過言語調侃和粗俗的語言來解構崇高感和神圣感,刺激觀眾的聽覺感官,無厘頭式表達也沖擊并解構了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而這些具有典型后現(xiàn)代特征的“狂歡”和“口腔快感”也在電影改編中延續(xù)并擴大。2.后現(xiàn)代的情節(jié)設置。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敘事情節(jié)或段落彼此之間缺少聯(lián)系,場面與場面之間沒有敘事的邏輯,只有相互的拼貼。傳統(tǒng)意義上那種流暢的、連續(xù)的、符合思維邏輯的敘事方式被消解,此外,后現(xiàn)代的商業(yè)語境還催生出了游戲化的情節(jié)結構,以及對經(jīng)典情節(jié)的戲仿,夢境與現(xiàn)實的游離,戲中戲的肆意穿插。3.大眾文化的體現(xiàn)。目前完成電影改編的IP話劇均為商業(yè)小劇場話劇,在話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迎合了主流受眾對娛樂性、時效性、奇觀化的審美需求,話劇中大眾文化的體現(xiàn),也為IP轉換過程中對商業(yè)性、再創(chuàng)造能力、影響力的要求提供了有利因素。 李煒在其分析中,卻并沒有對后現(xiàn)代主義給予特別關注,她認為21世紀以來話劇改編電影的成功,在敘事主題上,被改編為電影的當代原創(chuàng)話劇多以切近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或對社會世象的隱喻式批判作為主題。《隱婚男女》《分手大師》《戀愛排班表》《華麗上班族》《惡棍天使》《過年好》《29+1》《21克拉》等劇均以當代都市男女戀愛或家庭婚姻為敘事主題。即便是部分劇作運用了適當?shù)淖冃慰鋸埵址ǎ鋬群巳匀徊幻撾x現(xiàn)實生活。在文化性質上,當下中國的話劇IP及其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所提出的“融合文化”特質,即走的是文化產業(yè)鏈的道路。在二次創(chuàng)作上,則是電影成功突破了“跨媒介敘事”,即把原來想在話劇中寫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藝術形式——電影的形式重新寫出來。*后,作者認為,縱觀當下中國的跨媒介文化實踐,話劇改編電影方興未艾,觀眾對源文本的多元化呈現(xiàn)需求,必將更多地促進舞臺到銀幕的轉變。而在內容、媒介屬性及其呈現(xiàn)方式,以及資本層面的融合之中,歸根到底,前兩者才是作為文化傳播的戲劇改編電影更應關注的問題。如何選擇合乎基本邏輯、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內容,靈活地運用電影的媒介屬性及其多樣化的視聽語言,將具有高度舞臺限定性的話劇進行合宜的改編,是話劇改編電影之根本。 通過上述梳理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話劇改編電影自21世紀以來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這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上,也表現(xiàn)在票房和口碑上,這自然是極好的現(xiàn)象。《改編與中國電影》也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和生產中,話劇改編電影的數(shù)量還將不斷增加,這不僅僅是因為二者之間的接近性和改編的方便性,也不僅僅是因為文化產業(yè)間的融合的需要所致,其中一個*直接的原因,反而是文化多樣性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話劇市場的繁盛,而話劇在原創(chuàng)力上的“迅速回升”,以及在舞臺上搬演、試驗的相對易操作性,既解決了電影原創(chuàng)力不足,又解決了電影劇本直接轉換困難等問題,因為話劇作為一種源文本,已經(jīng)得到了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等各方面的檢閱,是一個“可信任的文本”和“可操作的文本”。此外,話劇的時效性及思想性,也是電影創(chuàng)作和生產所急需的,因為觀眾在娛樂性的同時,也常常是伴隨著對思想性的渴望的。 ……
改編與中國電影 作者簡介
萬傳法,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出版?zhèn)人著作及發(fā)表論文多部(篇),創(chuàng)作話劇《埋葬》《我不是潘金蓮》等,電影《盛宴》《大郎》等,其中電影作品均獲得國際重要獎項。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