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11948
- 條形碼:9787203111948 ; 978-7-203-11194-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本書特色
《胡騎嘯長安》是難得的佳著,從大時代看盛唐數位大詩人的生命史,其中還穿插軍政大事。每位詩人交錯出場,寫作技巧高超,又感人至深。此書在史料和史事掌握上饒富功力,而在情節布局上,顯現作者匠心獨運的一面。 ——盧建榮(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內容簡介
大唐承平一百四十年,至開元間達到鼎盛。然而,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掀起一場風暴,也深深影響了盛唐幾位詩人的人生。拳拳摯誠者如李白,一步蹭蹬,則流放夜郎,終身飲恨;懇懇致君者如杜甫,一言觸逆,則永離廟堂,客死湘江;煢煢求隱者如王維,一朝陷敵,則悔愧糾纏,至死難安;悠然塞外者如岑參,一腔抱負,卻不得施展,天地遂窄;雄心壯志者如高適,一語中的,雖官至三品,終被讒謗……天寶以后唐詩風格的變化,正是詩人們用生命去感受艱難時世的結果。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目錄
自?序 01
**部分 山雨欲來
**章?張九齡:孤榮亦自危 003
第二章?王維:萬事不關心 014
第三章?杜甫:旅食京華春 025
第四章?岑參:陽關萬里夢 035
第五章?高適:布衣不得干明主 047
第六章?哥舒翰:青海無傳箭 058
第七章?安祿山:大軍北集燕 070
第二部分 飆風乍起
第八章?胡馬犯潼關 083
第九章?高適:擁旄出淮甸 096
第十章?杜甫:國破山河在 100
第十一章?李白:空名適自誤 113
第十二章?岑參與杜甫:汗馬收宮闕 136
第三部分 驟雨難歇
第十三章?王維:漢詔還冠冕 147
第十四章?杜甫:移官豈至尊 153
第十五章?高適:睢陽祭張巡 164
第十六章?李白:夜郎萬里道 175
第十七章?杜甫:客行新安道 183
第十八章?李白與賈至:地窄三湘道 197
第十九章?岑參:東郊未解圍 204
第二十章?王維:身世猶空虛 221
第二十一章?胡寇尚未盡 226
第二十二章?杜甫:歸期未敢論 234
第四部分 繁華落盡
第二十三章?杜甫:不見風塵清 247
第二十四章?李白:昔年有狂客 254
第二十五章?杜甫:束縛酬知己 263
第二十六章?岑參:孤舟巴山雨 270
第二十七章?杜甫:魂夢歸不得 281
參考書目 290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節選
第三章?杜甫:旅食京華春 微生沾忌刻 杜甫半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一生的悲劇,大約就是從天寶六載開始的。 天寶五載(746年),三十四歲的杜甫從洛陽來到長安。雖是初來長安,杜甫卻頗為自得。因為他雖然沒什么功名,卻已經在大唐的文人圈內小有名氣了。去年他剛剛在齊趙之間游歷了幾個月,在那里,他和名滿天下的前翰林待詔李白同吃同睡同玩樂,還一起去北海郡拜見李邕。杜甫后來提起這段經歷,曾自負地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 來到長安之后,他很快就順利地融入京城的上流文化圈,和汝陽王李琎、尚書左丞韋濟、駙馬鄭潛曜、崔惠童等大貴族都多有交往。 這一年的冬天,杜甫沒有回東都和家人團聚,而是一個人留在長安的客館過年。除夕之夜,杜甫留下一首詩《今夕行》,出人意料的是,詩中全無異鄉為客羈旅之思,而是記載了一場賭博。他在客館守夜,和客人們一起博彩為戲,與眾旅客輪流擲骰子,一起大呼小叫,氣氛好不熱鬧。可惜杜甫手氣不好,接連幾次都沒有擲出“貴彩”。雖然輸了,但是杜甫興致很高,輸贏毫不在意,又搬出古人賭博的事為自己辯白,說英雄做事,有時難免要賭一把運氣。詩中以南朝劉毅為例,說劉毅雖然家貧沒有積蓄,但是一賭起來,也是豪氣干云,一擲百萬。 這種難得的快樂情緒,在杜甫集中并不多見。以這首詩為標志,杜甫快樂的青年時代也就結束了。幾個月之后,他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天寶六載正月,玄宗下詔,天下凡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都可以到朝廷考試應選。杜甫之所以選擇留在長安,很可能就是為了準備這次應選。 其實早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已經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只不過落第了。當時他只有二十三歲,年輕氣盛,對失敗并沒有太在意。落榜之后不久,就去河北和山東旅游去了。 天寶六載的這次考試屬于制舉,不同于進士、明經等常科。制舉的考試時間和科目都不固定,通常是以天子的名義,征召各地知名之士,由州府舉薦來京城應試,雖然主考和閱卷的官員都是由朝廷委派,但名義上是天子親自考試。而一旦登第,可以直接授官,不像普通進士及第之后,還需要等待吏部考核,然后才能授官。所以很多進士及第之后,又跑去參加制舉考試,例如王昌齡,就曾在進士及第四年之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 制舉如此重要,自然對天下有才之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恰恰是制舉的重要性,讓它引起了某些人的忌諱。 其中*痛恨制舉的人是李林甫。李林甫沒怎么讀過書,靠著門蔭制度做了官。他自知讀書太少,所以對文學之士特別反感。他很害怕這些應選者登第之后議論朝政,影響自己的權威,于是跟玄宗講:“這些草野之士大多卑賤愚鈍,不懂禮節。如果皇上您親自組織考試,恐怕他們的污言穢語會冒犯您。”他奏請由尚書省的長官來組織考試,由御史中丞監考。玄宗答應了。李林甫選的考官自然都是他的親信,聽他的安排。 考試結果是:布衣之士沒有一個登第者。李林甫很高興,他向玄宗道賀說:“如今天下已經是野無遺賢了!” “野無遺賢”這個詞出自《尚書》,意思是天下有學之士都已經在朝廷,朝廷之外沒有什么賢能之士了,本來是形容政治清明的褒義詞,被李林甫這么一用,從此蒙上了反諷的意味。 這一年參加制舉的還有一個叫元結的人,他后來寫了一篇文章《喻友》,在文章里詳細記載了李林甫玩弄權術、導致所有人被黜落的過程。他告訴和自己一起來參加考試的朋友,不要再流連長安了,一同返鄉歸隱山林吧。 從這篇文章看,元結已經深深認識到李林甫的陰鷙酷烈,不愿與之同流合污。之后元結果然一直在家鄉隱居,直到李林甫死了之后,元結才又來到京城,考中進士。 杜甫則經過艱難抉擇之后,選擇繼續留在長安。他有他的難處。他的父親奉天縣令杜閑大約是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家里失去經濟來源,十分拮據。為了維持生活,他不得不低聲下氣,寄居在長安,充當貴族子弟的賓客。 這種生活對他的內心而言是充滿矛盾和痛苦的。在落第后不久,他寫了一首《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詩中感嘆自己拙于謀生,飄蕩多年,一事無成。心中致君為民的理想,如今眼看成了空想,看來只能像魏晉時期的嵇康那樣,做個隱居山中的村夫了。 這是杜甫詩集中**次表現出自我否定的意思,也是他**次表達出要做個隱者的思想。縱觀杜甫后來的一生,哪怕生計再艱難,他都對家國政治和百姓安危保持著熱切的關心。從根本上講,他的骨子里是沒有做隱者的基因的。這首詩寫得如此喪氣,只說明這次應選失敗對他的打擊之大。 天寶六載以后,杜甫基本上一直待在長安,過著“旅食京華”的寄居生涯。這在他的著名詩篇《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當中描寫得很具體:“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首詩開篇就寫道:“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意思是說那些紈绔子弟都能飽食終日,而我飽讀詩書卻蹉跎半生,幾近餓死!言辭之激烈,幾乎不像是一個晚輩對長輩該說的話。 天寶六載之后的幾年,杜甫留下的詩作不多,寥寥幾首,多是干謁之作。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接連舉行三次大典:祀太清宮、太廟、南郊,杜甫趁此機會,先后寫了三篇大禮賦,投入了朝廷的延恩匭。這三篇文章很幸運地被玄宗看到了。玄宗覺得文采不錯,就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他的文章。這是杜甫一生中*得意的時刻,他后來回憶說,自己一日之間便聲名顯赫,在集賢院里,眾多學士像墻一樣圍著他,觀看他作文章,令他感到非常自豪。 杜甫以為終于有了出頭之日,然而朝廷*終給他的結果卻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就是送到有關部門,按資格等候選用。也許李林甫并不是故意刁難他,但李林甫一貫排斥文學之士是眾所周知的。李林甫是吏職出身,長于整修綱紀、條理眾務,非常重視維護制度的威嚴,這也是玄宗一直很信任他的一個原因。在他為政期間,如果不是趨炎附勢者,官職大小和職位的遷轉,都得嚴格按照制度來。 這對杜甫來說不啻又一次重大打擊。他不得不繼續淪落在長安街頭,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對李林甫的奸邪與忌刻非常憎惡,但是又不敢多言。 李林甫死后第二年,因為楊國忠的構陷,李林甫被剖棺,徹底倒臺。這時候杜甫才敢于直言自己心中的不忿和苦悶。在《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這首詩中,他控訴李林甫“陰謀獨秉鈞”,而自己則“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他認為,就是因為李林甫的忌妒與苛刻,自己才過得這么辛酸。 鮮于京兆即任京兆尹的鮮于向,他因有恩于宰相楊國忠,被楊國忠推薦為京兆尹。其實杜甫對楊國忠等人的驕奢淫逸也很不滿意,他后來寫過一篇《麗人行》,專門批判楊氏兄妹的奢華和靡費。但現在迫于生計,他不得不投詩給鮮于向,請求汲引。詩的前半部分贊揚鮮于向賢良多才,寫得十分肉麻。結尾處很謙卑地說:“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平津,指的是漢朝的宰相、平津侯公孫弘。這兩句意思是說我都快要餓死了,如果您肯幫助我,我早晚會報答您和宰相大人的恩德。 這首詩寫得如此低聲下氣,幾近哀求了,可以想見杜甫當時的窘困。然而即使這樣,他仍然沒有得到任何幫助。 他只能繼續等待。 這一等,又是幾年光陰過去。 不作河西尉 天寶十三載(754年),杜甫曾試著把妻兒接到長安同住,但很快因為關中水災,米價暴漲,吃不上飯了。沒辦法,他只好把妻子和孩子送到距長安二百里的同州奉先縣。奉先縣的楊縣令和他妻子楊氏有親戚關系,就把杜甫的妻兒收留在縣署里居住。杜甫則一個人繼續在長安等待機會。 天寶十四載(755年)九月,杜甫回奉先探了一次家。十月份返回長安后,忽然接到朝廷的任命,讓他去河西縣做縣尉。 這是一份遲到了將近十年的任命。自天寶六載到長安以來,杜甫已經在京城晃蕩了近十個年頭。他苦苦等待,四處賠笑、干謁,沒有固定收入,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十年前還是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已經四十四歲,幾近老年了。但他終于做官了,終于可以定期領取俸祿了。 但是河西尉這個職位對杜甫來說是個雞肋。 河西縣就是今天陜西的合陽縣,距離長安三百多里,倒不算太遠。可縣尉這個職務讓杜甫感到為難。縣尉官階九品,官不大,責任倒是不小,主要負責捕盜和收稅。晚唐的李商隱做弘農縣尉時曾傷心地寫道:“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意思是說縣尉的工作干起來很是窩囊憋屈,恨不得自己和春秋時的卞和一樣雙腿殘廢,就不用在階前屈辱地奔走了。 李商隱是誰,杜甫當然是不知道的。但三年前,好朋友高適剛剛從封丘尉任上辭職,曾寫詩對縣尉工作大發牢騷,杜甫肯定是讀過的。 杜甫猶豫再三,委婉地向朝廷提出不愿意就職。朝廷也不勉強,改授他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唐代實行府兵制,中央統領的府兵為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右衛率府屬于東宮六率之一,負責太子東宮的宿衛。胄曹參軍是一個管兵器甲仗的小官,類似于后勤處的倉庫管理員。縣尉的品級是九品上,每月俸祿大約兩萬文。胄曹參軍是八品下,比縣尉略高,但是俸祿卻少很多,僅有幾千文。 杜甫不在意俸祿多少,他更在意的是這個職位相對清閑,平日只須管好倉庫,理清賬目就行了,不用天天與人打交道,更不用像高適在封丘時那樣,“鞭撻黎庶”,催要租稅。杜甫寫了一首詩,《官定后戲贈》: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托圣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這是寫給自己的自嘲詩,說率府工作雖然俸祿少,也足夠買酒喝了,而且逍遙自在,這真是托了圣朝的福。總之,他還是很高興的,只是在結尾處對暫時不能回家略有遺憾。他不知道的是,僅僅幾個月之后,他所說的“圣朝”就崩潰了。而他自己,不僅不能再“逍遙”,連家都沒了。 官定之后沒幾天,杜甫回了一趟位于奉先縣的家。說是家,其實只是妻子的臨時棲居之處。 十一月的冬天,在一個昏黑的半夜,杜甫冒著凜冽的北風出發了。郊野之外百草凋零,天氣異常寒冷,他的手指被凍得僵硬,連衣帶斷了都無法系上。 到奉先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小的孩子已經在貧病之中夭折了。他百感交集,便把一路上的所見所想寫了下來,這就是杜甫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之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這是一篇五百字的長篇排律,字字鏗鏘、沉郁頓挫,通篇飽含著對國家社會矛盾的深沉憂慮、對百姓苦難生活的真摯同情。這首直抒胸懷的大手筆,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在風格上都超越了前人,把唐代詩歌推到了一個頂峰的位置,甚至后來的詩人也沒有人能追得上他。 這首詩里有兩句話,描寫了他路過涇渭渡口時看到的景象:“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很多人把這段描寫當成杜甫對大唐王朝戰亂將起的預言。實際上,安祿山起兵之日,恰好就是杜甫回家探親之時。
胡騎嘯長安:盛唐詩人的安史離亂 作者簡介
鄭海洋,河南息縣人。河南大學區域經濟學碩士,現就職于河南工學院人文素質教育中心,研究方向為盛唐詩、早期現代中國經濟史、中荷交往史等。譯有《尼德蘭財政金融史》。現居新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