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的科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017494
- 條形碼:9787554017494 ; 978-7-5540-174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的科名 本書特色
掌故宗匠齊如山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用數十個名詞講解科舉在清末社會方面的接受與反應。文辭通透,史料翔實,具有歷史實感。
中國的科名 內容簡介
《中國的科名/掌故叢書》是戲劇理論學家齊如山先生晚年旅居臺灣時所作研究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作品。中國自行科舉制度以來,由秀才到狀元,共有十幾種名詞,這些名詞,既非官銜,又非功名,特別起了一個名詞曰科名。作者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用數十個名詞講解科舉在清末社會方面的接受與反應。文辭通透,史料翔實,具有歷史實感。
中國的科名 目錄
序
**章 前言
第二章 童生
第三章 武童生
第四章 監生
第五章 佾生
第六章 秀才
第七章 武秀才
第八章 虞生
第九章 增生
第十章 附生
第十一章 貢生
第十二章 舉人
第十三章 武舉
第十四章 進士
第十五章 狀元
第十六章 榜眼
第十七章 探花
第十八章 傳肪
第十九章 翰林
第二十章 主事
第二十一章 知縣
第二十二章 中書
第二十三章 武進士
第二十四章 武狀元
第二十五章 結論
附錄
中國的科名 節選
《中國的科名/掌故叢書》:童生本不算一種科名,是不應該列入的,所以列于此者,他雖不算科名,可也得算是一種階級。因為從前讀書人,經過考試不得進秀才者,方名日童生。尚未經過考試,雖一生讀書,也只名日白丁,就是將來成了經學家,可以稱為處士,也不得稱為童生。秀才之考試法,分三級,一為縣考,考五場;二為府考,亦考五場;三是院考,主考者即皇上派往各省之考官,這種考官名日學差或學政,學政取中,才算秀才,所有考不中者,都名日童生。前兩級之考試,沒什么大關系。
比如縣考,**場便未取,則第二場便不許再考了,可是俟府試時,仍是一樣的考;府試**場便未取,則院考也仍是一樣的考,而且只考過縣考一場,也就算是童生了。為什么如此呢?因為既經報考,則縣中及學中之檔案上,便都有了名字,總是在國家衙門中報過名的人了。倘未經報考過,則國家的機構之中沒有姓名,便只是平民而已。
而且在前清時代,國家之戶口冊子,沒有真的,不要說是沒有國民的名姓,就是數目也是假的。照規矩說,是各省各縣都要把增減的人數,如死亡多少,產生了多少,都要詳細開列,報告戶部,但是哪一縣也不會那么認真,都是每年酌量增加多少報上去也就是了,好在戶部也不認真,也不會有人去查。我對此事從前問過戶部的老官吏,全中國共有多少人?
他說若按戶口冊子說,是有很詳細的數目,各省的報告,是幾萬幾十幾個的數字都有,但都是假的。他又說,不過這種人數之真假,在目下是沒有什么大關系的,因為古代有征兵制,所以各處都須報戶口人數,后來雖不征兵了,但人丁須與國家出稅,所以也須報告人數。從前地畝與人丁都要上稅,但是兩事,后來因為這種辦法不大公道。
富人地多上稅多,因為他地中有出產,自然是應該的,窮人人多無出產,按人頭上稅,他負擔不起的,所以后來才改為地畝與人丁配合,一同上稅,總算把人丁應上之稅,加入地畝。所以幾百年來,雖只按地畝上,而仍名日地丁錢糧,意思是仍有人丁稅在內也。因為以上這種情形,國家對于各省所報之人口,向不認真,更無姓名可查,所以國民的姓名都不在簿子,俟考試時,凡報考者,都須到各縣之教官衙門報名,才有點名簿,縣府考點名唱名,雖都歸禮房書吏提任,但簿子則須教官衙門預備,是童生雖然尚不是科名,但他的姓名,已載于國家學校的人名簿上,總算國家人名簿上有了他的名姓,所以到處都比平民稍受一些優待。比方隨便說幾種:一是偶遇訴訟事情,寫狀紙時,寫告狀人某人,平常人須寫民人某人,童生則可寫童生某人,過堂時,因無科名,固然也須同平民一樣的跪著回話(監生與秀才因有頂戴,故都不跪),但縣官問話時,則終較比平民客氣。
倘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童生(前邊說過,進不了秀才,雖考多少次,多大年紀,都永遠稱為童生,從前有譏諷童生的一副對聯日:“人生七十還稱童,可云壽考;到老五經猶未熟,不愧書生。”),如果是不關重要的案子,或只作為證人等等,則縣官可以命他立起來回話,這便是極大的體面,但無命令則不許起來。若平民則無論多大年紀,縣官也不許命其立著回話,因為這是體制,縣官也不能隨便違例。
二是小考的時候(考秀才通稱為小考),社會中給的面子更大,可以說是到處受優待,因此便有許多不知自愛之人,到處發橫不講理,大家也都相戒忍受,否則惹惱了他,他可以約許多考者來同你搗亂,就是起了訴訟,縣官也稍稍庇護他們,也是怕他們再搗亂,耽誤了考試則縣官必受處罰,所以縣官對這種案子不會認真審問,明知是考者之錯,也要含糊了事,所以鬧得大家對他們,都是敬鬼神而遠之了,然而這不能不算他們的一種特別權力。
可是自愛的士子,則永遠使人欽敬的。以上這種情形,非考的時候沒有,平常則不見,然平常考書院時,亦偶受優待,比方縣境中偶有事故,城門緊閉等等的情事,則童生云系來考書院,便可放進,不過這乃是百年不遇的情形就是了,其余這類的情形還有,不必盡述。……
中國的科名 作者簡介
齊如山(1875 - 1962)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后致力于戲曲工作,曾為梅蘭芳編劇二十余出。齊如山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早年著有《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藝術一斑》《觀劇建言》《戲劇腳色名詞考》《京劇之變遷》《國劇身段譜》《臉譜》《臉譜圖解》《戲班》《上下場》《梅蘭芳游美記》等。
- 主題:絕對值得閱讀
這本書是齊如山大師的佳作,不是因為它研究的多么深奧,而是通俗易懂,敘述了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從童生到進士,狀元,翰林。20年前買過一本,后來因為缺頁不得已退掉。這次買到非常高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